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地查看为民办实事(用实事清单兑现)

清晨,人们在城市的鸟语花香中迎来崭新的一天。环境整洁、交通顺畅,群众从身边的点滴小事中,感受着民生改善给生活带来的美好。

多谋民生之利,多解民生之忧。今年以来,梅江区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在办好年度民生实事、“微民生”实事的基础上,着力解决群众“急难愁盼”问题,坚持把每一件实事办到群众心坎上,把实事办好,把好事办实,推动为群众办实事常态化、长效化。

坚持“小财政”办“大民生”,梅江区持续创新思路方法为群众办实事,回应群众需求,努力让人民群众的获得感成色更足、幸福感更可持续、安全感更有保障。

实地查看为民办实事(用实事清单兑现)(1)

新中社区开展文化活动,丰富老年人精神文化生活。社区供图

关键词

养老服务

老年友好型社区托起“夕阳红”

足不出户,在家就能享受健康体检;每年一度的生日会,热闹又开心;想学习,就到新时代文明实践站看书读报;想发挥余热,还能加入志愿者队伍……

在梅江区江南街道新中社区,“老有所养,老有所医,老有所为,老有所乐”不再是一句口号,而是老年人的日常生活写照。

2021年,国家卫生健康委老龄司公布年度全国示范性老年友好型社区名单,新中社区上榜,成为全省43个入选社区之一。

新中社区地处梅州城区中心区域,0.3平方公里的辖区范围内,分布有52个居民小区,其中46个属于无人管理的老旧小区,常住人口4983人,独居老人占比大。那么,新中社区是如何提升老年人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的?

新中社区党委副书记刘茜告诉记者,其中要义在于“改”和“提”,即改善居住环境,提升服务质量。

“去年以来,社区对辖区老年人的居住环境细节进行了不少调整和改进,包括适度改造、维修厨房设备、厕所设备、紧急呼叫设备等,常态化开展安全排查,完善老年人住宅水、电、气安全检查制度,确保老年人居住环境的安全和舒心。”刘茜说。

通过市场化运作,结合政府资助等方式,社区已对许多居民小区实施适老化改造。走访过程中,记者来到新中社区金三桥宿舍,楼梯一侧加装的不锈钢扶手让老年人上下楼时更安全;在旭日花园小区,G—1栋加装了电梯,为行动不便的老年人出行提供便利。

此外,社区还对居民小区公共坡道、楼梯、扶手等进行无障碍改造,在老年人主要活动场所、主要出行通道周边设置休息座椅、公共厕所,例如,在位于团结路的新时代文明实践站设置老年人休息点,在华景豪庭小区设置凉亭休息点等,最大程度方便老年人出行。

实地查看为民办实事(用实事清单兑现)(2)

老年人在新中社区新时代文明实践站内休息乘凉。社区供图

因为不愿意离开熟悉的环境,社区居民熊伯一直独居,周末才到子女家团聚。“社区居住环境对我们老年人很友好,日常生活没有什么不方便的,社区工作人员的服务很完善,感觉很暖心。”熊伯说。

“除了硬件上的优化,老年人的心理健康问题也需要社区工作者花更多耐心持续关注。”刘茜说,针对高龄老人可能面临的心灵孤独问题,社区采取“多带一”结对帮扶方式,提供生活照料、心理抚慰、文体活动等服务。

每月一次问候探望,半年参加一次文化活动,半年一次健康体检,每年过一次生日……为丰富老年人精神文化生活,新中社区整合社会资源,设立老年人教育学习点,积极开展知识讲座、老年观教育等学习活动;设立心理咨询室,提供聊天、心理疏导、关系调适等服务,让老年人充分感受到关爱与温暖。

实地查看为民办实事(用实事清单兑现)(3)

新中社区在居民小区内张贴老年人健康饮食小贴士。南方日报记者 何苑妮 摄

“在医疗保障方面,主要由江南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为社区老人提供医疗服务,通过家庭医生签约服务,老年人可以享受到基本医疗服务和公共卫生服务,高龄、失能、行动不便的,还可以提供家庭病床、巡诊等上门医疗服务。”刘茜介绍说。

关键词

背街小巷

改出“幸福路” 点缀新生活

位于梅江区西郊街道勤力苑小区周边的背街小巷一大早便热闹起来,这是老年人外出晨练、年轻人上学上班、家庭主妇们到市场买菜的必经之路。不同于以往交通堵塞、道路难行的情况,背街小巷提升改造后,市民出行顺畅了不少。

