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京物语感悟(豆瓣9.2东京物语)

作者:文娱小仙女

一个有态度的吃瓜群众

东京物语感悟(豆瓣9.2东京物语)(1)

引言:

上映于1953年的日本家庭/剧情黑白长片《东京物语》,是由小津安二郎执导,笠智众、原节子等主演,在平淡琐碎的人间烟火中,透出浓郁“物哀”美学的优秀电影。豆瓣评分9.2,超越了99%的家庭片,并在2012年《视与听》影史最伟大十部电影中排名第1,可见观众对小津式美学的喜爱。

影片主要讲述了住在港口小城尾道的平山周吉老两口儿,在与东京成家立业的子女们短暂相聚并迅速分离、各自回到原有生活轨迹的故事。兴致勃勃初抵东京的时候,妈妈说:“原来东京这么近。”决定离开东京的时候,妈妈说:“东京真的太远了。”前后截然相反的说辞,透露出妈妈难以言喻的哀伤。

东京物语感悟(豆瓣9.2东京物语)(2)

亲生骨肉,对自己父母招待颇为冷淡。以工作忙碌为由,安排他们去热海泡温泉度假,实际上却是希望摆脱他们,彻夜喧闹的廉价旅馆让二老不堪其扰,难以入睡,也为母亲返乡后的突然病逝埋下了伏笔。只有年轻守寡的媳妇纪子(原节子饰),对老人表现出真诚的关怀和体恤。她请假带二老游览东京,和妈妈同吃同住,让老人度过了在东京最舒心的一个夜晚。

东京物语感悟(豆瓣9.2东京物语)(3)

整部影片传递的是家庭和亲情的主题,拍摄于日本战后重建的背景下,关于此片导演小津曾说:“我试图通过亲子的成长来描述日本家庭的崩溃。”那么今天我将从美学层次、人情况味和社会反思三个角度入手,来为大家全面解读电影《东京物语》的艺术魅力。

一、美学层次

1、 电影琐碎的幕后故事:

《东京物语》的剧本是由导演小津安二郎及他的长期合作伙伴野田高梧在茅崎市一间乡村旅馆内花费超过103天才完成的。然后他们两个连同摄影师厚田雄春在东京与尾道花费一个月的时间来侦察拍摄地点。从1953年7月至10月进行拍摄与剪接电影的工作,总共花费4个月完成。

出演70岁老人周吉的笠智众在片中看上去颇具老态,但其实他当时只有49岁。美丽端庄的原节子于战前经常出演军人的妻子,在该片中她则饰演在战争中失去丈夫的未亡人平山纪子。因为小津导演特殊的仰拍手法,为电影所搭建的所有室内场景都必须有天花板。

2、生活气息浓厚的小津安二郎,用层叠的框架和工整的构图,构成了一幅极具东方内敛色彩的视觉图谱。

《东京物语》的故事内核是直戳人心的辛酸与残忍,居住在港口小镇尾治父母探望远在东京的儿女们,却不得不面对儿女的“变化”与“冷漠”。表面的微笑和客套背后隐含的矛盾不可谓不尖锐,这在中国,就是“不孝”。但导演似乎无意批判,而是冷静和悲悯的思考,用自己独有的镜头语言恰到好处地抑制了观者的“态度”。

导演采用自己惯常的拍摄方法,低角度固定机位,节奏缓慢,人物也基本只在景深深处动作,反对失礼夸张的非常规角度,避免破坏画面平衡和稳定感的摇移。小津用自己独特的形式美学,用镜头语言的力量,把观众置于旁观者与参与者两种角度。

小津式镜头的特色首先第一点是善与利用框架。比如前景通常是一个稳定的框架如两扇纸门或者两样器具的边缘,演员只在远景或中景活动。演与视之间的距离使观看者既能保持一个冷静的可以思考的距离,同时又会产生于前景遮拦物之后偷看的窥私快感。小津式电影,在这样充满贴近感和窥探感的镜头下,生活气息浓厚的感觉呼之欲出。

第二点是稳定的构图。大女儿得知母亲病危的消息去到当社区医生的哥哥家时,透过前景的门看见其背对镜头安静的坐着的背影,这种静止的景深分明的镜头,为我们营造出的是一种稳定的框架式的构图。后来母亲病逝之后的场景也是如此,场景调度也不会影响构图的稳定性,充满感情的镜头语言下,是一种时间静止、秘而不宣的哀伤。

东京物语感悟(豆瓣9.2东京物语)(4)

在小津的作品中,这种层叠的框架和工整的构图构成了一幅极具东方内敛色彩的视觉图谱。同时运用正面切换画面、严密调整构图中的人物大小、简约利落的对白等手法,向观众展示了战后日本传统的大家庭制度正在无可挽回走向缓慢解体的过程。

