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文明新使命(生态文明关键词)

生态文明新使命(生态文明关键词)(1)

【生态文明关键词】之绿色化

生态文明新使命(生态文明关键词)(2)

2015年3月24日,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审议通过《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首次提出“协同推进新型工业化、城镇化、信息化、农业现代化和绿色化”的战略任务。其中的“绿色化”,作为在中共中央文献中首次出现的新概念,集中体现了新时期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新任务和新要求。准确把握绿色化的科学涵义也相应成为社会各界共同面对的一个重要课题。

准确把握绿色化的科学涵义,首先必须对绿色化的字面含义有一个初步的了解。

绿色化是由“绿色”和作为后缀的“化”组成的一个复合词。根据《现代汉语词典》等权威群书的解释,绿色既可以用作表示事物名称的名词,也可以用作表示事物属性的形容词。当它用作名词时,指的是一种颜色;当它用作形容词时,指的是事物的一种属性。作为后缀的“化”,加在名词或形容词之后构成动词,反映的是事物变化的动态过程,表示由一种属性转变到另一种属性。毛泽东在《反对党八股》一文中所说的“化者,彻头彻尾彻里彻外之谓也”,那是表示彻底通透之意,反映的是事物变化的动态过程的完成,表示由一种属性到另一种属性的转变涵盖或贯穿该事物变化的全过程和各方面。

由此可以看出,绿色化的字面含义大致包括以下两种情况:

一是当绿色用作名词时,绿色化指的是由无绿色转变为有绿色,由较少或较小范围的绿色转变为较多或较大范围的绿色,由部分或局部的绿色转变为全部或全局的绿色,如此等等。

二是当绿色用作形容词时,绿色化所指的是由不具有“绿色的”属性转变为具有“绿色的”属性,由具有较弱或较浅的“绿色的”属性转变为具有较强或较深的“绿色的”属性,由部分或局部具有“绿色的”属性转变为全部或全局具有“绿色的”属性,如此等等。总之,绿色化的字面含义就是绿色这种颜色和“绿色的”这种属性由无到有、由少到多、由小到大、由弱到强、由浅到深、由部分到全部、由局部到全局等由此及彼的动态转变过程。

然而,在现实生活中人们赋予“绿色”和“绿色化”的涵义并不限于上述字面含义,而常常在其象征意义上呈现出更加丰富多彩的内容。而这正是准确把握“绿色化”科学涵义的关键所在。

那么,在现实生活中人们从象征意义上又赋予“绿色”和“绿色化”哪些不同的涵义呢?研究表明,目前人们从象征意义上赋予“绿色”和“绿色化”的涵义至少有以下三种。

研究表明,目前人们从象征意义上赋予“绿色”和“绿色化”的涵义至少有以下三种。

一是将“绿色”用作名词,象征以绿色为基色的树木、森林,与此象征意义连在一起的“绿色化”,指的是人们通常在生态建设中所说的“绿化”,即“国土绿化”,就是通过植树造林使一些地方由没有树木、森林转变到有树木、森林,或者由有较少的、质量较差的树木、森林转变到有较多的、质量较好的树木、森林,进而使一切可能的地方都逐步绿起来。这是自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初一直沿用至今的“绿化”即“绿色化”的涵义。如:毛泽东向全国人民发出的“绿化祖国,实行大地园林化”的号召;在首都参加义务植树时所说的“绿化祖国,改善生态,人人有责”。其中说到的“绿化”所表达的,就是这涵义。

二是将“绿色”用作形容词,象征事物所具有的“符合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生态安全要求”的属性,与此象征意义连在一起的“绿色化”指的是使事物由原来不符合“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生态安全”的要求转变到符合“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生态安全”的要求。如:在一篇题为《依靠科技创新促进建筑绿色化》的文章所说的“建筑的绿色程度既关系到国家的经济发展质量和水平,也关系到广大民众的生活质量和身体健康水平”,“建筑绿色化对于节能减排,保证国家能源安全和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具有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加快建筑绿色化是国计民生的重大课题之一”,其中所说的“绿色”和“绿色化”所表达的,就是这种涵义。

三是将“绿色”用作形容词,象征事物所具有的“符合生态文明理念和生态文明建设要求的”属性,与此象征意义连在一起的“绿色化”就是使事物由原来不符合生态文明的理念和生态文明建设的要求转变到符合生态文明的理念和生态文明建设的要求。这是从象征意义上使用的“绿色”和“绿色化”最广泛、最深刻的涵义。如:上述《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强调的“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要按照党中央决策部署,把生态文明建设融入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协同推进新型工业化、城镇化、信息化、农业现代化和绿色化……把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作为基本途径…把生态文明建设工作抓紧抓好”。这段话中的“绿色”和“绿色化”所表达的,就是这种最广泛、最深刻的涵义。

