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希望的田野上歌曲词(放歌在希望的田野上)
新华社重庆10月12日电 题:放歌在希望的田野上,下面我们就来聊聊关于在希望的田野上歌曲词?接下来我们就一起去了解一下吧!
在希望的田野上歌曲词
新华社重庆10月12日电 题:放歌在希望的田野上
新华社记者黎华玲、张琴、陈舒
红日西薄,金色的田野上一片寂静。重庆市南岸区迎龙镇北斗村北斗山下,耕作的人们从田间地头走出,扛着锄头,拎着圆号、长号等乐器,朝着山间的小树林走去。号声、鼓声、镲声从山林中传出,明朗而锐利。
不识乐谱的农民就这样组建起一支交响乐团,从小树林吹到大舞台,甚至来到了北京音乐厅和国家大剧院,和国家交响乐团的专业演奏家们同台演出。
《在希望的田野上》是农民们最早合奏的乐曲,每一个音符都是四年多来他们追寻梦想的真实写照。对这些农民乐手来说,无论是在乡间小路,还是在金碧辉煌的演奏大厅,当他们拿起手中的乐器时,就是世界上最幸福的人。
田园交响曲:农民们的改变都缘于交响乐
给自家长势喜人的一亩三分地浇完水,身穿棉布杉、劳保裤、踩着拖鞋的张玉福坐在田埂上,将身旁盒子里的小号取出来,用衣角仔细擦拭,深吸一口试了试音。“我们的家乡,在希望的田野上……”熟悉的旋律回荡在田间。
年近半百的张玉福本是村里有名的“牌搭子”,不做农活的时间基本都耗在麻将、扑克上。“以前想找我就听麻将声,现在要找我听小号声。”他不好意思地笑着说。
37岁的李伟也是小号手,曾经沉默寡言少朋友的他,通过音乐变得开朗许多。山云薄暮时,李伟拿着小号朝山间的小树林走去,遇到乡亲时会主动打招呼。他站在山头,吹起小号,远方是氤氲暮色中的绵绵山峦,眼前是绿油油的农田,身后是郁郁葱葱的树林。
他们的改变,都缘于交响乐。
七十多年前,著名作曲家施光南先生就出生在迎龙镇。2010年,在施光南逝世20周年之际,国家交响乐团决定在迎龙镇建立基层文化联系点,并赠予了大号、小号、长号等5件铜管乐器。次年,国家交响乐团重访迎龙镇,却发现柜子中的乐器都快生锈了,便决定从村民中招学员并免费教学。
没听过交响乐的农民大伯、大婶们图个稀奇,有30多人报名。
国家交响乐团的老师们每年到镇上教学一次,平时的教学则由唐世勇负责。唐世勇是迎龙镇镇政府工作人员,转业前在东海舰队吹奏萨克斯。2012年初,“北斗村农民铜管乐队”成立。第一天上课,队员们大多数连响声都吹不出,唐世勇暗暗担心乐队会“黄”。
“完全不会,我以前还跳坝坝舞,踩得到节奏,算是好的了。”65岁的杨孝荣是乐队队长,负责大鼓演奏。他告诉记者,乐队才开始练习的时候,常常被村民嘲笑是“黄牛叫”。
随后,村民先后离开,乐队成员从最初30名减少到7名:杨孝荣、张玉福、李伟、雷朝忠、李华琴、赵敏、周永淑。他们的平均年龄超过了50岁。
喜欢大号浑厚、沉稳声音的雷朝忠算是有点音乐“天赋”的,但因为孩子上学需要钱,不得不离开乐队到城里做装修工。2014年初,雷朝忠重回乐队,每天都比别人多练习一小时。
为了不影响村民,农民乐手们常常相约到北斗山脚的小树林里去练习吹奏。因为人手不够,杨孝荣用绸子将镲绑在鼓上,右手打鼓,左手打镲。怕气息不平,李华琴、赵敏等人不停地练习吹奏,嘴巴肿得连饭也吃不下,却再也没人放弃。
目前,农民管乐队演出队员有17人,后备力量已发展到40人左右。在这片希望的田野上,这群农民奏出了美妙的交响乐。
英雄交响曲:来自重庆农村的“艺术家”登上大舞台
2014年3月10日晚,“北斗村农民铜管乐队”首次亮相国家级舞台。他们走进北京音乐厅,为上千名观众吹奏了《在希望的田野上》《我们走在大路上》《走向复兴》三首曲目。这距离他们首次公开演出仅仅一年。
为了这次演出,他们随时随地练指法、练气息、背简谱。老队长杨孝荣说:“我们都没啥文化,学曲目就靠死记硬背。种地时背,做饭时背,走路时背,甚至上厕所都在默背,比学生娃娃复习考试还用功呢!”