3、小津安二郎在镜头前的平淡人间烟火当中,融入日本“物哀”美学

这部影片名字叫“物语”,而这个日文词语翻译成中文应该叫“演义”,但放在这部电影中明显不合时宜,所以更多理解为“故事”,但实际上结合影片主题来看,却更偏向于“物哀”。

日本美学家大西克礼在《幽玄·物哀·寂》阐明了日本美学的三大形态。而这部小津安二郎的影片正好契合了这样的美学观点,平淡琐碎的真实生活,通过充满感情的镜头语言娓娓道来,缓慢却绝不拖泥带水,流露出对传统的家庭结构和伦理观念逐渐瓦解的哀伤。

东京物语感悟(豆瓣9.2东京物语)(5)

“物哀”这一概念自平安时代产生以来,已经与空寂、闲寂并列为日本精神文化的三大特点,日本传统的人文景观及器物设计都离不开这三大概念。作为文艺作品,电影自然也会受其影响。

“物哀”的日语发音,来自原始歌谣《阿波礼歌》中的感叹词,“啊”和“哎呦”,这样理解“哀”似乎更容易些,只要发出源自内心的感慨就是“哀”,它的含义也并不全是哀伤,而是代表人的各种情感。

当然“物哀”中的“哀”也有哀伤,可怜的这层情感,既然“哀”能够概括所有发自内心的情感,理应也能够表达悲哀。而日本的字典在解释“物哀”的时候,总将之与深沉难以名状的情感联系起来,会有一些伤感的情绪在里面。

有了物哀,日本便从精神意向上寻求到一个概念,一种人的情感在虚无哲学的寄托,它是外在的一种混沌的表达,是内心真意外化时表现出的一种状态。

二、人情况味

1、 子女长大后必然会有自己的生活,会和父母逐渐疏远

在这部电影中老两口从小镇尾道出发,兴致勃勃踏上去往东京探望子女的旅程。邻居也在他们启程之前,前来寒暄,表达对老两口幸福生活的羡慕,意思是孩子们在东京很有出息。但当二老真的到达东京,却发现真实情况和自己想象中不太一样。

原本被寄予厚望,医学博士出身的儿子幸一,其实只是东京郊区的一个社区医生,休息日也要随时听候病人的召唤,小小的诊所开在家里,消毒针筒这样的琐事,由妻子来做。两个孙辈,一个因为奶奶爷爷的到来需要腾地方,发现母亲把书桌搬到走廊,就大吵大闹,年幼的那个顽皮寡言,对奶奶爷爷的问话,总是无礼应对。

这里还有个小细节,父母到达东京第一天的晚饭,二女儿与大儿子讨论应该给父母做什么菜,最后决定只用一个肉菜也就是炒牛肉,当儿媳提出再做些生鱼片的时候,被大儿子否决。

女儿繁,也早就不像小时候那样待人亲切,而是变成了一个开着美容院,吝啬冷漠的中年妇人。迎接父母的第一天,只是买了煎饼,还说妈妈爱吃。女婿心疼二老,买了浅草点心,还被斥责不用买这么贵的,浪费钱这段情节,看得我莫名气愤。

爸爸妈妈来到东京后终于发现,儿子和女儿的生活并不多么如意,也不是他们想象中那样出息。更致命的是,他们连真挚的情感流露都渐渐消失,骨肉至亲之间,却用冷淡的客套和微笑来敷衍。他们的内心是有失望的,可却在两人之间都不能明说,毕竟作为父母,强迫自己面对儿女境况不佳、疏远且冷漠的现实,实在是过于残忍。

但那场小酒馆的戏,戒酒多年的父亲和同病相怜的朋友一起喝高了的时候,才借着酒劲儿,把压抑的真实内心情感流露出来。结果在小酒馆凑合一晚的计划并未实现,醉醺醺的父亲,半夜被警察送回女儿家,还带着朋友。女儿的数落和厌烦,终于寒了父亲的心,决定匆匆踏上返家之路。

借用心理学家克莱尔的观点:“世界上所有的爱都是为了相聚,只有一种爱是为了分离——那就是父母对孩子的爱。”

毕竟子女长大后总是要和原生家庭脱离,建立并进入自己新的家庭。而这种脱离带来的疏远,放大在银幕之上却是那样的残忍和辛酸。

2、 最孝顺的反而是没有血缘关系的寡居儿媳纪子

那整部电影中就没有温情时刻了吗?老两口的东京之行就只剩子女的嫌弃,自身的敏感和辛酸了吗?也不是。小津安二郎为老两口安排了天使一样的完美角色——平山纪子,她是战争期间去世的儿子寡居八年的端庄儿媳。

