嫦娥和月亮的故事有哪些(十五的月亮十六圆)
在诸多传统佳节里,中秋节可谓是老百姓心中“颇有好感”的一个节日。一方面秋高气爽气候适宜,尤其是夜晚,天气逐渐凉爽而又不是特别的热或冷;另一方面适逢秋收,可食品种较多,在注重农耕的古代社会里自然是个“好日子”。在这个天时地利的佳节里,人和也逐渐成为了传统。
月圆之际,家家户户团团圆圆,文人雅士赏月赋诗,加上月饼瓜果等美食佳肴的助阵,中秋节是个不折不扣的人文气息浓厚的节日。但民间还有句俗语——“十五的月亮十六圆”,所以我们就附庸风雅一番,在今天与大家聊聊古人对月亮的认识。
关于月亮的各种化身——古人是如何表现月亮的呢?说到中秋,就不能不提月亮,我们知道,早期古人对自然的认识有限,抵抗自然的能力也较差,容易对自然界的种种力量产生崇拜。日月星辰风雨雷电就是其中的代表。除了大家所熟知的图腾之外,史前时期由于缺乏文字,先民往往也把这些形象作为装饰图案出现在日常使用的器物之上。例如仰韶文化时期就有利用月牙纹装饰的彩陶盆。
以月牙为纹饰的仰韶文化彩陶
在一些画像石或铜镜等文物图案中,早期的月亮表示并不是弯月,而是圆月。这或许是为了追求圆满、美满之一。但这就出现了一个问题,如何区分圆月和圆日?画像石也好、铜器也罢,上面的图案在当时还到不了彩色化处理的高度,总不能写字说这是太阳这是月亮吧?
其实我们的文化是很有内涵的,充满着典故和来历。大家都知道后羿射日的故事,被后羿射落的太阳变成了三足乌(也就是有三只脚的鸟)。在神话故事里,太阳是三足乌的化身。所以,古人,比如汉代等,常用三足乌外面罩一轮圆圈的图案来表示太阳。而在表示月亮呢时,则是一个内有蟾蜍的圆圈。这如同《后汉书·天文志》里曾讲的:“嫦娥遂托身于月,是为蟾蜍。”
东汉画像石墓门楣
这是陕西米脂一座东汉画像石墓的门楣,上方可以清楚的看到,左边那个中间为鸟的圆圈代表太阳,右边那个中间是蟾蜍的圆圈代表月亮。那么问题来了,蟾蜍和月亮又有什么关系?
有研究认为,这和生殖崇拜有关。成年的雌性蟾蜍能一次产上万颗卵,这在古代祈求多子多福的观念中无疑很有吸引力。而且日为阳、月为阴,月亮代表着女性。所以蟾蜍逐渐成为月亮的化身。
此外,还有学者指出,画中的蟾蜍代表着长生。因为蛙类冬眠之后再现好比“死而复生”,与月亮的圆缺盈亏相呼应,加上蟾蜍本身的药用价值。许多图案中,表示圆月的圆圈之中的蟾蜍,在作捣药状。
除了蟾蜍之外,还有一种表示月亮的方法更为人所知,那就是兔子。比如下面这枚唐代的月宫镜,右侧可以很清楚的看到正在捣药的兔子。
唐代月宫铜镜
在明清的小说桥段里,玉兔是嫦娥的宠物,因此也是月亮的代表。不过兔与月亮联系起来,起因并非嫦娥。战国屈原在《天问》中问到:“夜光何德,死则又育?厥利维何,而顾菟在腹?”意思就是说月光何德,竟能起死回生(也就是盈亏圆缺的变化)?月光何所利,能养育着顾菟在它的腹中?“菟”曾被解释为“兔”。
那么月中为何有兔呢?东汉张衡在《灵宪》里解释道:“月者,阴精之宗。积而成兽,象兔。”也就是认为月亮表面的斑点像兔的形状。
不只是动物,还有种植物也是月亮上的代表,那就是桂树。也就是上图中正中的那株植物。《淮南子》中曾说“月中有桂树”。桂树在古代是不折不扣的仙树,比如《吕氏春秋》曾讲到:“物之美者,招摇之桂。”由此可见,桂树在当时是美好的象征。
夜晚的桂树
汉武帝时曾作为名贵树种植在皇家园林中,并且在古代的求仙思想中也是种迎神致仙的重要物品。民间传说吴刚伐桂也是去月亮上砍伐桂树。那么桂树与月亮是如何产生关系的?这点倒是讨论的不多,比较有说服力的还是影像说,就是当时人们可以观察到的月球表面斑点纹路,有与树相像的,加上桂树作为仙树在民间有很大的认可,久而久之就成了月中桂树的说法。
月亮与生活——古人对月相的认知和利用尽管神话传说在古代的精神世界中占有重要的比重,但是古人的生活并不是一点科学都没有的。比如,在我国古人就根据观察到月亮绕地球转动的规律而发明了历法。初吉、既生霸、既死霸这些看似奇怪的说法其实就是当时的计时,就是根据月相变化来的。这些计时常出现在西周的青铜器铭文上,成为考证年代、事件的重要参考。