背街小巷作为城市的毛细血管,连接着居民小区和主次干道,是市民日常出行的必经通道。随着城市发展,人口增速快,原本通行需求不高的背街小巷等非市政道路,路过行人越来越多。

由于其位置偏、空间较窄,存在道路破损、乱停车、垃圾乱堆、绿化缺失等问题。近年来,梅江区结合创建文明城市、老旧小区改造的契机,不断加大资金投入,对背街小巷进行改造提升,改善人居环境。

实地查看为民办实事(用实事清单兑现)(4)

位于西郊街道的勤力苑小区背街小巷经过提升改造,面貌焕然一新。 南方日报记者 何苑妮 摄

“改造前,勤力苑小区周边的背街小巷存在许多卫生死角,杂草丛生,容易孳生蚊虫,小区周边道路坑洼不平,由于没有规划停车线,车辆常常乱停乱放。”西郊街道重点项目办主任黄俊岳说,“加上小区周边有学校、医院等人流量较大的场所,脏乱差的背街小巷环境极其影响群众日常出行。”

据了解,勤力苑小区建成于上世纪90年代,由于建成时间较早,小区基本属于无物业管理的状态。近两年,西郊街道坚持党建为引领,积极推进勤力苑老旧小区改造工作,着力打造“街道统筹、社区主导、居民自治、多方联动”的小区治理格局,让老旧小区重新焕发生命力。

去年9月,西郊街道在完成勤力苑老旧小区改造工作的基础上,启动该小区周边背街小巷道路整治提升项目,投入392万元,对原有的破旧路面进行拆除,重新浇筑混凝土路面,铺沥青混凝土面层,改造长度约680米;科学增画道路停车线、导向箭头,规范车辆有序行驶和停放。

针对排水不畅问题,采用彻底清淤、升高排水井等方法加以解决。总改造项目面积约7249平方米,惠及勤力苑小区242户住户和周边居民。

“下雨天走在路上也不再担心跨泥潭、踩脏水,早晚出来散步看见路面干净畅通、环境清爽整洁、车辆规范停放,心情都很舒畅。”居住在勤力苑小区的范小姐对于家门口的变化十分满意。

“背街小巷改造是一项系统工程,不仅路要平、灯要亮、水要通,一切能解决居民生活不便的细节,我们都要设身处地地为居民考虑进去。”黄俊岳表示,目前,西郊街道还在同步推进梅新路、金苑小区、月影塘社区周边背街小巷改造提升项目,进一步提升群众生活幸福指数。

关键词

人居环境

“五小园”升级提升乡村颜值

蓝天碧水下,长沙镇澄滩村三三两两村民沿着河堤碧道散步,大家的心情很不错,因为沿途新建成的一个个袖珍公园不仅颜值高,还能让行人歇歇脚。

近年来,梅江区以梅江河长沙段、西阳段为主线,黄塘河、周溪河、白宫河为支线,高质量推进万里碧道建设。2020年,“脏乱差”的长沙段河堤经过提升打造成为生态碧道,正式向群众开放,呈现了当地“水清岸绿、鱼翔浅底”的河滨风光。

“澄滩村这一段碧道约1.5公里,一边为河道,另一边为绿化带,环境好了,大家平时都来这里散步,但走累了却没有休息的地方。”澄滩村党总支书记叶孟祥介绍,为此,该村去年开始在碧道沿线规划节点,对杂草较多的角落进行清理,并增设座椅等基础设施,到目前为止,5个简易的袖珍公园已经顺利“诞生”。

“节点的设置使得便民度进一步提升,不光澄滩村村民,周边多个村都能共享,同时碧道景观也不再单一,增加了观赏性。”叶孟祥说。

在长沙镇长沙村,村民们则为家门口全新的停车场和小公园而感到高兴。

“以前家家户户的汽车只能在路边随便放,新建的停车场解决了这个大麻烦!”村民李大姐说,汽车统一停到停车场后,道路环境更加整洁了。

长沙村党总支副书记胡伟红介绍,该村“五小园”(停车场、小公园)建设项目占地1000平方米,其中小停车场800平方米,小公园200平方米,由村内闲置地块清理后建设而成。项目总投入24万元,包含水泥硬底化、20多个汽车停车位及十多个摩托单车停车位建设,增设绿化、亮化和排水等设施。

实地查看为民办实事(用实事清单兑现)(5)

长沙镇澄滩村村民沿着碧道散步,一旁的袖珍公园不仅颜值高,还能让每个人短暂地歇脚。南方日报记者 何苑妮 摄

“按照梅江区关于‘五小园’的奖补政策,这个项目一共奖补了20万元,加上村里自筹投入4万多元,建成后极大改善了原有闲置地‘脏乱差’的现象,闲置土地也得到了最大化利用,以往道路两边乱停乱放的不文明行为也不再出现了,为办事群众和周边居民停车提供了方便。”胡伟红说。

