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频道节目(唱响江西旋律)
□ 祝海涛自20世纪初中国新音乐运动以来,我国歌曲创作出现了3次高潮第一次是以抗日救亡歌曲为主流的20世纪三四十年代第二次是新中国成立后的17年第三次是改革开放以来至今方兴未艾的40多年,下面我们就来聊聊关于江西频道节目?接下来我们就一起去了解一下吧!
江西频道节目
□ 祝海涛
自20世纪初中国新音乐运动以来,我国歌曲创作出现了3次高潮。第一次是以抗日救亡歌曲为主流的20世纪三四十年代。第二次是新中国成立后的17年。第三次是改革开放以来至今方兴未艾的40多年。
回眸江西的歌曲创作,大体也是这样的轨迹。江西歌曲创作的第一次高潮,是在中央苏区时期广泛开展的红色歌谣传唱。这些红色歌谣一部分是人们的自觉创作,还有很大一部分是党的文化工作者对传统歌谣的再创作。中央苏区编制出版了大量歌谣集,这些歌谣多由地方民歌改编,内容多为宣传革命、鼓励生产、扩红支前等。
新中国成立后,江西歌曲创作蓬勃。这个时期的歌曲大多以社会主义建设为背景,抒发了豪迈雄壮、朝气蓬勃、斗志昂扬的情绪。主题有反映人民当家作主的喜悦,反映人民生产生活画卷等。整体而言,这些歌曲风格多样、题材多元,比较抒情,大多从个人角度抒发对时代、对生活的感受,特别是对民间曲调和民歌素材的运用,把江西民间音乐带向了更广阔的文化空间。代表作有《请茶歌》《江西是个好地方》《打支山歌过横排》等。
之后,江西的歌曲创作不断取得突破,推出了《毛委员和我们在一起》《苏区干部好作风》《八月桂花遍地开》《井冈山上太阳红》《三湾来了毛委员》,儿歌《井冈山下种南瓜》等传唱度很高的作品。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文艺创作更加活跃,江西的词曲作家在保持优良传统的同时,积极探索新的表达方式,歌曲题材明显扩展,江西歌曲创作迎来了新的发展高潮。这些歌曲题材多元,技法丰富,艺术歌曲、通俗歌曲日趋活跃。一批高校音乐教师也加入了创作队伍。良好的环境为歌曲创作提供了丰沛的土壤,各类全国、全省性的征歌活动广泛开展,推动着江西歌曲创作的发展。
纵观江西歌曲创作的发展历程,呈现出鲜明的时代和地域特征,深刻反映了江西经济、社会、文化的发展变迁。“诗文随世运,无日不趋新。”每位艺术家都身处特定的时代,任何文艺都随时代而不断变化。新世纪以来,伴随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民审美的变化与提高,歌曲创作的时代背景、创作方式、传播方式、受众特点都发生着深刻变化。
知名音乐家乔羽提倡,不为积习所蔽,不为时尚所惑。新时代语境下,江西歌曲创作者们坚持与时代同步伐,以人民为中心,在传承中不断创新,推出了一批有影响的作品。
紧扣时代脉搏,主旋律创作融入当代思考。古往今来,但凡经典,无不是善于捕捉历史前进中最具震撼力的时代特征。波澜壮阔的新时代,为歌曲创作提供了广阔舞台。近年来,我省涌现了大量的重大主题创作,其中的一些歌曲还在全国产生了广泛影响。如大型原创交响组歌《井冈颂》,以当下视角弘扬井冈山精神,在业界引起热烈反响;声乐套曲《幸福欢歌》旋律悠扬,其中的歌曲《是你一直想着我》入选中宣部第九批“中国梦”主题新创作歌曲,在央视等媒体广泛传播,新华社脱贫攻坚题材视频将歌名作为标题,并将歌曲作为背景音乐,全网累计点击量达数亿次。
在我省主旋律歌曲创作中,红色题材是永恒的主题。近年来,江西歌曲创作者较好把握了红色题材的传承与创新,以新视角去追忆、歌颂,用富有时代气息的音乐讲述江西的红色历史,这也是江西主旋律歌曲的优势和特点,如《永远的井冈山》《又是八月桂花开》等,荣获了中宣部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奖”、中国音乐金钟奖等重要奖项。
