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择正宗古书    要掌握必要的方法

阅读古书的第一个方法:字义的探索:训诂释意

古人的书,都以当时的语言文字加以表达,故欲准确理解古人的书,首先就要弄明白其中的语言文字及其含义、弄清楚这些古书在流传过程中产生了什么错误,以此基础上求得它们的本来面目,于是古代学者就在读书的实践过程中创造出了考据之学。

从古代历代学者的考据内容看,需要运用文字、音韵、训诂、版本、校勘、目录、辨伪、辑佚等方面的知识与技能,其中文字、音韵、训诂本来就是一种学问,其目的是弄清楚古书中的语言文字的含义,版本、目录、校勘、辨伪、辑佚则属另一种学问,即弄清楚古书本来面目的学问。

这两种学问都属于考据之学,即对古书的内容与形式上存在的各种问题进行具体考察和证实的学问。

后一种学问,学者们已总结为目录学、校勘学,这里主要说明对古代语言文字的意义加以考察的学问。

由于中国古代学术不断传承,因此古人读书学习的第一个问题就是要学会读懂古书,为此,第一步就是识字、断句,然后才谈得上理解其中的义理,这便产生了训诂的问题。

训释古书字词句义的学问与方法,通称为“训诂”,其内容与方法,包括断句标点、注音、训释字词、疏解句意章旨。

训诂的基本功:断句标点和注音。

断句标点,古人称为“离经辨志”、“句读”。古书书写和印刷时都不进行断句,更不会使用现代的标点法,读书时要使用“句(√)”、“读(、)”两种符号断句。

《礼记·学记》篇说孩童开始读书学习:

比年入学,中年考校。一年视离经辨志。

东汉郑玄注:

离经,断句绝也。

唐代孔颍达疏:

离经,谓离析经理,使章句断绝也。

可知“离经”即韩愈《师说》所说“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也”。

“句读”一词最早见于东汉何休《公羊传解诂》序:

援引他经,失其句读。

稍晚的学者高诱注《淮南子》时说:

自诱之少,从故侍中同县卢君,受其句读。

唐代僧人湛然《法华文句记》释“句读”:

凡经文语绝处谓之‘句’,语未绝而点之以便诵咏,谓之‘读’。

可知“句”表明文辞语气已尽,“读”表明语意未尽而需要停顿。句与读,只是读书时才会出现,写书和印书时则不加在书中。

选择正宗古书    要掌握必要的方法(1)

有字无法打出,用图表示

“句”的本义为弯曲。《说文解字》:

句,曲也。从口,声。

段玉裁注:

凡曲折之物,侈为倨,敛为句。《考工记》多言倨句,《乐记》言倨中矩,句中钩。《淮南子》说兽言句爪倨牙。凡地名有句字者,皆谓山川迂曲,如句容、句章、高句丽,皆是也。凡章句之句,亦取稽留可钩乙之意。古意总如钩,此浅俗分别,不可与道古也。

张舜徽先生不同意段注把“句”字两读为“浅俗分别”的观点,指出:

“句”字古读同“钩”,古侯切。然亦有九遇切者,《说文解字》的“瞿”字下云:“读若‘章句’之‘句’”。可知汉世经师,已有两读矣。段氏必斥为浅俗之别,非也。

——越王勾践的“勾”字,在古书中常常写作“句”,表明“勾”与“句”在古代的读音是一样的。在现代汉语中,才把二字分开,读音也不一样了。但我们不能用现代汉语的解释来看古代汉语的字义字音。这在读古书时,必须加以注意。

“句”的本义是弯曲“稽留可钩乙”的意思,也有止的意思。

清人武亿说:

句训为止。

《韵会》的解释是:

句,词绝也,文词止处曰句。

《文心雕龙》:

夫设情有宅,置言有位,宅情曰章,位言曰句。故章者明也。句者局也,局言者联字以分疆,明清者总义以包体,区畛相异,而衢路交通矣。

《玉篇》释“局”:

