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哈尔滨水上城市的工程(筑造世界一流滨水活力区)

打造哈尔滨水上城市的工程(筑造世界一流滨水活力区)(1)

打造哈尔滨水上城市的工程(筑造世界一流滨水活力区)(2)

黄埔区鱼珠港示范段效果图。

100公里珠江航道沿岸将打造世界一流滨水活力区。资料图片

打造哈尔滨水上城市的工程(筑造世界一流滨水活力区)(3)

依水而建、依水而兴,珠江孕育了广州两千余年开放包容的悠久文明。作为广州城市发展的主要纽带,珠江沿岸将迎来高质量发展的新阶段。近日,广州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在官网发布关于征求《广州市珠江沿岸高质量发展建设规划(草案)》(下称《草案》)公众意见的公告。

珠江沿岸高质量发展工作涉及珠江航道长约100公里,主要聚焦中心城区段75公里(包括西航道17公里、后航道28公里、前航道30公里),拓展南沙段15公里、增城段10公里,涉及越秀、海珠、荔湾、天河、白云、黄埔、番禺、南沙、增城九个行政区。

《草案》提出,聚焦数字化、绿色化、国际化转型,立足粤港澳大湾区核心引擎与国际大都市建设,以国际标准、世界眼光、广州特色打造世界一流滨水活力区和高质量发展典范。

●南方日报记者 朱伟良

生态文明

明确加强生态敏感区保护

《草案》按照生态、人本、文脉、创新四大原则,从公共空间、生态、文化、交通、安全、形象、更新、产业八个方面进行系统性谋划。

首先强调的是生态特性,强化保育“岛园林田涌”滨江自然生态本底,推动沿江发展方式的绿色转型,实现“城在水边、绿在四周”。

在自然的珠江部分,首先明确要加强生态敏感区保护。加强对具有生态环境敏感脆弱、生物多样性丰富、珍惜濒危生物保护价值突出或胁迫效应显著的河源区、河口区、重要湿地和城市河湖内的洲滩湿地区域保护。加强江心岛屿生态保护,北帝沙、大洲岛、沙仔岛等20个江心岛,总面积37.4平方公里,按照严格保护类、限制开发类、优化利用类三类进行保护。

与此同时,构建城市“冷源”“冷廊”,强化气候应对策略,构建通山达海的通风廊道体系。依托山海岛水涌田等绿色空间形态,将自然特色与文化环境一体化打造,助力南沙湿地打造5A级国家滨海湿地生态旅游休闲区。

以人为本

中心城区规划4类21个滨水公园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顺应人民对美好生活的新期待,充分发挥珠江沿岸的城市公共客厅功能,吸引城市生活回归水岸是《草案》的根本原则。

具体措施包括,完善滨水公共空间体系,有序安排滨江公园、工业遗址公园等空间节点,形成疏密有致、尺度宜人的高品质公共空间体系。

《草案》提出,中心城区段规划4类21个滨水公园,公园绿地16平方公里,比现状增加6.5平方公里。南沙区段建设南沙湿地公园、大角山公园、灵山岛尖生态堤公园、滨海公园等各具特色的城市滨海公园,激活滨海公共空间。增江区段打造荔湖生态公园、增江画廊景区、南山古胜、凤凰山公园等城市公园,强化与周边山水空间联系。

同时,鼓励设置文化、体育、休憩类等面向公众服务设施,推进碧道文化驿站、休闲驿站等建设,完善便民服务、应急医疗、文体游憩、标识导引、无障碍等服务设施体系,完善滨江停车场配置,激发滨江空间活力。

赓续文脉

建设9条“最广州”历史文化步径

《草案》提出,要建设文化的珠江,传承文化,注入活力。

首先,要深度挖掘历史文化遗产,全景式展现广州两千余年历史。建立“古代、近代、现代”三级资源库,集中凸显滨江岭南水乡、工业遗产、近代城市3种风貌带。打响红色文化、岭南文化、工业文化、海丝文化、海防文化品牌。

其次,提升滨江文化节点。讲述广州城市故事,推广永庆坊改造经验,提升海珠南—长堤历史文化街区、黄埔古村古港、长洲岛等历史文化片区品质;推广太古仓活化经验,提升花地仓、信义会馆等工业遗存价值。

再次,打响文化品牌,打造滨江文化游径,策划滨江主题活动。中心城区段策划新河浦红色文化径、沙湾岭南文化径、黄埔古港—南海神庙海丝文化径、花城广场休闲文化径、广州西岸创新文化径、沙面—西堤历史文化径;南沙段策划大湾区海防遗址文化径、南沙滨海湿地水乡文化径;增城段策划环荔湖生态文化径、古城特色文化径等。

值得关注的是,建设9条“最广州”历史文化步径,串联展现最能体现“广州味道”的特色历史资源。9条历史文化步径包括6公里红色基因、5公里古都年轮、3公里城央水脉、10公里丝路遗风、4公里粤味探悠、11公里工场传奇、5公里西关小筑、5公里街市揽胜、2公里文宗之旅。

