论语72个细节详解(读懂论语2.14)

2.14子曰:“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下面我们就来聊聊关于论语72个细节详解?接下来我们就一起去了解一下吧!

论语72个细节详解(读懂论语2.14)

论语72个细节详解

2.14子曰:“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君子不器”体现为“无相”的自我认知,“先行其言”体现为 “无心”的修道方法。接下来引用孔子的话“周而不比”,是从行为原则上指导君子如何正确把握自己的行为。

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这里关键就是两个字,“周”与“比”。“周”原意为“做事周密”,引申为“事物完备、现象普遍、作用全面”等等。从君子角度说,“周”就是“待人接物一律平等,对人对物不加区别”的意思。“比”的甲骨文字形为“”,会两人相并做同一件事,两人在一起视为亲密,故引申为“亲近”,两人在一起有对照,故又引申为“比较”,两人相比相似,故又引申为“比拟”。“比”还是《周易》六十四卦中的水地比卦意思是把地上之水汇集在一起的现象,称作“比”,亦有“亲近示好”之意。对一般人而言,“比”就是“根据一定原则划分人群或事物,并对不同人群或事物予以区别对待”的意思。

在本章,“周”与“比”涵义相反,“周”即“不比”,“比”即“不周”。二者都是人的行为方式,但行为方式不同:一是行为指向不同,“周”的指向是全体,“比”的指向是部分。二是行为表现不同,“周”的表现是“礼”,“比”的表现是“亲”。三是行为目的不同,“周”的目的是“道”,“比”的目的是“私”。

作为君子,主要是在各种社会关系中通过待人接物的方式“修道”,待人接物正确了,修道才能正确。孔子在此为君子待人接物所作的总的要求就是“周”,“周”即“政”。首先,君子能够待所有人,接所有物,就是说,对所待之人、所接之物没有区别,来者不拒。孔子就说“自行束修以上,吾未尝无诲焉”,即是来者不拒之意。当然,不来者亦不强求,总之,君子以“无心”而顺他人之心,这就是“周”。其次,君子以“礼”待人,亦以“礼”接物。君子对人没有自己的倾向,一律平等。一律平等并非以一种方式或态度待人接物,而是根据社会“礼”制对不同类的人采取不同的“礼”节。但在同一类人中,“礼”是一样的,不会因为亲疏之别、地域之别、外表之别而采用不同的“礼”,也就是不“以相取人”。总之,君子以“无相”而礼遇他人,就是“周”。再次,这里所谓的君子,其目的是修道,“君子周而不比”是对修道君子所言,这与一般泛泛君子大有不同。纯粹从政的人有从政的要求,做学文的人有做学文的要求,搞经济的人有搞经济的要求,而修道的人有修道的要求。不要把对修道之人的要求套在他人身上,也不可把对他人的要求套在修道之人身上。因为修道的目的,所以导致君子“无所不用其极”,对人一律平等也好,以礼待人也好,都出自于君子的修道目的。修道的目的是“无私”,无私的目的是“得道”。一个人只有做到“无私”,才可能触及到“得道”那个点。

君子与小人的区别即“周”与“比”的区别,“周”与“比”的区别则出内心意愿的区别。君子的内心意愿是“道”,亦即“无私”,小人的内心意愿是“私”,总之,君子与小人的区别就是“无私”与“有私”的区别。君子的无私,就象太阳普照一切,冷热如一,一视同仁,没有区别,这就是“周”。小人的有私,则象地面之水,去高就下,亲于同类,这就是“比”。

作为君子,内心无私,在行为上才能做到“周”。行为上能够“周全”的君子,内心也一定无私。“无私”是君子应具有的道德修养,但“无私”无法直接体现出来,故孔子以“周”这种行为方式为君子“无私”作注解,并以小人之“比”反证之。

君子讲“周”,在他人看来,并非完全不做“比”的行为。在一般人看来,君子行“孝”,即是对父母“亲比”,尽“忠”,即是对君主“亲比”,其它行为亦然,且较之小人尤过之而无不及。但区别于小人的是,君子能“孝”父母亦能“孝”亲友,能“忠”君主亦能“忠”民众,这就是“周”,就是“无私”,而小人反之。

“君子不器”是“无相”,然而君子于他人而言亦是“器”,故君子无论“器”与“不器”,只要“无相”即可。“君子先行其言”是“无心”,然而君子于他人而言亦能“先言其行”,故君子无论“先行”、“先言”,只要“无心”即可。“君子周而不比”是“无私”,然而君子于他人而言亦能“比”,故君子无论“周”与“比”,只要“无私”即可。总之,君子“无相”而“器”,“无心”而“行”,“无私”而“周”。“无相”论述外部形象,“无心”论述表面行为,“无私”论述内心修养。从外部到表面再到内心,是君子内外兼修之道,则君子内外论述亦备矣。

概括以上君子三章,“三无”(无相、无心、无私)就是君子之“政”。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