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承红色基因弘扬红色精神感悟,坚定传承红色基因

□徐维群红色基因是对革命精神的传承,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群众在革命实践中锤炼形成的革命精神,是中国共产党优秀传统、思想路线、先进本质、精神风范的集中体现,是共产党人的信仰密码,与人民群众维系的精神纽带同志在福建工作期间,重视红色基因的传承,着力弘扬红色文化精神,把革命文化转化为建设文化,把革命老区作为初心使命的体验地、红色文化精神的教育基地和改革创新扶贫攻坚的实验区,下面我们就来聊聊关于传承红色基因弘扬红色精神感悟,坚定传承红色基因?接下来我们就一起去了解一下吧!

传承红色基因弘扬红色精神感悟,坚定传承红色基因

传承红色基因弘扬红色精神感悟,坚定传承红色基因

□徐维群

红色基因是对革命精神的传承,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群众在革命实践中锤炼形成的革命精神,是中国共产党优秀传统、思想路线、先进本质、精神风范的集中体现,是共产党人的信仰密码,与人民群众维系的精神纽带。同志在福建工作期间,重视红色基因的传承,着力弘扬红色文化精神,把革命文化转化为建设文化,把革命老区作为初心使命的体验地、红色文化精神的教育基地和改革创新扶贫攻坚的实验区。

1929年12月28日至29日,中国共产党红军第四军第九次代表大会在闽西古田召开。古田会议是建党建军的一个里程碑。古田会议精神是红色文化精神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福建工作期间,同志7次到访闽西古田。1996年5月5日,时任省委副书记同志,到龙岩调研农业农村工作,专程到古田镇瞻仰古田会议会址。1999年12月10日,古田会议70周年纪念大会在古田隆重举行,时任省委副书记、代省长同志主持大会。2000年、2002年时任省委副书记、省长的同志两次到闽西考察,并去古田。同志从古田领会的是建党建军的初心,党是领导一切的核心,为人民服务是最高利益。同志深刻的红色记忆,奠定了他后来的治国理政的红色基因之一。

不忘初心,从古田再出发。2013年5月,同志在视察成都军区时,明确提出2014年到古田召开全军政治工作会议,重塑建党建军的文化生态。2014年10月30日到11月2日,全军政治工作会议在古田顺利召开,同志在此次会议上提出,要着力培养有灵魂、有本事、有血性、有品德的新一代革命军人。人民军队政治工作的基因图谱从古田会议精神中传承,为人民服务是根本宗旨,只有党绝对指挥枪才是真正的人民军队,才能为实现“中国梦”保驾护航。之后龙岩市在古田办的干部学院,已成为广大干部学习红色文化的学校。闽西革命老区大片的红色革命旧址及红色历史博物馆等,成为各地各级各类单位进行革命传统文化教育的重要基地和党的初心使命的体验地。

红色江山是千千万万先烈鲜血换来的。“饮水思源,勿忘老区”,才能砥砺前行,不忘初心。在福建工作期间,同志无论是在地方还是在省委和省政府任职,始终情系老区和老区人民,特别是闽西革命老区。1999年1月,时任省委副书记同志深入武平、上杭、长汀、新罗的十几个乡(镇),走访闽籍革命前辈邓子恢、陈丕显、杨成武、刘亚楼、邓六金的家乡和傅连暲任院长的中央红色医院旧址,并慰问老红军、革命“五老”人员、特困群众。同志动情地说:“我们不能忘了老区人民对革命的贡献,一定要把老区的事办得更好,让革命老前辈放心。”担任省委副书记时,同志分管过老区工作,根据省委和省政府的决策部署,同志曾亲自组织实施了惠及老区的“德政工程”:老区和少数民族建制村“五通”(通路、通饮用水、通电、通电话、通广播电视)建设。“五通”建设,不仅通了交通、信息,更是通了发展变化的思路,通了资金与物流,助力乡村产业链条扩展。

红色文化精神实质上是崇高的理想信念、实事求是的工作作风、为人民服务的宗旨、艰苦奋斗的精神。红色文化精神在革命实践中体现为革命文化,革命先辈为中国革命而奋斗的最终目标是人民的幸福。新时期,传承红色基因,一个重要的举措是把革命文化转化为建设文化,即把红色文化精神转化为加快发展、改善民生、勇于改革创新的强大精神动力,让人民过上更加美好的生活。同志在福建工作期间走遍了红土地,在老区留下了深深的足迹,老区成为推动改革创新、扶贫攻坚的实验区,以履行他对老区人民的承诺,带领他们致富奔小康。如大力推动长汀水土流失治理和武平集体林权改革两项重要理政举措,正是为闽西老区人民脱贫致富添薪加火,并卓有成效。在福建省里工作5年多,同志先后5次到过红军长征出发地之一的长汀县。1999年11月27日,时任省委副书记、代省长的同志,在龙岩考察重点项目过程中,专程安排到长汀调研水土流失治理工作。同志说:“长汀水土流失治理工作在项南老书记的关怀下,取得了很大成绩。但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需努力,要锲而不舍、统筹规划,用8到10年时间,争取国家、省、市支持,完成国土整治,造福百姓。”长汀县百万亩水土流失综合治理从2000年起开始列入省委和省政府为民办实事项目,省财政每年扶持1000万元。如今长汀县河田镇已从水土流失严重的“黄土坡”变成“花果山”“湿地公园”,发展乡村旅游和生态农业,成为“水土流失治理”的典型案例。

(作者为龙岩学院教授)

来源:福建日报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