“五小园”建设,是梅江区结合工作实际和群众需求,改善人居环境,坚持“小财政”办“大民生”的一项重要举措。自2021年以来,梅江区因地制宜推进该项工作,在保留城乡原有风貌的基础上,充分发动群众就地取材、发挥创意,利用房前屋后的边角地块,打造独具特色的小菜园、小果园、小花园、小公园、小停车场,为群众生活提供便利的同时,还能点缀美化环境。

今年,梅江区各镇(街)围绕“五小园”建设继续展开积极探索:长沙镇在碧道沿线增设小公园,既能提升景观,又为居民休闲提供了好去处;三角镇探索“五小园”变“QQ农场”,让闲置土地转化为实实在在的经济效益……这些散落在城乡各个角落的停车场、小公园、小花园,不仅为梅江区全域风景持续增辉添彩,也让细处的“小美”成就城市的“大美”。

关键词

市场改造

“菜篮子”拎得舒心惬意

通道干净整洁,摊位分布规范。商品以蔬菜类、肉类、熟食类、水产类、活禽类等进行划区,物品摆放井然有序,区域分类标志明显。走进改造后的三角中心市场,前来买菜的群众络绎不绝,生意一片红火。

“以前市场里乱摆卖的情况很严重,也有不少人直接骑摩托车进入市场买菜,现在规范了,摩托车必须停放到门口,只能步行进入。”买菜的市民常常感叹,“改造后的市场,无论经营环境还是消费环境,都让人感觉舒适又放心。”

针对过去车辆乱停放的不文明现象,三角镇在市场周边规划了两个停车场,督促规范停车,同时联合交警部门进行联合执法。“停车场45分钟之内是免费的,时间足够让市民在市场进行采购。”三角镇相关负责人说。

“每天早上来的时候我们都会清洁,收摊的时候也会搞卫生,周边的过道大家都自觉维护,不会随意堆放垃圾。”市场商户说,“大家一起遵守规则,市场环境也比以前好了很多,疫情期间,市场的管理也比较严格,需要查验粤康码、行程卡,也会帮我们检测体温等。”

实地查看为民办实事(用实事清单兑现)(6)

改造后的龙坪市场,多了整洁,少了凌乱。南方日报记者 梁时禹 摄

农贸市场是透视城市文明的窗口,也是影响居民幸福感的关键因素。

近年来,梅江区切实推进农贸市场升级改造工作,全力实现文明规范农贸市场全覆盖、特色农贸市场新建设、农贸市场环境秩序大整治,全面推动农贸市场软硬件提档升级。

在刚刚完成升级改造的龙坪市场,摊位整齐划一,地面干净整洁,没有随地堆放的厨余垃圾。“升级后的龙坪市场变得更明亮、更整洁,买菜更舒心,购物体验感也很好。”家住金碧豪庭小区的钟建雄说起常去的龙坪市场,竖起了大拇指。

“改造后环境美多了,卫生情况也改善了,电动拉闸门很好地减少了噪音,解决我们摊主清晨4时到市场开门时怕吵醒附近群众的顾虑。”在龙坪市场经营猪肉生意的刘姨表示,农贸市场的升级改造为摊主和群众营造了一个更舒心、安心的经营环境。

据了解,龙坪市场开业近20年,是江南街道梅龙社区居民买菜的主要市场。随着时间推移,设施陈旧、功能不全,难以满足群众日益增长的购物需求。

“龙坪市场改造主要涉及排水系统、场内道路、停车位等方面,通过硬件、软件双提升,打造干净整洁、基础设施齐全的农贸市场。”梅江区市场监督管理局工作人员廖志忠说。

走访过程中记者了解到,与龙坪市场采取的改造举措不同,岗子上市场因历史遗留问题关停;三角中心市场美化了市场环境、规划了停车线;东厢市场整改场内线路,加固换新瓦面、铁架,整改市场水沟和摊位……不同的农贸市场,不一样的改造升级“设计图”,这是梅江区依托“一场一策”助推农贸市场走向综合化、智慧化市场的具体实践,也是该区大力建设文明规范农贸市场的生动注脚。

原标题:

亮出“实事清单” 兑现“幸福账单”

梅江区新招迭出为群众办实事,持续提升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来源】南方日报·梅州观察

【南方日报记者】何苑妮

【作者】 何苑妮

【来源】 南方报业传媒集团南方 客户端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