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雪二首其二李商隐(乐游原上夕阳无限好)

一,李商隐七绝《乐游原》

万树鸣蝉隔断虹,乐游原上有西风。

羲和自趁虞泉宿,不放斜阳更向东。

简注:

乐游原,又名乐游苑,在长安城南的高原上,四面开阔,可以俯览整个京城。羲和,神话中给太阳驾车的日神。虞泉,虞渊。神话传说中日落于虞渊。因避唐高祖李渊讳,改渊为泉。

散绎

千万树寒蝉嘶鸣,林子正隔着断虹。

繁华的乐游原上,吹来萧瑟的秋风。

羲和神驾着日车,赶着去虞渊歇宿。

不肯让西沉红日,转回头驶向天东。

品读

李商隐登上乐游原,秋风日暮,形单影只,抚今追昔,感慨无限。

前两句鸣蝉与暮虹,是写眼前实景。后两句感慨时光匆匆流逝,一去不复返,与《谒山》中“从来系日乏长绳,水去云回很不胜”句意略同。

二,李商隐五绝《乐游原》

向晚意不适,驱车登古原。

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

简注:

向晚,傍晚。不适,不快。古原,指乐游原。

散绎:

傍晚心中不愉快,驾车来登乐游园。

夕阳殷红风光好,可惜已经近黄昏。

品读:

这首五绝比上面那首七绝的知名度高多了。经过历代诗论家解读,内在含意也比那首更为丰富。

五绝抒写登古原望夕阳时所触发的好景不常之感。诗人既赏晚景之美好,又因其近黄昏而低回流连,惋惜怅惘。第三句之极赞,正所以反跌末句之浩叹。

诗人身处衰世,国运陵夷,身世沉沦,岁月蹉跎,对好景不常的感受特深。登古原,骋远目,夕阳西沉,辽阔苍茫,不免勾起抑积胸的种种感受,情随景动,浑沦书感,家国之忧,身世之感,时光流逝之憾一起涌向笔端。

此诗意境的蕴蓄,概括的深广,感情的沉郁,表现的曲折,都非常突出。诗中所表现的对于美好事物消逝的哀惋,既有一定的普遍性,又带有那个时代特有的感伤色彩。本诗妙在有意无意,不即不离之间。

清杨守敬曰:迟暮之感,沉沦之痛,触绪纷来,悲凉无限。

清纪昀曰:百感茫茫,一时交集,谓之怨身世可,谓之忧时事亦可。

今人刘学锴曰:诗人浑论书慨,正缘所感并非一端。不仅可兼包时世,身世,人生诸多方面,且表现出对美好而行将消逝之事物带有哲理性之沉思与浩叹。

今人杨义曰:他感受到夕阳美好的程度的无限性,以及夕阳留存时间的有限性。以有限证明无限的伟大,以无限证明有限的珍稀,在瞬间陶醉中涤除心灵不适的渣滓,以澄明之心与宇宙相通。

他们都指明了这首小诗的意蕴极其丰富这一特点。我们可以这么说,千百年来的读者反复体味,却怎么也体味不尽这首20字小诗的含义。不能不说,这是文学上的一个奇迹!

三,周汝昌先生的别解

今人周汝昌先生别有所见。他解释五绝中“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二句,说:这无边无际,灿烂辉煌,把大地照耀得如同黄金世界的斜阳,才是真正的伟大的美,而这种美,是以将近黄昏这一时刻尤为令人惊叹和陶醉。

周先生认为李商隐诗中的“只是”,不是表示转折,而是表示限定,可以解释为“止是”,“仅是”或者“就是”,“正是”。古人云:“诗无达诂”,周先生的见解自有其独到之处,其解释可备一说。

附图八幅,李商隐诗意图:古城长安乐游原,夕阳无限好。

对雪二首其二李商隐(乐游原上夕阳无限好)(1)

对雪二首其二李商隐(乐游原上夕阳无限好)(2)

对雪二首其二李商隐(乐游原上夕阳无限好)(3)

对雪二首其二李商隐(乐游原上夕阳无限好)(4)

对雪二首其二李商隐(乐游原上夕阳无限好)(5)

对雪二首其二李商隐(乐游原上夕阳无限好)(6)

对雪二首其二李商隐(乐游原上夕阳无限好)(7)

对雪二首其二李商隐(乐游原上夕阳无限好)(8)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