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桓公在春秋争霸的地位(齐桓公与晋文公)

“平王东迁”后,周朝王室衰弱,周天子无能,导致了“政不出天子而由诸侯”的局面。也就是说,诸侯之中有实力的人,就可以成为代替天子、号令天下的霸主。

齐桓公在春秋争霸的地位(齐桓公与晋文公)(1)

《东周列国·春秋篇》周平王剧照

笔者认为,春秋时期名正言顺的霸主,只有齐国的齐桓公和晋国的晋文公这二人。之所以这么说,不仅是因为他们被周天子赐予“大辂”和“彤弓矢”等代表权力的物品,更是因为,他们文韬武略,武功赫赫,纵横于中原,称霸于诸侯。

那么,齐桓公和晋文公,究竟是怎样称霸的呢?

在回答这个问题之前,还有一个更重要的问题。

我们都知道,无论君主如何贤明,但仅凭一己之力,是无法顺利称霸的,其身边必须要有贤臣辅佐。所以,正是这两个诸侯国内的君臣之间相得益彰,使得政令开明和谐,才得以实现霸业。这种人文精神——政治伦理观中的“为君之道”,是春秋时期诸侯国能够崛起的制胜因素之一。

那么,齐桓公和晋文公的“为君之道”,究竟有何与众不同之处?

带着这两个的问题,让我们来分析一下齐桓公和晋文公的称霸之路。

齐桓公的“奇招”和晋文公的“恩仇录”

首先,我们来说说齐桓公。

众所周知,春秋时期的诸侯国之间局势变幻莫测,这个时代既是“乱局”也是“奇局”。我们可以预见,在这样的背景之下,作为一国之君,如果一着不慎,就会满盘皆输;但如果一招用奇,亦可扭转乾坤。

齐桓公在春秋争霸的地位(齐桓公与晋文公)(2)

《东周列国·春秋篇》齐桓公剧照

齐桓公在齐国崛起的过程中,使用了哪些“奇招”?笔者经过分析,总结出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个“奇招”是,把“射钩之恨”的仇人变成了自己最为倚重的大臣。也正是在这位大臣——管仲的全力辅佐下,齐桓公才得以成就霸业。齐桓公不计前嫌,完全信任管仲,这段君臣之间的传奇,其“奇”令人瞠目结舌。

第二个“奇招”是,“奉天子以令诸侯”。从“郑庄公射天子之肩”、“楚国熊通僭越称王”等事件中,我们就可以看出周王室日渐衰弱的势头,然而,周天子仍然是“天下共主”,如果想名正言顺地称霸中原,必然要重视“周礼”。齐桓公没有像其他诸侯一样对天子不屑一顾,而是听从管仲的建议,实施“尊王攘夷”的策略,并且以天子之旨,大会诸侯于北杏。这一系列行动,使齐桓公在群雄逐鹿中原的“乱局”中脱颖而出,而管仲这一不动一兵一卒的尊王政策,成了齐桓公称霸的助力和保障。

第三个“奇招”是,“存四国”。他没有按照常理去“趁人之危”,对其他诸侯国运用“巧取豪夺”的手段,而是反其道而行之——“不纳燕入版图”、“立僖公以定鲁”、“驱狄助邢筑城”、“助卫定都楚丘”。在这些事件之后,齐桓公声誉斐然,被推崇成为“霸主”,到达了称霸事业的巅峰。可见,齐桓公的这一步“奇招”,是“尊王攘夷”策略的完美落实,也是树立个人形象的有效措施。

综上所述,正是这些“奇招”,使齐桓公的称霸之路充满传奇色彩。加之他的胸怀和大义,才成就了他“春秋五霸之首”的美名。

然后,我们再来说说晋文公。

重耳登基成为晋文公后,仅仅用了八年时间,就将晋国的称霸事业推向了巅峰。如果换作是别的君主,在这么短的时间之内,政事和军事方面恐怕才刚刚上手吧。那究竟是什么,促使晋文公完成了这项“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笔者认为,是晋文公知恩图报又睚眦必报的性格,一步步推着他走上了称霸之路。

齐桓公在春秋争霸的地位(齐桓公与晋文公)(3)

《东周列国·春秋篇》晋文公剧照

重耳在外流亡的日子十分艰苦,他辗转了数个国家,这些国家有以礼厚待他的,如宋国和楚国;也有无礼薄待他的,如曹国和郑国,这些国家都被他记在了他的“恩仇录”上。直至后来,他成为晋文公,他的称霸之路其实也是“恩仇录”一一兑现的过程:他为了报宋襄公的知遇之恩,在宋国被围之时,执意出兵救宋;为报楚君的厚待之情,他在城濮之战中“退避三舍”。不仅如此,他也发动战争攻打了曹国和郑国,以此来报复这两国国君在他流亡时的无礼行为。