历法不仅与农业活动相关,还能上升到国家层面。例如殷商以十二月为岁首,而周代则把十一月看作一年之初,到了秦代则改为始于十月,汉代又改成了正月。并不是说观察月相的方法不同,而是有意的彰显政权的权威,我就用一套与你不同的说法,以此显示正统、天命。也就是史书上所说的“正朔”。
月相的变化
除了历法外,古人对潮汐的认识也是领先世界的。《黄帝内经·灵枢》说:“人与天地相参也,与日月相应也,故月满则海水西盛……月郭空则海水东盛。”意思就是说人和天地日月相联系,所以满月的海水往西涨,新月的海水往东涨。可见当时人们已经认识到潮涨潮落其实是受月球的运行影响。到了宋代《梦溪笔谈》里还有专门一章论述海潮。
民间还有句谚语“八月十五云遮月,正月十五雪打灯”,也是根据经验总结出来的“天气预报”。印象中十几年前是出现过这么一回,昨天国内有些地方晚上是阴天的,可以等等看,验证下元宵时会不会下雪。
中秋夜上演“云遮月”
汉代嫦娥的演变——猪八戒心仪的女神,竟曾化身为蟾蜍说到月亮就不能不提嫦娥,在我国古代的神话故事中,嫦娥是少有的居住在月亮上的神仙。嫦娥奔月的故事更是家喻户晓。作为猪八戒日思夜想的女神,历史上的嫦娥可比历史上的猪八戒出现的要早得多。
目前最早的“嫦娥奔月”可以追溯到秦代,就是1993年湖北江陵王家台出土的秦简卦辞的残辞(编号201号和307号)记载。
201号简文的内容是:“《归妹》曰:昔者恒我窃毋死之□。”
307号简文写的是:“□□奔月,而枚占□□□。”
竹简内容比较简略,可是也传递出来了偷药、奔月的信息。我们可以看看其他文献的记载。西汉的《淮南子·览冥训》里说:
“羿请不死之药于西王母,姮娥窃以奔月,怅然有丧,无以续之。何则?不知不死之药所由生也。”
后来东汉的高诱作了注解,认为:“姮娥,羿妻。羿请不死之药于西王母,未及服之,姮娥盗食之,得仙,奔入月中为月精。”意思说姮娥是后羿的妻子,趁后羿没来得及吃而自己偷服了不死之药,变成了神仙成了“月精”。而张衡则又在《灵宪》中增加了新的解释:
“羿请不死之药于西王母,姮娥窃之以奔月。将往,枚筮之于有黄,有黄占之曰:’吉。翩翩归妹,独将西行,逢天晦芒,毋惊毋恐,后其大昌。’姮娥遂托身于月,是为蟾蜍。”
就此来看,这一时期,除了民间嫦娥奔月的故事,还有了向有黄占卜、嫦娥变蟾蜍的桥段。尤其是“姮娥遂托身于月,是为蟾蜍”一句,更是表明姮娥竟曾化身为蟾蜍。而这里姮娥,实际上就是后世的嫦娥。
嫦娥奔月图
有意思的是,有观点认为,嫦娥最初的原型“恒我”是一个中性词,暗指“使我永恒”,与追求长生的不死之药相呼应,是一种人的泛指,没有性别之分。到了汉代,由于避汉文帝刘恒的讳而改称它名。
避讳是古代社会常见的一种对帝王、先祖表示尊重的行为,常见的表现是与皇帝名字中相同的字要改为其他字。当然改也不能乱改,一般都是改成读音相同或者意义相同的字。这里“恒我”的“恒”就被改成了“常”、“姮”、“嫦”等。“恒”与“常”都有永久的意思,而添加了女字旁,则逐渐使这个角色女性化了。
从“我”到“娥”也一样,因为汉代的官话长安方言里,这两个字发音相近。女性身份坐实了以后,后来又本着圆满的想法点鸳鸯给嫦娥配了个丈夫后羿。这么看来,这种思路还是有点意思的。毕竟传说中的后羿有个身份就是射日的英雄,而日月相对,嫦娥又是月亮的代表,两个人还是挺搭的。
中秋赏月
俗话讲,十五的月亮十六圆,错过中秋赏月的朋友,今晚若有雅兴,不妨与亲朋好友一并欣赏下月色。在这个充满丰收喜悦的季节,遥望着夜空中的那轮明月,闲聊着古代的“月文化”,也是一件颇为雅致的文化活动。
主要参考资料:
1.蔡先金,李佩瑶:《嫦娥神话演变及其主题》,《东岳论丛》2013年第2期;
2.朱鹏:《汉代月亮神话的图像研究》,河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7年。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