按理说纪子和老两口并没有血缘关系,应当是最冷漠和客套的,但其实,她却在偌大冰冷的东京,让二老体会到了最多的温情。儿子本来说好带父母出去游览,却因为临时出诊,把父母困在家里,女儿更是无情,直接把父母甩开,安排他们去热海泡温泉。只有纪子愿意请假带二老四处游玩,见识东京的风土人情。

东京物语感悟(豆瓣9.2东京物语)(6)

最动人的部分,是纪子和母亲单独相处的那一晚,她贴心地为老人家按摩,陪老人聊家常,触及到最真切的生活关怀和真情实感。这一幕角色流泪,我也流泪了或许,当没有血缘关系的子女真的关怀老人的时候,老人又何尝不是真的记挂子女呢?

后来母亲去世后,其余子女都是来去匆匆,十分无情,只有纪子愿意耽误工作,多陪父亲几天。后来临行前,父亲把怀表赠予纪子,并告诉她,那一晚是母亲在东京最开心的时光。再次嘱托她要忘记过去,开始新的生活。

东京物语感悟(豆瓣9.2东京物语)(7)

此刻原节子饰演的儿媳纪子,终于把压抑在一整部电影的灿烂笑容背后的痛苦倾泻而出,这个优雅美丽的内敛女人,撕开了表面的坚强和麻木,第一次触及内心的困惑、孤独和脆弱。她不需要完美,她已经足够坦诚和有血有肉,最称得上“孝顺”的就是这个内心怀有自省的纪子。

电影中的一个细节也很打动我,在返乡告别的时候,自己生活并不宽裕的纪子还不忘给老人拿些体己钱,儿媳的孝顺,对比骨肉至亲的疏远,让老母亲直抹泪。其实老人要得并不多,也不是儿女的钱财,最难得的,是那一份真挚的孝心。

3、 父母并未责怪儿女们的怠慢,他们只是自我安慰“我们已经很幸福了”

东京物语感悟(豆瓣9.2东京物语)(8)

这场并不愉快的东京之行,让父母体会到了子女的怠慢。但他们自始至终并不舍得责备孩子,反而自我安慰“我们已经很幸福了”。其实,除了儿媳纪子真诚以待之外,其余的三个子女,谁都称不上合格。

大儿子工作第一,抽不出时间陪伴父母,就甩给纪子;女儿吝啬又刻薄,竟然阻止女婿对父母的付出;在大阪的敬三,更是全片最为模糊的存在,他在母亲病危后姗姗来迟,还记挂着棒球赛,连母亲最后一面都没见到。

老两口的责怪却始终未曾说出口,父亲即使是和老友一起在小酒馆酩酊大醉,也不忘为子女辩解,或许是东京人真的太多了,出头不容易;母亲也是,所有的辛酸和不满都化为一句,女儿小时候待人很亲切。他们也察觉到了子女的变化,只是体谅他们的生活艰辛,不忍苛责。其中一位老友说:没有孩子会寂寞,有了孩子又会嫌弃你,两样都不好。这才是二老真实的境况。

东京物语感悟(豆瓣9.2东京物语)(9)

影片结尾处,纪子和小女儿京子之间的对话,也揭示了导演的悲悯情怀。京子指责兄姊对父母太过冷漠,说他们就是自私,自己绝不会变成这样。纪子微笑着说子女们都有各自的生活,并不是因为没有良心才冷漠地对待父母,而是必须以自己的生活为重。甚至每个人都会在生活的重压下变成这样,即使自己不想。

东京物语感悟(豆瓣9.2东京物语)(10)

老两口的不忍苛责,甚至说自己已经很幸福了,就是理解到儿女生活的不易,以及真实的人情况味,才能表现出的生活智慧。

三、社会反思

1、 日本独特的文化语境下,子女和父母的关系

日本父母与子女的关系,属于一种“相互依存的关系”。日本年轻夫妻生下孩子后,并不会期望有公公婆婆或者岳父岳母帮忙养育,因为养孩子是夫妻俩自己的事,不是上一代人的事。就像电影中的二老,在谈话中透露,别人都说老人会更爱孙辈,但我还是更爱自己的孩子。来到儿子家中,两个孙子对爷爷奶奶态度冷淡疏离,也是日本亲子文化的一种表现。

所以,许多的公司白领在结婚后,要么推迟生孩子,要么生了孩子立即辞职。日本的许多家庭主妇就是这么产生的。日本父母也有望子成龙的思想,不过并没有像中国家庭表现得那么突出,毕竟无论是日本高考,还是找工作,父母一般都不会过多参与,全凭孩子自己。

