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彪会不会做饭(谢德彪学会做饭)
学会做饭
谢德彪
学会做饭,方便自己,愉悦家人,实在是一件大好事。
记得儿时,做饭费时吃力。那时厨房锅台上栽口大铁锅,风箱置于侧面,旁边堆放柴禾,需往灶堂里填柴禾点燃,使劲推拉风箱烧锅底,方可煮饭炒菜。做一顿饭,厨房里烟雾弥漫,熏两眼流泪,满面灰尘。做饭人即要拉风箱旺火,又要制作面食、择菜炒菜,忙得手足无措。
自从通了电,家里用上液化气和天然气,有了电饭煲、电炒锅、高压锅、微波炉等灶具,做起饭来省事多了。
我学做饭受母亲影响。大概上小学后,每逢包饺子,母亲就把案板摞到炕桌上,让姐弟几人围坐旁边搭手。她一边拌馅子,一边将醒好的面团切块,在手里连捋带搓形成圆柱状,切成剂子,让我们捏窝斗状的饺皮子。
母亲经常和面粉、擀面条的方法看得多了,一些程序便植入记忆中。大学毕业后,我被分配到县属中学任教。学校距城区16公里,每天早晚各发一趟班车,交通十分不便。学校有公共食堂,家在城里的老师在食堂就餐。由于主厨师傅是临时工,做饭菜的手艺差,灶上吃得时间长了,感到腻味倒胃口。
部分老师便兴起做饭。在冬天,老师们凭借宿舍取暖火炉做饭,既节能又方便,一举两得。夏天则用煤油炉生火做饭。我置备了锅碗瓢盆,用母亲制作面食的方法,展开实践活动。经过一段的尝试,揣行面、擀面条和炒菜全都会了。除早餐在食堂吃,午晚饭基本自已做,有时嫌麻烦了,听到食堂吃红烧肉、卖囱肉、做包子,上灶猛吃几顿解馋。
俗话说“民以食为天”,可见饮食的重要性。网络上有句流行语:“要想家人高兴做饭。要想朋友高兴做东。”这话说得颇有道理。成家后,不当“甩手掌柜”“大丈夫”,习惯了吃自己做的饭菜。经常做拿手的拉条面、揪面片、鸡肉焖饼子、牛肉小饭、炸酱面、臊子面等带有家乡风味的饭菜。正月初一早晨的杂菜炒盘,腊月的腊八饭,我都当仁不让。经常做饭,虽谈不上厨艺,但熟能生巧,独具滋味,吃得妻子满意,受到儿子夸赞。
学会做饭大有益处。去年新冠防疫期间,住宅小区单元楼出现了“阳人”,整个小区封控,时不时静默。随后,我又感染了新冠病毒,先后独自宅家一月多。期间,自己做饭吃、烧水喝,还得注重吃好补充营养,增强免疫力。如果不会做饭,街上饭店关门,外卖停业,这日子该有多难!因为会做饭,调剂花样,顿顿饱腹,生活照常。
自己做饭节省开支。勤俭持家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唐代大诗人李商隐有“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破由奢”的名句,论述了生活勤俭的主旨。毛主席一向俭朴,一件睡衣上打了72个补钉。开国领袖尚且如此,我辈岂能奢侈?我粗略测算过,一家4口人上街在饭馆饱餐一顿,要比家里做饭大约多花费三分之二。如果叫外卖,简单点排档菜,也比在家做同样的饭菜,开支高出一倍。由此看来,家里做饭吃得舒心,节俭实惠。
自已做饭吃得安全。现在蔬菜农药残留超标。如果家里做饭,可将择好的蔬菜浸泡碱水中,消除附着毒素,反复淘洗干净,做成的食物安全可靠。而在饭店就餐,虽然端上来的饭菜色鲜味美,但食材制作过程令人犯滴沽,只能以“眼不见为净”自慰。至于点外卖,饭菜制作和配送过程监管缺失,食品的质量和安全难以保障。
自己做饭吃得可口。据科学验证,人体的生物钟,对时间和食物链有影响。有时,想吃什么饭菜,既是口味使然,也是身体需求。自己做饭完全个性化,能照顾到家庭成员的口味和体质状态。譬如,中老年人有“三高”病症和忌口,小孩怕辛辣,饭菜里可以减少调料,做到因人而宜。还可以根据家人体质,在饭菜里添加食补材料,以达到食疗养生之目的。
自己做饭赏心悦目。宋代文学家苏东坡对做饭情有独钟,是一位厨艺高超的发明家。他创造了具有东坡风味的66道美食,被称为中国诗人中最会做饭的厨师,留下了“人间有味是清欢”等脍炙人口的诗词名句。实际上,独处厨房施展做饭手艺,趣味良多。打开燃气,火焰熊熊,操起刀具,响声咚咚,油炸爆炒,热气腾腾。置身厨房以自我为中心,挥洒自如,任意烹饪,其乐无穷。一桌香喷喷饭菜端上餐桌,家人吃得可口开心,家庭幸福感在餐饮中跃升。
当然,我不反对家人到饭馆聚餐,点几个平时吃不到的饭菜,或者不会做的美味佳肴,调剂口味,改善伙食,饱餐一顿。不反对亲戚朋友聚餐,家里做饭菜麻缠,选择餐馆盛情款待。也不反对上班族,为便利工作,节省时间,在单位食堂就餐,或者点外卖吃快餐。
关于学会做饭,教育部明确规定,开设了教学课程,要求小学生学会煮饭、炖汤等义务劳动,将做饭作为从小养成的生活习惯,列为人生教育必修课。这一培养学生树立正确劳动价值观的决策,实为高明之举。由此看来,家里做饭,父母自然成了孩子学习的榜样。
其实,学会做饭并不难。现在互联网发达,可以请教亲朋学做饭,也可打开百度查资料。既有文字简介,又有视频演示,南北特色,地方风味,无所不包。无拜师成本,按部就班,随学即会。
想要吃得舒适,使厨房充满烟火味,奏响锅碗瓢盆交响曲,一家人围坐餐桌前,共享天伦之乐,学会做饭吧!
(作者简介:谢德彪,笔名虎翼,甘肃张掖市甘州人,毕业于兰州大学中文系。45年的工作经历,在行政部门与新闻单位交集转换。一直爱好文字写作与书法临习。退休前系《甘肃科技报》原总编辑,主任记者,原甘肃省引大入秦工程管理局纪委书记。多年来发表新闻作品千余篇,其中30多篇评为全国和省级优秀新闻作品奖,曾荣获“甘肃省十佳青年记者”、“甘肃新长征突击手”称号,评为全国科技报系统先进工作者,出版专著《大地传真》,主编《甘肃沙草产业》《谢氏家谱》和画册《千秋伟业》等书。多篇诗歌、散文作品在省内外报刊发表。现为甘肃省书法家协会会员,甘肃书院院士,甘肃国画院院士,兰州大学校友书画协会理事,书法作品多次在省内外书法比赛中获奖。 )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