北京音乐厅观众席上,大家和着乐曲的节奏,拍着手,发出忘情的欢呼。年逾花甲的老人,拄着拐棍走近舞台,只为清楚地看一眼这些来自重庆农村的“艺术家”。
原本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演着干活、吃饭、睡觉三部曲的中国农民,如今手持乐器,站在大舞台上,面对上千名观众,演奏着慷慨激昂的铜管乐。这场景,打动了在场的所有人。
42岁的赵敏紧紧地握着手中的长号,身体有些颤抖。“做梦都不敢想的事,居然成真的了!”回忆起第一次进京演出,她至今仍难掩激动之情,两眼泛着泪光。
对雷朝忠来说,第一次进京演出更是意义非凡。坐火车到北京的途中,队友们用长号、小号等乐器吹奏了一曲《生日快乐》,陪伴他度过了41岁的生日。火车上的人们围了过来,热烈鼓掌,还有列车员好奇地问:“你们是不是在拍电影?”
时隔一年半,这支农民交响乐团又登上了国家大剧院舞台,与国家交响乐团合作演奏了《在希望的田野上》,独立演奏了《八月桂花香》等曲目。这是他们第一次从齐奏变成多声部合奏。“太意外了!很感动!当初成立乐队只是想让农民们娱乐一下,没想到这些音乐已融入了他们的生活。”国家交响乐团团长关峡大为称赞。
演出之前,由于找不到练习场地,队员们到公园里战战兢兢地练,生怕被人轰出去。演出当天,由于皮鞋不合脚,他们拎着鞋光着脚走了几公里赶到大剧院。“那种对梦想的渴望,太强烈了!”唐世勇说。
迎龙镇的村民们炸锅了,他们惊奇地从电视里看到了曾经的“黄牛叫乐队”登上了国家大剧院的舞台,队员们一夜间成了迎龙镇乃至整个重庆的“英雄”。
65岁的谢永东一开始并不看好这支农民乐队。“我以前老思想,认为农民就该种地、卖菜,还想玩交响乐,完全是白日做梦。”乐队从北京回到镇上后,谢永东马上申请加入乐队,想学习吹号。
命运交响曲:我不放弃,你也不要放弃
下午5时许,天空飘起了细雨。37岁的李伟默默地从柜子顶端一块被裹得严严实实的白棉布里,拿出一把锃亮的小号,径直向山头的树林里走去。不久,树林深处就传来一阵清脆的号声。
李伟家的院坝里,70多岁的父母亲听见号声就摇起了头。“现在土地被征了,他不出去打工,还没娶媳妇,以后日子可咋过?”母亲赵学兰紧锁眉头。
李伟家住一栋低矮的砖瓦房,父母每个月仅有三百元左右的社保。李伟原来在城里打工每个月收入三四千元,却因为乐队的事回到村里。天气凉快时,乐队每周排练三次,每次由镇里给每名队员补贴50元;天气一热,排练一周一次,一个月补贴不到200元。
不过,这些都动摇不了李伟的决心。他一元钱一元钱地攒着,在网上淘二手乐器。小号用白棉布里三层外三层包裹着放在柜子最高处,生怕重庆潮湿的天气损毁他的“好朋友”。练习吹号被邻居嫌吵,他就走到远远的半山坡上。
张玉福的音乐梦也遭到了家人的反对。老婆嫌他吹号影响挣钱,常常吵架,两口子差点离婚。失落时,他跑进树林里吹号。有人觉得他“脑壳有包”。
追寻音乐梦的道路对这些农民来说异常艰辛。“希望自己能坚守住这个梦想!我不放弃,你也不要放弃。”张玉福和李伟握紧了手中的小号,互相鼓励。
作为“北斗村农民铜管乐队”的教练加指挥,唐世勇不管刮风下雨、酷暑寒冬,每周都会从镇上赶几公里路到村活动室辅导队员。从长音练习开始,整音节、指法、五线谱等基础知识,一样样地教。“很难,零基础。我觉得他们很了不起,这就已经足够了。”他动情地说。
北斗村,一个再普通不过的小村庄。张玉福、李伟、雷朝忠等,一个个再普通不过的农民。面朝黄土背朝天的他们,仰起下颌,吹响了高雅的交响乐,也吹响了逐梦人生的强音。追寻梦想的路上总有荆棘和坎坷,也充满了希望和失望。但是,走在这样的路上,怎能不让人心醉。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