准确把握绿色化的科学涵义,除了懂得绿色和绿色化的字面含义与象征意义之外,还必须懂得绿色化的适用范围。根据《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绿色化作为必须协同推进的“新五化”(即

“新型工业化、城镇化、信息化、农业现代化和绿色化”)之一,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全方位绿色转型的最新概括,其适用范围除了生态文明建设外,还包括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的各方面和全过程,自然也包括新型工业化、城镇化、信息化和农业现代化的各方面和全过程。

当然,绿色化也是一个动态变化的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

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的绿色化主要围绕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进行,包括以下六个方面。

一是国民理念的绿色化。要在全社会彻底破除“人类是自然的主宰,要战胜自然、征服自然”的人类中心主义观念,牢固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彻底破除将保护生态环境与经济发展对立起来的观念,牢固树立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的理念;彻底破除自然界没有价值、自然资本不是财富的观念,牢固树立自然界也有价值、“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彻底破除人与自然对立的工业文明的主流价值观,牢固树立人与自然和谐的生态文明主流价值观,把生态文明纳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形成人人、事事、时时崇尚生态文明的社会新风尚。

二是国土空间的绿色化。要通过全民义务植树等有效途径,在一切有条件的地方植树造林,加快推进国土绿化;通过国有林场、国有林区改革和深花集体林校制度改革,增强林业发展活力,保护森林资源,提高森林质量;通过实施天然林保护、退耕还林等重大生态修复工程,增强生态产品生产能力,推进荒漠化、石漠化、水土流失综合治理,扩大泰林、湖泊、湿地面积,保护生物多样性;通过实施主体功能区战略,构建以东北森林屏障、北方防风固沙屏障等重大森林生态屏障为主体的生态安全战略格局。总之,要通过多描并举、多管齐下,使青山常在、清水长流、空气常新,让人民群众在良好生态环境中生产生活。

三是生产方式的绿色化。要根本改变以“三商一低”(即常消耗、高排放、高污染和低产出)为特征,以环境污染、资源浪费和生态退化为代价的传统发展模式,大力发展以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相统一为原则的绿色经济、循环经济和低碳经济;加快推进产业结构调整,促进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第二产业带动向依靠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协育带动转变;加快推进经济要素结构调整,促进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增加物质资源消耗,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转变;加快推进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生态安全型缘色产业发展,大幅提高经济绿色化程度,加快构建科技含量高、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生态影响小的产业结构和生产方式,形成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增长点。

四是生活方式的绿色化。要彻底改变以满足人的无止境的物质欲望为目的,以个人享乐为中心,以高消费为主要特征的工业文明的生活方式,大力推行物质消费与精神文化消费并重,以满足人的基本需要为目标,以提高生活质量为中心,以合理消费、适度消费为主要特征的生态文明的消费方式;坚决反对无节制消费自然资源、无节制排放废弃物和污张物、无节制破坏生态平衡的不可持续的生活方式,大力推行以节约资源、减少污染、保护生态为准则的可持续的生活方式,使自然资源和有毒材料的使用量减少,使服务或产品的生合用期中产生的成物和污染物最少,使非法猎杀、买实、食用和使用野生动物及共制品等行为得到有效遏制。

五是科学技术的绿色化。要在充分认识科学技术为推动生产力发展、改善人民生活做西巨大贡献的简时,清醒看到科学技术在目标偏离的情况下给人类带来的资源材竭、环境源善、生香退化答负面作用;,努力克服科技发展与应用的唯利性和随意性,正确把握科技发展与应用的目标方向,使其在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同时更好地为保护资源、保护环境保护生态服务;大力开发绿色生物技术和绿色新能源技术、污染物清除和不产生污染物的技术,以及废弃物再利用技术和无废料生产技术,以实现生物物种的有效保护、新能演的开发利用、有害有毒物质的净花处理、清洁生产、废弃物的资源化利用和模仿生物圈的物质循环生产,开创人类社会物质生产的新的技术形式。

六是制度建设的绿色化。要把制度建设作为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重中之重,把绿色化作为生态文明制度建设的本质属性,按照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要求,着力破解制约生态文明建设的体制机制障碍,以资源环境生态红线管控、自然资源资产产权和用途管制、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生态环境损害赔偿和责任追究、生态补偿等重大制度为突破口,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尽快出台相关改革方案,建立系统完整的制度体系,把生态文明建设纳人法治化、制度化轨道。与此同时,还要推动把生态文明建设融人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相关制度建设的绿色化,使之与新时期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全方位的绿色转型提供可靠的制度保障。

信息来源:中国林业出版社2018年出版的《生态文明关键词》(主编:黎祖交 本条作者:黎祖交 编辑 吕子乔)

生态文明新使命(生态文明关键词)(3)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