岭南师范学院屈书杰教授 岭南师范学院教师郑光华
新华社北京6月23日电(记者郑天虹、杨淑馨)6月23日,《新华每日电讯》发表题为《独臂“刻”史话爱国 “谈”进万千学生心--记“九十岁仍不停步”的岭南师范学院教师郑光华》的报道。
蓝底灰紫花衬衣,豹纹飘带草帽,黑边方框眼镜,90岁退休老教师郑光华看上去淡雅而时尚。即使右臂那空空的袖管有点突兀,但是她洪亮的嗓音,敏捷的思想,坚定的眼神,稳健的步履,总让人像忘了她的年纪一样,淡化了她的残缺。
她是数学老师,然而却指导学生写文章;她右臂截肢,却教学生剪纸刻画;她退休30年了,仍有学生天天上门找她谈心,曾挽救轻生失足青年;她90岁了,还天天上网,建“网上谈心亭”开展思政教育,访问量超百万。
她是广东湛江岭南师范学院的“校园宝贝”,大家称她为“一号老人”。
↑郑光华在给学生们上刻纸课,借助刻纸艺术开展红色教育。受访者题供图
即使离开讲台,也不离开学生
生在“八一南昌起义”枪声响起的地方,郑光华有过苦难的童年。抗战爆发时,父亲被日寇轰炸倒塌的房屋压死,母亲带着她在战火中逃难。她与千万百姓一起抗争在生死线上,目睹过在囚车里高呼“共产党万岁”的革命英烈方志敏,义无反顾参加过“反饥饿,反内战,反迫害”游行。解放战争时期,她亲历了中国共产党带领全国人民推翻“三座大山”,建立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艰难历程。新中国成立后,她见证了一个贫穷落后,满目疮痍的旧中国,如何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建设成为一个繁荣富强的新中国的辉煌。改革开放时期,她更自豪地拥抱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春天。
这些经历让郑光华有一种教育情怀:必须让生长在新中国的孩子读“四史”(即中国共产党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这样才能让他们将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统一起来。
退休前是教数学的,没有太多机会给学生“讲史”,退休后如何保持跟学生的联系呢?“即使离开讲台,也不能离开学生。”她说。
她想到用“刻纸”这一艺术形式来承载“读四史”的爱国爱党教育。她开办“流芳文化”社团,面向全校各二级学院招生。岭南师范学院2018级美术学4班刘帅超至今仍旧记得社团招新那天第一次见到郑老师的情景。她拿着一幅“红船精神”的刻纸作品,讲红色精神和爱国思想,特别亲切,那幅作品一下击中他的心,便果断加入了这个社团。
右臂高位截肢的郑光华,虽然无法亲手刻纸,但她的社团却吸引了一大批学生。同学们说,郑老师教的不仅仅是技艺,更是一种家国情怀。她把毕生积累的正能量通过刻纸的方式一点一滴传递给年轻一代,以美育人,以文化人,美美与共。
在家里,在工作室里,在同学们的手中,栩栩如生的英雄人物,如歌如泣的革命历程,团结向上的时代精神,意气风发的新时代风貌,一页页,一幅幅,跃然于各届学生的作品上。
不论谁来家里做客,郑光华像晒自己儿女的成绩单一样晒出学生们的作品,哪怕作品堆满了自己的屋子,也舍不得丢掉一件。她甚至拿出自己的退休金和生活费,出版了学生作品集。
“我们把这些作品集寄到农村中小学,同学们也很喜欢。以前学校干巴巴地讲八女投江,狼牙山五壮士,现在可以对着这些作品来讲,变成了有情景的故事会。”郑光华笑着说。
