兽面蟠螭纹(狮子纹足踏寰宇)

对于中国人来说,大概与身俱来就有“化万物为纹饰”的本事,狮子纹,作为一种外来物种,就这样“登堂入室”,占据中国纹饰一席之地千年之久。

兽面蟠螭纹(狮子纹足踏寰宇)(1)

狮子纹样式

狮子,原来是外来客

中国,自古以来常以“地大物博”著称,然而可惜的是,狮子这种动物是西汉时自西域传入我国的。因其长相凶猛、优美健壮,又被许多文人称赞其“狮性最傲,遇者亟俯伏,虽饿亦不噬……又最有情,受人德必报,”故颇受人们的崇拜和喜爱。

兽面蟠螭纹(狮子纹足踏寰宇)(2)

西晋·青釉戳印圆圈纹人骑辟邪

由于这种爱狮的热情不减,故又延伸出狮子舞绣球的民间活动,三国时期就已有狮子舞,至唐代,狮子舞已经发展成为上百人集体表演的大型歌舞,还曾作为燕乐舞蹈自宫廷内表演,称为“太平乐”,又叫“五方狮子舞”,这种舞蹈后来也经常在器物中以纹饰形式体现。

兽面蟠螭纹(狮子纹足踏寰宇)(3)

狮子舞绣球纹样

狮子在中国出现的最早年代,是东汉末年,看上去有些像虎,但狮头比虎多了鬣毛,狮子身上有双翼,带有西亚装饰艺术的风格。南北朝时期,佛教盛行,狮子图案作为佛教艺术中常用的题材,作为文殊菩萨的坐骑出现在陶瓷器或者雕像中。

兽面蟠螭纹(狮子纹足踏寰宇)(4)

唐·铜骑狮文殊菩萨像 唐·铜骑狮文殊菩萨像

以狮纹为瓷器装饰始于六朝时期,唐代瓷器上的狮子纹饰多为单只,或一人一狮,五代时期出现了双狮子追逐嬉戏纹样,开创了后代狮戏类纹饰的先河。

兽面蟠螭纹(狮子纹足踏寰宇)(5)

辽·石狮子门枕

兽面蟠螭纹(狮子纹足踏寰宇)(6)

宋·磁州窑白地黑花“镇宅”铭狮纹枕

宋元时期,多见狮子绣球纹,可能受狮子舞绣球活动影响较大,狮子纹常常是活泼好动、神态轻松的模样,充满民间生活气息。元代狮子纹饰也许是和社会主流审美和经济贸易有关,多见于青花瓷器,构图饱满,纹饰层次繁多,绘画细致,生动有趣。

兽面蟠螭纹(狮子纹足踏寰宇)(7)

明·铜蹲狮形砚滴

明清时期的狮子纹更为丰富:双狮、三狮、九狮等等,舞绣球、嬉戏,姿态动感十足,体现出雄厚的经济基础和多样的审美意识。

兽面蟠螭纹(狮子纹足踏寰宇)(8)

清·黄色缎绣太狮少狮百鸟朝凤荷包 清·黄色缎绣太狮少狮百鸟朝凤荷包

一狮多意,各有其美

古人赞赏狮子的勇而好仁,猛而能驯,似君子之德,故历代均视为祥瑞,乃制其形,传其神,示其心,表其德,因此与各种纹饰题材组合,提取重要的文化元素。

兽面蟠螭纹(狮子纹足踏寰宇)(9)

明·掐丝珐琅三狮戏球纹鼎式炉

狮子在佛教文化中具有护法护教的身份和辟邪消灾的功能,其图案纹饰亦有镇宅、辟邪、吉利的寓意。而在中国古代官职中,有太师、少师、太傅、少保,为辅天子之官,官至极品,位列三公,故太狮少狮纹样既有仕途顺利又有事事如意的寓意。

兽面蟠螭纹(狮子纹足踏寰宇)(10)

唐·狮纹金花银盘

兽面蟠螭纹(狮子纹足踏寰宇)(11)

唐·邢窑白釉点彩子母狮塑像

狮子与莲花灯组合称为“连登太师”,用一只大狮子和一只小狮组成“太师少师”图案,寓意为望子成龙、官运亨通。红狮滚绣球则表示财源不断、子嗣昌盛;狮子配以绶带,表示喜事连连、吉庆绵绵;太狮踩绣球,则表示“统一环宇”;太狮与众多小狮子一同嬉戏,寓意多子多福,吉祥喜庆;或以九狮图寓意家族兴旺,更以双狮戏球、三狮戏球以示吉庆祥瑞

兽面蟠螭纹(狮子纹足踏寰宇)(12)

斗彩幼狮戏球杯 摄影 | 李冉@仓巴鹿人

除此之外,狮子纹饰还附着了诸如官阶、权力、等级等内涵,古代达官显贵府邸的石狮,亦有寓意:左为雄狮,其脚边踏一只绣球,象征权力威严,右为雌狮,其脚下抚一只幼狮,寓意子孙昌盛,狮子头部鬈毛疙瘩的数量亦有规矩,鬈毛疙瘩数量越多,则主人官位品级越高。

兽面蟠螭纹(狮子纹足踏寰宇)(13)

清·白玉太狮少狮

一品官或公侯等府第前的石狮头部有十三个鬈毛疙瘩,谓之“十三太保”,一品官以下石狮的鬈毛疙瘩,则要逐级递减,每减一品就要减少一个疙瘩,七品官以下门前摆放石狮即为僭越,必当问罪。

兽面蟠螭纹(狮子纹足踏寰宇)(14)

雌雄双狮

狮子底座花纹的雕刻也大有寓意——正面雕刻瓶、盘和三支戟,寓意“平升三级”;右面刻有牡丹和松柏,寓意“富贵长春”;左面刻有“文房四宝”,寓意“文采风流”;背面刻有“八卦太极图”,寓其“镇妖驱邪”。

兽面蟠螭纹(狮子纹足踏寰宇)(15)

明·青花狮子戏球纹碗

纹者,不求闻达,但愿心安

狮子纹,单纯来看,只不过是一张简单的动物画像,然而被人为的赋予了文化价值。富贵荣华、子嗣昌盛、高官贵爵,也许是朴素的生活追求,也许是贪婪的奢靡享受,但它所承载的文明之美,体现了历史的走向、文化的根基。

兽面蟠螭纹(狮子纹足踏寰宇)(16)

西晋青釉狮形插器

兽面蟠螭纹(狮子纹足踏寰宇)(17)

二十世纪日本九谷太岁款粉彩瓷狮

虽地大物博,亦有容人之心,外来之物也一视同仁,以物喻人,是珍贵的人文情愫。“一个文明的魅力和生命力不仅在于它有丰富的精神境界,也不仅在于它具有高尚的道德品性,而更重要的是在于它是否具有驾驭自然和社会的力量,是否具有改良人性、改造社会的智慧。”

这是古人的智慧,也是今人的宝藏,如沙中烁金,熠熠生辉。

主编/仓巴鹿人

撰文/阿森

图源/南京博物院官网

故宫博物院官网

中国国家博物院官网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