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千年磨一剑(五千年的执着环首刀)

本文为史图馆专栏约稿,仅代表作者观点,与史图馆立场无关。

提起环首刀大家首先想到的一定是大名鼎鼎的汉环刀,不过要追寻环首刀源流的话,就会发现她的历史比我们想象的要久远的多。

环首刀即刀首呈环状的刀,古人将刀柄末端称为刀首,故环首刀也可以称作环柄刀。刀首环的功能是防止脱手,亦可用丝绳将刀环与手腕绑起来,在脱手后可以迅速找回。现在已知最古老的环首刀是陕西神木石峁遗址(龙山文化中晚期到夏代早期)出土的环首铜刀(刀范也一并出土)距今已有四千余年

五千年磨一剑(五千年的执着环首刀)(1)

石峁遗址刀范

商周时期

最早环刀应该是用来刮削竹简和裁裂布帛的,即书刀与帛刀。据《周礼·考工记》:“筑氏为削, 长尺博寸, 合六而成规”可知为了增强其刮削能力,也是为了使用方便,周人将书刀做出了外张的弧度,而帛刀则应是内弯的。出色的特性使其在生活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以至于齐、燕、中山甚至匈奴都将货币铸成环首刀样。此时的主要格斗兵器是剑,由于青铜武器质地较脆无法做得很长,也不利于劈砍,只能直刺,所以“戟拘其颈,剑承其心”,“曲刃钩之,直兵推之”正是这一时期战斗的真实写照。

战国晚期-西汉初期

到了战国时期,冶金和锻造工艺的提高,使得剑的长度几乎比春秋之初延长了一倍,而冶铁工艺的逐步成熟也给了环首刀一次新生。1965年燕下都战国墓出土了一柄残长30公分的铁制环首刀,1982年在湖北出土了一件全长77公分的铁质环首刀,由此可知环首刀在战国末期就开始转向军用,但环刀仍然无法撼动长剑在单兵武器中主导地位。此时人们使用的多是一、二尺长的短刀,据《释名》:“短刀曰拍髀,带时拍髀旁也。又曰露拍, 言露见也。佩刀,在佩旁之刀也”,秦汉之时的这种佩刀多是直刃短环刀,其既可以用作自卫武器,也可以当作日常生活用品。

如《汉书·苏武传》:‘屈节辱命, 虽生,何面目以归汉’, 引佩刀自刺。这里的佩刀就应是短环刀。又如《汉书·李陵传》:“陵居谷中, 虏在山上, 四面射矢如雨下。汉军南行未至鞮汗山, 百五十万矢皆尽。即弃车去, 士尚三千余人。徒斩车辐而持之, 军吏持尺刀抵山入陿谷。”西汉的军官们在最后时刻用来与匈奴人短兵相接的就是一尺长的短刀(汉代一尺约23公分)。而秦汉时期刀笔吏的“刀”也应是这种短刀。

五千年磨一剑(五千年的执着环首刀)(2)

商代三凸钮环首刀

五千年磨一剑(五千年的执着环首刀)(3)

周代环刀

五千年磨一剑(五千年的执着环首刀)(4)

齐明刀(战国货币)

西汉中晚期

在居延简中记载了一桩案件:“迺今月三日壬寅,居延长安亭长王闳、闳子男同、攻虏亭长赵常及客民赵闳、笵翕等五人俱亡,皆共盗官兵,臧千钱以上,带大刀、剑及铍各一,又持锥、小尺白刀、箴各一,蘭越甲渠当曲隧塞,从河水中天田出。”从中可以看出,在西汉末期军队中仍装备长剑,但此时对于军人尤其是骑兵来说,大刀的地位已是不可动摇的了(汉代的大刀是指长度在三尺、四尺、五尺及五尺以上的环首长刀),得益于炒钢技术的出现(把生铁加热到熔化或基本熔化之后,在熔炉中加以搅拌,借空气中的氧把生铁中所含的碳氧化掉,从而得到钢),这种炼钢技术的应用很快使得钢刀成为战场上的主流,此时环首刀的长度普遍在100公分左右,即四尺刀或五尺刀(汉代一尺约23公分),如程庄三九号新莽时期墓, 出土铁刀长100.4厘米。(简文中的白刀,即是帛刀)

【在这里我想在多说一句,简文中的天田,是指在哨所和边境地带人为铺设的沙地,汉代的戍卒们不仅要看守烽火台和应对匈奴人的骚扰,还需要定期对天田进行维护,细心的用耙子将沙地抹平。当有人越境袭击或逃亡投敌,他们就会在天田上留下脚印,而定时带队巡逻的汉军候长就会发现有人越境。在居延汉简中有许多关于在某某天田处有人越境的报告。这种方法直到今天我们仍然在使用,边防战士会通过留在迹检带上的脚印,来判断越境者的人数、身高、体重、运动方向以此实施抓捕。】

五千年磨一剑(五千年的执着环首刀)(5)