就像电影中三个老友在酒馆喝酒,吐槽自己孩子不够争气,没满足父母的期望在东京出人头地,缺乏奋斗精神,虚荣。但也是背地里唠叨,表面上还是一片和谐。

在日本,孩子结婚也不需要父母准备房子。日本年轻人租房子结婚的比例高达85%,只有5%的人是买房结婚。孩子大多有多少收入,就租什么档次的房子,量力而行。所以日本父母和孩子,在金钱和时间上都分得很清楚,这也是为什么电影中的老两口“懂事”得让人心疼的主要原因。他们彼此之间客客气气的疏离和冷漠,不仅是电影中的个例,更是整个社会的常态。

2、 中国式父母和子女的关系深厚,令日本惊叹

几年前日本有过一个新闻调查,数据如下:对于“父母年老后你会自己照顾他们吗?”的问题,回答“是”的日本高中生只有38%,美国和韩国都在50%左右,而在中国这一比例达到了88%。日本国立青少年教育振兴机构2015年针对中、美、韩、日4国进行的意识调查显示,“照顾父母”是中日高中生意见分歧最大的一项。

中国父母和子女的关系之深,有时会达到令日本人惊叹的地步。很多在外打工的中国子女经常会给远方的老家打电话,春运时在拥挤的绿皮火车上站十几个小时也要回到父母身边团聚过年,独生子女们更是表现出对父母深厚的依恋和关怀。

今年的疫情,让很多归家过年的成年子女们,放下工作和父母朝夕相处了快两个月,这在日本就是不可思议的现象。我们也不能想象电影中的老两口在东京住上两个月是什么境况。毕竟短暂的几天都让老人尴尬万分,怎么能长期相处呢?在日本,已经成年的子女如果在父母家里长期居住,也会被整个社会视为异类。

但在中国,这样的案例却比比皆是。东北小伙儿,魏大勋,89年的男明星,在真人秀综艺节目上的镜头前,展示了作为一个成年男星的家庭生活,他和老爸的“沙发二子”形象也深入人心。工作完就返回父母的家中,享受其乐融融的家庭氛围,没有任何顾虑。

“马甲线女神”袁姗姗,因为疫情的关系也宅在湖北老家,和父母一起生活。平时拍戏忙碌的行程,让她的生活基本被剧组、机场、酒店、盒饭填满。在这个假期里,她替父母分担家务,积极地买菜、做饭、照顾宠物、自制狗粮,在家中宅着的这段时间,从未跟家人拌过一句嘴。

更别提千万普通家庭的孩子了,刷一刷抖音,最近都是幸福到冒泡儿的孩子们和父母的日常。

3、 温暖和谐的家庭对个体的意义

其实在这个浮躁的物质社会,个体最值得庆幸的是拥有一个和谐的家庭。在营造和谐的家庭中,首先老年人有不可推卸的责任。“苏大强”那样的作精肯定是不行,作为老年人要理解、鼓励、支持孩子们在事业上的奋斗追求,也要为儿孙们树立好榜样。要“知足常乐”,不能以长者自居、耍家长作风,指责教训儿女,尽量和他们平等交流。

其次,晚辈孝顺也很重要。对老年人来说,物质生活的需求并不高,不存在高消费的习惯。但是儿女是否孝顺,家庭是否和睦,却是影响他们健康、快乐、长寿的关键。人到老年,会感到孤独,希望老有所依。

晚辈可以适当注意几点:

1、尊重老年人的爱好,鼓励老人参加集体活动。

2、给老年人一定的自主权,让老人做力所能及的家务和日常琐事。

3、理解老年人的念旧心态,宽容他们的一些陋习,不要不耐烦,经常陪伴老人。

相反,如果儿媳指桑骂槐,子女对老人冷漠、视而不见甚至将他们当作包袱看待,则是对他们最大的打击。所以,不管家庭经济条件如何,只要年轻人尊敬、孝顺老人,家庭和睦,邻里关系融洽,老年人就会感到温暖和幸福。

结语:

《东京物语》虽然片长只有136分钟,但我却是前后花了两天才看完,前半部分平淡琐碎,多年未见的父母和子女微笑客套,背后却是难以言说的辛酸与悲凉。作为影片观众我也沉浸在一种淡淡的“物哀”中,不能自拔。

东京物语感悟(豆瓣9.2东京物语)(11)

当二老遭到女儿冷落,迫不得已分开投宿的时候,妈妈和年轻寡居的儿媳纪子才算真正触碰到了浓郁的亲情,看到纪子在黑暗中流泪的那一幕,我再也无法冷静凝视和思考影片中的家庭,泪水夺眶而出。原来,为人父母,是一场终究走向孤寂的道路。这个世界本来就有许多令人灰心的事情,所以,还请你不要太灰心。

(图片源自网络,侵删)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