可见,多年流亡在外的经历,塑造了这个性格鲜明的霸主——晋文公。在这一条崎岖坎坷的道路上,他练就了非凡的胆识和卓越的能力。不仅如此,他还接过了齐桓公“尊王攘夷”的大旗,对外拥护周天子,树立了霸主的威信;对内采取一系列的改革制度,安定了国民。可见,他的称霸之路也是十分辉煌的。

两位霸主的“为君之道”

齐桓公和晋文公之所以能够崛起,均得益于他们有贤臣辅佐。但是仔细分析后就会发现,他们二人的“为君之道”,却是不同的:齐国是秉持国家至上的“一体论”;而晋国则是君王至上的“相濡以沫论”。

齐桓公和晋文公虽是从实践中悟出了这些道理,但是以现在的眼光来看,这已经成为了经典理论。那么,笔者分别从齐桓公和晋文公的角度,来进行分析。

齐桓公在春秋争霸的地位(齐桓公与晋文公)(4)

《东周列国·春秋篇》管仲剧照

首先来看看齐桓公。

齐桓公的“为君之道”,最被人称颂的就是“用人不疑”,他弃仇任贤,“用人勇而用人专”,遂成霸业。笔者认为,齐桓公不仅能知人,还能善任,除了有过人的胆识之外,还能听旁人之劝,如此为君,实乃典范。齐桓公懂得用人才、理国政,体现在以下两方面:

一、用才听才。耳能听,即是“聪”;眼能看,即是“明”。一位高高在上的君王,能听得进去或看得明白,表面上看起来不难,但实则很难,更何况要听仇家之言,更是难上加难。齐桓公不仅听鲍叔牙之劝,接受了管仲,还能亲自询问管仲治国之道,并任他为相。由此可见,他不仅善于用才,而且善于“听”才。

二、重才信才。自古以来,君王都知道要重用人才,但是用人容易,“重才”难。齐桓公重用管仲这位杀己仇人,需要多大的胆识!天下没有几位君主能有如此气魄和勇气。不单是管仲这一个例子,他还重用了放牛人甯戚,因为在他看来,不需要做背景调查,只要是有才之人,就能“举火爵”。齐桓公的“重才”可见一斑,他不仅有胆识、有担当,还能充分信任人才。

然后,我们再来看看晋文公。

晋文公的“为君之道”,其优势并不展现在识人用才方面,因为他身边基本都是长期追随他的人。对他来说,“赏罚分明”才是最重要的原则。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一、重赏德。晋文公的奖赏规则,不是根据“有功者赏”这样的规律来制定的,他自己有一套对人才价值的判断,即上赏“赏德”、中赏“赏才”、下赏“赏功”。这种奖赏原则,体现出晋文公乃是真正的明辨是非之君,而且晋国的大臣皆心服口服。

二、罚信民。晋文公不仅在奖赏方面重仁德,在惩罚方面也十分严厉。试问,为何晋文公杀有功之臣时,并没有招来类似“走狗烹”的非议?是因为他秉持着违令必诛的原则,决不轻饶有重大过错的人。可见,晋文公“赏罚分明,四方可行”,他也是“春秋五霸”中在赏罚方面做得最好的一位。

齐桓公在春秋争霸的地位(齐桓公与晋文公)(5)

《东周列国·春秋篇》晋文公剧照

​综上所述,齐桓公和晋文公的“为君之道”虽有不同,但是他们二位都很睿智,不仅使国内的臣民尽职尽责、团结一致,也使齐国、晋国迅速崛起。

在齐国,无论是君主还是臣子,他们的出发点都是以社稷为重,所以才能抛弃成见,并去除私欲,以致“君臣和谐”。

在晋国,君臣的关系就有所不同了,他们的出发点都是以君主尊荣为重,而把社稷放在了其次。晋文公以感情维系着君臣之间的关系,只要君主用法严明,臣子把握分寸,大家就都“相安无事”。

以晋文公的人品和才能,担此君主重任是毫无问题的,也正是因为晋文公,晋国才能开始称霸于春秋时代。然而,晋国这种表面上看似一团和气的君臣关系,一旦失去了强势的君主意志,稍微处理不当就会分崩离析。历史上的“三家分晋事件”,就是最好的例子。

正所谓,兴衰皆在于君主的“为君之道”。春秋时期,君主如何识人、如何用人、如何奖赏、如何惩罚、君臣之间能否尽心竭力的合作、最终能否成就霸业,这一系列的因果问题,都是值得我们去分析和思考的。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