局,止也,言语章句也。

可知语意完止者为“句”。

在唐以前,“句”字没有相应的符号来表示。唐朝以后,我国的通俗读物普遍应用“。”作为句号。

唐人刘蜕《文冢铭》曰:

十五年矣,实得二千一百八十纸。有涂乙者,有注楷者,有覆背者,有珠围者。

清人罗汝怀释“围”说:

围即当今之圈,是唐人已有圈点之法而宋人则盛行矣。

通过对“句”和“读”进行分析,可知“读”在很早就有符号来表示,“句”在唐以前却没有,唐以前的“句读”之意为点断书文的行为,用符号表示就是下图这个字:

选择正宗古书    要掌握必要的方法(2)

古人表示断句的字。

选择正宗古书    要掌握必要的方法(3)

有些字打不出,用图表示

据陈梦家研究,竹简上文字以外的记号,可分为两大类:

一类是书写者于抄录经文时所同时并录的,表明篇、章、句所在者;

一类是诵习者所作的钩识。

选择正宗古书    要掌握必要的方法(4)

有的字打不出,用图表示

依现有的材料看,我国句读符号的最后成立,是在宋代。宋人岳珂《九经三传沿革例》说:

监、蜀诸本皆无句读,惟建本始仿馆阁校书或从旁加圈点,开卷了然,于学者为便。然亦但句读经文而已。惟蜀中字本与兴国本并点注文,益为周尽。

宋代学者毛晃在《增韵》中说:

今秘省校书式,凡句绝则点于字之旁,读分则微点于字之中间。

“┗”后来逐步淘汰,“、”和“。”成为点读书文的正式符号,并成为今天顿号和句号的来源。

到了明代刊本小说出现时,才开始增添了两个专名号:

一个是人名旁加一直线“|”,表示人名,

一个是地名旁边加两直线“‖”,表示地名。

它们都加在直行字的右边。

上述两种点和两种标号,就是我国最早的标点符号。

标音法在古代也有多种,最主要的方式是反切法,其次则有直音法、比况法、拟音法等。

反切法从汉魏产生以后,一直是古书注音的主要方法,沿用到清代。

其方式是选取两个字来拼一个字的发音,具体做法是取前一字的声母和后一字的韵母拼合而发出所注字的音,换句话说,即用前一字的发音口形和后一字的发音气流拼合成所注字的发音。

如《论语·学而》:

吾日三省吾身。

朱熹《集注》:

省,悉井反。

即用“悉”和“井”两字拼“省”的音。

又如《诗·鄘风·相鼠》:

人而无礼,胡不遄死。

《经典释文》:

遄,市专反。

又如《资治通鉴·晋纪》孝武帝太元十七年:

骠骑将军农自西津济。

胡三省注:

骠,匹妙翻。

这里的“反”、“切”、“翻”都是“拼音”的意思。

直接注音法就是用常用字去标生僻字的音,如“狃,音纽”“樕,音速”等。

比况法就是用文字说明发音口型,这主要是在早期反切法没有发明和某些字音无法用直音法和反切法注音的情况下使用。

如《释名·释天》:

风,兖、豫司、冀,横口合唇言之;…青、徐言风,踧口开唇推气言之;风,放也,气放散也。

《淮南子·地形》:

其地宜黍,多旄犀。

高诱注:

旄,读近绸缪之缪,急气言乃得之。

拟音法就是近似的同音字注音,其标志就是用“读若”、“读如”、“读曰”、“读为”等提示语,这也是在某些字音无法用反切法和直音法的情况下使用的一种注音法。

如《说文解字》:

莙,读若威。

《淮南子·原道》:

混混滑滑,浊而徐清。

高诱注:

滑,读曰骨。

《礼记·儒行》:

虽危,起居竟信其志。

郑玄注:

信,读如屈伸之伸,假借字也。

值得注意的是“读若”、“读如”、“读曰”、“读为”在很多情况下都是用本字来注明假借字,如上面“信”读如“伸”,读古书时遇到这种注音法就要想到有可能是通假字。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