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有创作灵感的艺术家(93岁的草间弥生此刻是我创作新艺术的重要时机)
“我无法想象不成为艺术家的人生。”作为全球最为年长的女性艺术家之一,今年93岁高龄的草间弥生依然保持着旺盛的创造力,“我相信,此刻是我创作新艺术的重要时机,我每天全身心地投入到工作中。”在草间弥生与Louis Vuitton时隔十年再度携手之际,让我们一同回顾这位永恒缪斯灵感迸发的创作生涯。
在外界看来,坚持着如此高频创作节奏的草间弥生无疑够“卷”,但她的全情投入并非是想向他人证明什么。从绘画、写作到装置艺术,她的创作激情始终源自内心的挣扎、抗争与求索。在生命的感召下,她将自己对生命的敬畏描绘成那些看似色彩缤纷、充满童趣的作品,让每一个驻足欣赏的人都能感受到艺术洋溢出的能量。
“作品一直来主动地找我,所有的梦都被描绘在画作里。”
1929年,草间弥生出生在日本长野县松本市,她是家中最小的孩子,也是唯一的女孩。虽是当地的名门望族,但因为父母在生活上冲突与分歧,加之他们并不支持女儿走上艺术的道路,草间的童年生活并不快乐,甚至只要看到她在作画,母亲就会当场没收。
10岁时的草间弥生
十岁那年,草间弥生感到自己经常会在独处时产生幻觉,像是一块幕布笼罩在她的视觉和听觉上,隔绝了她与周遭的现实世界:当我走到一块紫色空地,身边的紫罗兰就会像人类一样对我说话;坐在餐厅中,桌布上的红色花纹就会开始向墙壁、地板和我的身上蔓延滋长;当夜晚穿过水稻田时,天空中闪烁着的光芒会从大山的东边掉落下来……
这些说不清道不明的感觉让年少的草间弥生感到惊讶、恐慌,家庭关怀的缺失与无法向外人准确描绘的幻象使得她逐渐习惯独处,并把这些幻象通过一个个不规则波尔卡圆点描绘出来。对她而言,创作就是克服恐惧的过程,艺术是幻象的救赎。
Self-Obliteration No.21967年由草间弥生创作
19岁时,草间弥生不顾家人的反对,前往京都工艺美术学校学习艺术。求学期间,她偶然受到了美国艺术家Georgia O'Keeffe的触动 ,草间尝试着给她写信并邮寄自己的创作,幸运地是,O'Keeffe也感受到了这个女孩身上的艺术潜力,鼓励她前往纽约,进一步寻找自己的艺术方向。
1957年,草间弥生带着60件和服与2000件画作来到纽约,彼时在这座城市中充斥的当代艺术与当代风格,加之女性主义社会思潮的觉醒,给予了她更加宽广的创作舞台。
草间弥生以一身波点的造型出现在纽约街头
她时常会连续作画长达四五十个小时,画幅扩大到整面墙的尺寸,以及整个环境的规模,最终覆盖了整个画廊,也开始尝试着在软雕塑创作中大显身手——以日常用品、家具和十分女性化的材料来塑造三维立体效果,借鉴男性器官与肢体的特点来构建造型,清晰地表明自己的性别立场。
Accumulation #11962年由草间弥生创作
Untitled Accumulation1963年由草间弥生创作
相比于大胆前卫的画作和软雕塑,草间弥生在装置艺术上的呈现则更显得充满浪漫色彩,正如她最为知名的《无限镜屋》系列作品,利用镜子和灯光的巧妙配合,使波点元素在空间中如细胞分裂一般延展,美化了她潜意识中的幻境,也呼应着60年代人们关于太空的幻想。
1965年,草间弥生在纽约画廊中展出的《无限镜屋》装置
即便横跨诸多艺术门类,在纽约树立起独树一帜的行事风格,但草间弥生的创作在当时并未获得显著的商业认可,反而因为其大胆的行为艺术尝试而受到艺术保守派的质疑,很多时候不得不靠着O'Keeffe的经纪公司的赏识而获得收入。
物质生活的拮据,加之60年代末极简主义艺术风格的甚嚣尘上,草间弥生在纽约又一次陷入孤立无援的境地。她决定回到日本,沉浸在每天两点一线的生活和创作中。尽管当时的日本媒体将她的回归评价为“失意的艺术家”,但草间的创作生涯迎来了崭新的阶段,她不仅拿起了画笔,还拿起了钢笔。
草间弥生的小说创作绝非玩票,从上世纪70年代开始,她在20年中陆续完成了20余本著作,从《曼哈顿企图自杀惯犯》到《纽约故事》,她对生命的感悟、对情爱的审视,均以另一种方式编织在文本中,而1983年推出的《克里斯多夫男娼窟》,更使她获得日本第十届野性时代新人文学奖。
“迄今为止,我创作的每一件作品都发自内心。”