创新集聚

培育复合多元的现代服务业集群

“绣花功夫,有机更新”——《草案》如此形容焕新的珠江。

如何焕新?鼓励沿岸土地整备改造。结合城市更新基础情况,积极推进沿江土地整备,促进产业空间整合和人居环境整体提升。提升产业功能规模比例,支持导入鼓励发展的高端产业,明确产业发展审慎导入方向建议,推动传统产业向数字经济及其核心产业、先进制造业总部、现代生产性服务业、现代金融服务业、高端零售业转型升级。

与此同时,推进城市有机更新。实施珠江沿岸有机更新,老城区范围内严格控制大规模拆除与增建,鼓励采用“绣花”功夫进行修补、织补式更新。

《草案》提出,要建设繁荣的珠江,注重创新集聚与产业提升。培育复合多元、创新引领的现代服务业集群,构筑滨水创新策源地。结合珠江新城、白鹅潭、海珠创新湾、鱼珠港建设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现代服务业集群。

助力建设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将珠江沿岸建设为世界级消费功能核心承载区。传统商贸段继承千年商都基因,现代商贸段创新商业经营方式,创新发展段培育消费新业态新模式。

■建设计划

计划一

实施“三道”贯通

建设贯通、亲近滨水的开放碧道。还江于民,实施漫步道、跑步道、骑行道“三道”贯通。规划连续的通江步道、滨江路径,贯通珠江两岸景观优美、设施完善的滨江碧道,提升滨水空间连续性与完整性。

桥下空间类断点主要实施微改造与品质提升,市政设施建筑、历史建筑断点结合既有建筑进行绿带建设,旧村、旧厂断点重点在土地收储、城市更新中保证绿带建设。

河涌断点通过步行桥或栈道建设的方式实现贯通,居住小区等断点实施后退围墙为主的贯通方式。

计划二

打造滨江价值园区

集聚沿江高端要素、突出重点区域,围绕绿色低碳、总部经济、科技创新、文化创意四个领域,培育滨江价值园区,作为集中承载生态功能、文化价值、民生服务、创新发展的高质量滨江空间。

以价值园区为抓手,突出抓好创新引领和产业升级,加大力度引进数字经济、总部经济、科技创新、文化创意、生态低碳等重点功能产业,打造珠江沿岸高质量发展的先行示范区。

计划三

打造“滨江品牌IP”

《草案》提出推进沿岸行政区打造格局特色的“滨江品牌IP”,具体包括:

◆白云滨江沿江岸线长度约20公里,打造广州西部科技创新带。

◆荔湾滨江沿江岸线长度约28公里,打造中心城区西翼沿江总部经济带。

◆海珠滨江沿江岸线长度约46公里,打造活力滨江发展示范区。

◆黄埔滨江沿江岸线长度约43公里,打造黄埔港中央商务区、东部现代服务中心。

◆天河滨江沿江岸线长度约11公里,打造广州高质量商务中心区。

◆越秀滨江沿江岸线长度约7.5公里,打造粤府文化客厅滨江段。

◆番禺滨江沿江岸线长度约71公里,打造生态智慧创新发展带。

◆增城滨江沿江岸线长度约10公里,打造增城多元功能复合的城市客厅,科技创新产业集聚的产业引擎以及生态效益最大化的生态城区。

◆南沙滨江沿江岸线长度约15公里,打造国际一流的滨海新城和世界级滨海岸线。

计划四

选取9段作为品牌示范段

优先选取9段工作基础最佳、最具备实施条件的区段作为品牌示范段,先行开展贯通工程,以点带面,由滨江辐射腹地,示范引领各区沿岸的转型升级。

以鱼珠示范段为例,该区段打造“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发源地、近代城市工商业的先发地、当代商贸活动聚集地”。设计从场地的脉络肌理、历史沿革、文化遗存以及生态本底出发,提出丝路源·鱼珠湾的设计理念,将场地的各种要素与周边的城市空间和开发地块相互链接,形成高度融合的城市公共空间。

以金融城东区示范段为例,其以运动休闲活动带为主题,利用腹地公共空间设置沿江主题运动公园,建立全覆盖的驿站服务体系,结合慢行系统对因地制宜调整沿线防汛墙设计。

黄金围示范段则以生态文明建设为导向,低干预建设模式保护场地生物的多样性,开展生态修复,挖掘传统文化要素,传承岭南水乡文化,高质量高标准推进黄金围示范段建设,打造珠江沿岸高质量发展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

■历史沿革

珠江承载广州2200余年城建史

◎面江建城,跨江扩城:(1949年以前)

自番禺建城,广州北靠云山、南面珠江,一直在原址上生长外扩。

◎沿江生长,向东扩展:(1949—2000年)

以旧城区为核心,随着沿江工业和沿江铁路的发展,建成区东拓。

◎战略外拓,由江入海:(2000—2018年)

从传统“云山珠水”格局跃升为“山、城、田、海”的大山大水格局,多中心、组团式发展。

◎沿江提升,高质量发展:(2018年以来)

逐步实施岸线贯通工程,加强沿岸生态保护与历史文化保护传承,推动沿岸产业转型升级。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