乡村题材贴近百姓,讲述百姓故事、江西故事。以群众化的视角,用热情洋溢、悠扬婉转的语言彰显赣鄱大地的秀美山川、历史文化,展现出浓郁的赣鄱风情,是江西歌曲创作的另一大特点。这些歌曲语言质朴隽永,旋律欢快舒展,如《把城里的哥哥娶回家》(获中宣部第十届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奖”)、《半边街的月亮》(获第四届中国音乐金钟奖),央视春晚歌曲《美丽中国走起来》等。它们以点带面、以小见大,接地气,大量使用江西本土音乐、民歌元素,反映了江西广大农村物阜民丰的新气象。
坚持江西特色,做好民歌的传承与时代转化。在多元化发展的今天,民歌依然有强大而独特的生命力。江西民歌丰富,多反映生产生活,如赣北地区民歌纯朴、亲切、田园韵味浓郁,赣南客家山歌高亢奔放、舒展抒情等。革命战争时期,赣南苏区普遍运用原有民歌曲调填新词的方式创作了大量红色歌谣,为宣传党的方针政策、扩红支前、鼓舞斗志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提升了客家山歌的知名度和影响力。2001年,电视剧《长征》热播,片尾曲《十送红军》风靡全国。《十送红军》以赣南采茶戏曲调《送郎调》为原型,优美的民歌旋律与革命内容有机融合,可谓民歌与红歌结合的典范。一直以来,江西音乐创作者肩负着传承和弘扬江西文化的历史使命,在歌曲创作中广泛应用江西民歌元素,并进行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在词曲作者笔下,江西民歌素材的运用既保留着其民间性的精髓和韵味,又巧妙地融合、跨界,将江西风味与现代技法联姻。如歌曲《那一片红》巧妙地以一段《十送红军》唢呐独奏为前奏,浓浓的江西地域特点,拉近了听众与歌曲的距离。此外,大型原创民俗风情组歌《赣鄱谣》参加“2008国际民歌博览音乐周”,在国家大剧院惊艳亮相,这是新世纪江西民歌的一次集体“出圈”。那次音乐周共有23个国家的24个艺术团和国内13个省市代表团参演,《赣鄱谣》得到了大家的认可,成为江西文化的一张名片。
创新表现形式,生产主体与传播渠道多元化。随着数字化技术的发展,歌曲制作的时间和物质成本大为降低,各类音乐工作室、独立音乐创作人如雨后春笋般涌现,新文艺群体加入创作队伍,这对于壮大创作队伍、活跃创作气氛、丰富音乐形式起到了积极作用,他们逐渐成为我省歌曲创作的重要力量之一。近年来,网络歌曲创作呈现出蓬勃发展的态势。这类作品通常曲风明快,歌词简短,具有很强的传唱性和感染力,如《你笑起来真好看》《听我说谢谢你》等。互联网语境下,各类音乐软件和抖音、快手等自媒体平台的兴起,重塑了歌曲的传播模式,听众对歌曲的参与度更强,这也为时下的歌曲创作与传播提供了新思路。如脱贫攻坚题材歌曲《是你一直想着我》,借助网络达到了很好的传唱效果。此外,影视作品也是歌曲传播推广的有效路径,如电视剧《井冈山》的主题曲《红军阿哥你慢慢走》,电视剧《可爱的中国》的主题曲《可爱的中国》,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讲演节目《闪亮的坐标》的主题曲《杜鹃花开》等,和影视作品一道深深打动了观众。
综上,新世纪以来的江西歌曲创作,在传承以往特点和优势的同时,更加注重题材、形式、传播媒介的多元化,满足了广大群众多样化的音乐需求。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