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阳明讲致良知的思想内涵(王阳明的致良知)

王阳明讲致良知的思想内涵(王阳明的致良知)(1)

王阳明从小立志要做个圣人。

据说他上私塾时,问老师:“人生最紧要的事是什么?”老师说做大官啊什么的,但王阳明一本正经地说:“我认为人生最紧要的事就是做圣人。”

那怎样才能做成圣人呢?读圣贤之书,研究圣贤之语,学着做圣人,慢慢就成圣人了,所以王阳明也就成为我们中华历史上最后一位圣人。

今天我们说说王阳明的“致良知”是怎么回事?与今天我们讲的格物致知有什么不同?

王阳明讲致良知的思想内涵(王阳明的致良知)(2)

“格物致知”我们都比较熟悉这个成语,我们今天的解释就是研究事物的道理得到知识学问。

其实格物致知本来是两个词,“格物”和“致知”,这两个词都是《大学》里很重要的观点。

《大学》有“三纲”“八目”。“八目”就是“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格物”与“致知”就是其中最重要的两目。

宋朝的朱熹对《大学》的格物致知做这样的解释。他认为“格物、致知,便是要知得分明;诚意、正心、修身,便是要行得明白”。在朱熹的心里,知是事物的道理,这算是今天我们说的科学的成份,但同时知也含有伦理的成份,就是“诚意正心修身便是要行得明白”。

王阳明讲致良知的思想内涵(王阳明的致良知)(3)

明朝的王阳明刚开始对朱熹的“格物致知”也是深信不疑的。那就是对世间万事万物,可以按朱子讲的要去格(研究)世间万物,然后就能致知。所以,王阳明想要做圣人就认真地按照朱子格物的说法去格物了。

王阳明说:“大家只知道讲格物要按照朱子的说法去格物,可又有谁去按照他的说明去做过呢?我倒是切实地体验过”。

“当年我跟一朋友一起探讨如何做圣贤,要去格天下之物,现在哪有那么大的力量呢!我就指着亭子前边的竹子让我朋友去格,朋友就靠近竹子去格,去穷竹子的道理,他竭尽心力地去格。格到第三天,就劳神过度,病倒了。当时我认为这是他精力不足,所以我就自己亲自去格,从早到晚也没有格到竹子的理,格到第七天的时候,也因为思虑过度,病倒了。”

王阳明讲致良知的思想内涵(王阳明的致良知)(4)

这就是著名的王阳明格竹一直把自己格到急诊科的故事。事后,王阳明突然醒悟了。他说:“于是,我和朋友共同感叹,圣贤是做不成了,主要是因为自己没有圣贤那么大力量与气场去格物”。

后来王阳明在龙场的山洞里悟了三年,才深深地体会到格物致知的含义。他认为:“天下之物本就没什么可格的。格物的功夫就在自己身心上做,我坚信人人都可以成为圣人。”

所以王阳明“龙场悟道”之后,他对圣贤之道就通透了。王阳明得悟——天下万事万物是格不尽的,如若要格尽天下之事只能向内求,那就是孟子所说的“良知”,说白了还是向自己的内心去求得。

王阳明讲致良知的思想内涵(王阳明的致良知)(5)

而王阳明认为这个“良知”就是整个天理。他说:“圣人无所不知,只是知道天理;圣人无所不能,只是能遵循天理。圣人明白了良知本体,所以什么事都 知道其天理之所在,就要将天理彻底扩充到这件事上去。”

“但不是本体明白以后,天下任何事物就都知道,都能做。天下的事物如名物度数、草木鸟兽之类,数不胜数,圣人虽然明白了本体,又怎么能都知道呢?但凡不需要知道的,圣人自然不用知道;而应当知道的,圣人自然能够询问别人。比如’子入太庙,每事问’之类。”

王阳明讲致良知的思想内涵(王阳明的致良知)(6)

《大学》

深读王阳明,你就会明白,他所谓的“致良知”之说还是依然基于他的“心即理”学说之上的。《大学》的“格物致知”到王阳明这里就成了独具特色的“格内心就能致良知”。所以,王阳明的“致良知”就成了伦理优先了。

“良知为天理”,“心即理也”,所以良知、良心就和天理划了等号,今天我们所谓的“天良”、“天地良心”就来源于此。也由此,“亏心”、“丧尽天良”就成为我们这个民族最恶毒的骂人语词,维护着我们的民族信仰。

王阳明讲致良知的思想内涵(王阳明的致良知)(7)

可以说,王阳明的“心即理”、“致良知”给了我们这个民族内心最强烈的牵慑力和震慑力,使得“万事凭良心”成为华夏儿女在行事之时的内心道德律令,从根在上促进了中华民族道德信仰的集成,形成了中华民族稳定有效、极富自觉性的道德状态。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