回到日本潜心徜徉在创作世界中的草间弥生,买下了精神疗养院旁的一栋五层楼作为自己的工作室,白天在画室绘制,晚上回到疗养院写书,一天天过着周而复始的日子,远离艺术圈的争议与媒体的喧嚣。她可以完全不用打草稿,拿起画布就随时开始创作。
或许是这种归隐为草间本就奇幻的艺术创作再度蒙上了一层神秘阴影,亦或是进入80年代后全球性解放运动的又一次兴起,西方艺术界的目光再度投向了这位曾经的先锋,草间弥生自此收获了前所未有的追捧。这位横跨数个艺术门类的“波点女王”的作品也逐渐成为各个著名艺术展和拍卖会上的主角。
Dots Obsession1999年由草间弥生创作
Dots Obsession New Century2000年由草间弥生创作
Dots Obsession -Day2008年由草间弥生创作
除去波点的抽象表达,“南瓜”是她在创作中最爱表现的意象,“我觉得南瓜看起来胖乎乎又淘气,看着强壮,其实很可爱。”而她的标志性造型,一头红色的齐刘海假发和一身亮黄色的波点套装,也很难不让人联想到“南瓜”与她自我人格的投射。进入90年代,她试着以南瓜和花为主题,创作出更多户外雕塑作品,从日本的福冈美术馆、倍乐生直岛艺术圈,到法国里尔车站站前、洛杉矶比佛利山庄,都能看到草间的户外雕塑作品所带来的迷幻色彩。
位于东京国家艺术中心前的户外雕塑《南瓜,2012》,2012年由草间弥生创作
“即使我在一座山的山顶上,我还是想去爬另一座山。”
鲜为人知的是,草间弥生早在20世纪60年代还经营过一家时装公司,“我从十几岁起就自己设计衣服。”这使得她在追求时尚与艺术结合的道路上更为水到渠成,“当时,大家普遍认为时尚和艺术是两种完全不同的类型,但我从未将两者区分开。我不认为它们是独立的,因为只有这样我才能探索新领域。”
进入21世纪,作为艺术家的草间弥生也成为诸多时尚创意人的灵感缪斯。2006年,她的工作室迎来了一位特殊的访客——时任Louis Vuitton女装创意总监的Marc Jacobs,这是两人的头一次会面,“我们在一起聊了很长时间。我们谈论了许多关于生活、事业及创作热情方面的事。她显得有些依依不舍,所以有几次我想要起身离开,但是最终还是又坐了回去。”交谈甚欢之际,草间还向Jacobs展示了她手工绘制的Louis Vuitton Speedy手袋,为 2012年Louis Vuitton与草间弥生的首个合作系列埋下了种子。
2006年,Marc Jacobs与草间弥生在她的工作室外合影
2012年,Louis Vuitton纽约第五大道旗舰店为合作系列面世而特别设计的橱窗
十年的时间转瞬即逝,在今年年中举行的Louis Vuitton 2023早春女装发布会上,我们又一次见到了草间弥生的创作踪影——那些由彩色波点点缀的标志性包款,成为开启双方合作系列新篇章的序幕。
Louis Vuitton 2023早春女装发布会上率先亮相的部分合作系列单品
提及这两次与Louis Vuitton的合作,草间弥生表示,“上一次合作系列在全球范围内激起热烈反响。因此,在本次合作系列中,我希望和大家分享我的艺术理念和想法。”在波点图案的基础之上,全新系列的合作围绕草间弥生创作中更为丰富的色彩、材质与意象展开。
多种颜色交织的彩色波点图案通过复杂的绢版画技术和压印,在皮革或标志性的涂层帆布上的精确复制,再现出草间弥生画笔下的原生触感;从Narcissus Garden系列装置作品中提取的镜像球面元素幻化成点缀在包款上的银色球体,呈现出太空时代的超现实未来感;而更为大众所熟悉的“无限圆点”,作为草间弥生最为痴迷的主题,也会以多种配色形式焕新Louis Vuitton Neverfull、Twist和Soft Trunk等包款;除此之外,草间弥生在90年代起所涉猎的新方向——迷幻的花朵,也将以手绘效果在这一全新系列中绽放。
当广告大片中的超模Rianne Van Rompaey从草间弥生的手中接过印有Louis Vuitton Monogram图案的南瓜手袋时,艺术与时尚完成了又一次无缝衔接,追其本源,或许正如草间弥生所言:“同艺术一样,美妙的时尚作品为我们带来灵感和快乐,帮助我们和生活抗争。”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