巫山土城坡汉墓环首铁刀,全长20.4公分

东汉三国

东汉时期百炼钢的工艺大规模的应用在环刀的制作上。山东临沂苍山的一柄东汉铁环刀, 全长115.5厘米, 刀身宽3厘米, 刀背厚1厘米, 环首呈椭圆形。其上有铭文“永初六年五月丙午造卅涷大刀吉羊”(这个丙午日是锻造刀剑的好日子),其中“卅涷”是指三十炼。制作百炼钢的基本方法是将炒钢产品反复加热、折叠锻打。汉朝时将折叠锻打称为“辟”或“潄”,“潄”常简写作“湅”,通过反复加热、折叠锻打锻造出的兵器内部组织更加致密,各部分碳含量趋于一致,性能比炒钢更好。东汉时“卅湅”、“五十湅”成为工艺标准,钢铁产量增多,并开始进行复合锻造的尝试,长刀在战争以及人们日常生活的地位也越来越高,逐渐将剑排挤出了主流。

据《后汉书·舆服志下》:“佩刀, 乗舆黄金通身貂错, 半鲛鱼鳞, 金漆错, 雌黄室, 五色罽隠室华。诸侯王黄金错, 环挟半鲛, 黒室。公卿百官皆纯黒, 不半鲛。小黄门雌黄室, 中黄门朱室, 童子皆虎爪文, 虎贲黄室虎文, 其将白虎文, 皆以白珠鲛为镖口之饰。乗舆者加翡翠山, 纡婴其侧。”可知此时环刀已经开始渐渐取代佩剑的地位,也有了显示身份的功能。

而在三国时期,佩刀几乎是必然选择。《三国志》:(孙)权拔刀斫前奏案曰:“诸将吏敢复有言当迎操者,与此案同!”《三国志》:卓谓绍曰:“竖子!天下事岂不决我?我今为之,谁敢不从?尔谓董卓刀为不利乎!”(袁)绍曰:“天下健者,岂唯董公?”引佩刀横揖而出。由此可知汉末三国时期人们普遍佩环首刀。

而《艺文类聚·蒲元传》中的记载则更具传奇色彩:“君性多奇思,於斜谷,为诸葛亮铸刀三千口,刀成,自言汉水钝弱,不任淬用,蜀江爽烈,是谓大金之元精,天分其野,乃命人於成都取江水,君以淬刀,言杂涪水,不可用,取水者捍言不杂,君以刀画水,言杂八升,取水者叩头云,於涪津覆水,遂以涪水八升益之。以竹筒内铁珠满中,举刀断之,应手虚落,因曰神刀。今屈耳环者,乃是其遗范。”不难从中可以窥知时人对于宝刀的热爱。

五千年磨一剑(五千年的执着环首刀)(6)

出土汉末三国时期的环刀往往长度很可观,如长沙金盆岭三号东汉墓出土大刀, 长128.5厘米;南京大光路孙吴薛秋墓出土环首刀, 长120厘米;巫山土城坡墓地东汉墓出土大刀,长113厘米;现在已知的最长的环首刀长146公分,为三国时期锻造。不过现在所见的长度超过100公分的长刀应是步兵所持,毕竟蒙古马的平均肩高约130公分,骑兵用刀太长的话会磕到地面。

五千年磨一剑(五千年的执着环首刀)(7)

汉代环首刀

魏晋南北朝

魏晋南北朝时期环首刀依然是主流,《晋书·世宗景帝传》载,李丰因不满司马氏专权,预谋以夏侯玄代司马师辅政,结果:“帝密知之,使舍人王羡以车迎丰。丰见迫,随羡而至,帝数之。丰知祸及,因肆恶言。帝怒,遣勇士以刀镮筑杀之”。可见刀环的分量不轻,强调了配重的功能。这就是魏晋南北朝环刀形制改变的趋势:刀身减短,刀刃加厚,出现了切刃造;刀环扩大并下垂,护手加长,刀尖向背部收拢,更有利于破甲与骑战。

此时的环首刀当然也有加长型的,《宋书·武帝纪》载:“三月戊午朔,遇吴甫之于江乘。甫之,玄骁将也,其兵甚锐。高祖躬执长刀,大呼以冲之,众皆披靡,即斩甫之。”《晋书·载记第三》:“安与壮士十余骑于陕中格战,安左手奋七尺大刀, 右手执丈八蛇矛,近交则刀矛俱发,辄害五六;远则双带鞬服,左右驰射而走”,而考古发掘中也出土了许多五尺刀(南朝一尺24.5公分,北朝一尺29.6公分)。

南北朝时最有名的刀匠是北齐的道士綦毋怀文,其在制刀时使用了灌钢法,将生铁和熟铁配合在一起加热,生铁熔点较低,融化后“灌”入熟铁之中,使熟铁渗碳成钢,“怀文造宿铁刀,其法,烧生铁精以重柔铤,数宿则成刚。以柔铁为刀脊,浴以五牲之溺,淬以五牲之脂,斩甲过三十札。”《北史·艺术上》。此外,綦毋怀文还在刀刃处使用钢,可以坚硬、锋利,刀身使用熟铁(以柔铁为刀脊),可以保证刀的韧性,然后通过贴钢法两部分锻焊在一起,就成为了一口完整的刀。

五千年磨一剑(五千年的执着环首刀)(8)

北朝环刀

(未完待续)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