为了让学生的创作主题更贴近时代,她坚持每天剪报。早晨7点还没到,郑老师吃完早餐就出门取报纸了。她把中国的现代化发展等时事热点都剪下来,构思新的主题。很快,“北斗”“嫦娥”“抗疫”等新作品就出炉了。
↑郑光华在给学生们上刻纸课。 受访者题供图
谈心亭:用爱搭起“过河”的心“桥”
在郑老师家门口的墙上,贴着一块牌子,上面写着“知心友谈心亭”。走进这套老式单元房,左手第一间狭小的客厅里面,全是上世纪80年代的家具、电器和陈设,只有电脑显示出格格不入的时代感;中间一间客房布置成了学生宿舍的样子,有高低铺和书桌,这里不时会有学生来小住;储藏室里堆满了学生们的刻字作品;由阳台改造的小空间是郑老师的另一片天地,书架上沉甸甸的一本本笔记和一摞摞信件,凝聚的是青年学生的心声、信任和她几十年来的心血。
虽然看起来比较简陋,但是每当学生们遇到难以解开的心结时,就会不自觉地走到这里,叩响门扉。1999年,湛江师范学院成立“谈心亭”,郑老师负责主持工作。她的家成了每个学生随时可以敲门进来的心灵家园。
年纪相差那么大,又退休了,如何缩短与学生的心理距离和物理距离,走近学生?得到他们的信任?郑老师说,“先做年轻人的学生,才能做他们的先生。老年人的人生阅历也许很丰富,但科技这么发达,年轻人懂得不一定比老年人少。”她坚持每天读报剪报,不和时代脱节,寻找更多与年轻人交流的话题。
只要是学生的事情,她都要管。小到学生丢了电脑,宿舍下水道堵了,大到学生家里经济困难,或亲人病故。尤其对困难学生,郑老师格外关注。有困难学生找不到勤工助学岗位,郑老师把他请过来给自己当助手,每月自己掏钱给200元左右的生活补助。
为帮助贫困学生减轻经济负担,郑老师把他们接到自己家里住。95级数学教育系的庞海英曾在郑老师家住过一年,郑老师不仅在学业上辅导她,还经常跟她谈心。
岭南师范学院校党委向记者透露了一个“秘密”,郑老师10年前就向学校提交过一份遗嘱和一个存折,遗嘱上写明:把存折上的20万元捐给学校,用来资助困难学生。
她的爱心赢得了学生的尊重和信任,她成为学生的“心灵导师”。学生小茵因家庭压力过大,曾经服毒自杀。虽经抢救保住了命,人却消沉下去。郑老师想方设法为小茵创造条件让她振作起来:让她在课余时间来“谈心亭”工作;节假日邀请她来家中看电视、聊天;帮她修改教学实习课的教案。郑老师的努力没有白费,小茵顺利完成了学业,成为一名高中教师,还组建了幸福的小家庭。
心理咨询师没解决的,她解决了;辅导员老师感到烫手的,她接了过来。她曾帮助过有灰色人生观者、因失恋而痛不欲生者恢复心理健康;曾启迪欲铤而走险者改变错误想法,幡然悔悟;曾引领自杀未遂者认识生命价值而走向康乐人生。
20年来,“谈心亭”平均每年谈心达2000人次,曾帮助过30多位厌世轻生者振作起来,化解50多例抑郁症患者的困惑,为贫困生提供2000多个勤工助学机会。
郑光华将自己形容为铺路工,做的是“修桥”“补路”的工作,而谈心亭,则在学生和学校之间搭起了一座桥梁。有人形容郑老师就像一台电脑,把学生的困难一一储存,想尽一切办法帮助他们。虽然年事已高,但她的脑子里随时都装着数百个学生的名字。
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郑光华觉得原先“手工业作坊”式的谈心方式不够用了,她开始琢磨建立一个“网上谈心亭”。2003年,在学生的帮助下,“知心友谈心亭”网站正式开张。她把现实生活中与青年学子的谈心活动,延伸发展至虚拟的“线上”空间。她仅用左手敲打键盘,与全国各地的学生线上交流。
2007年,在教育部主办的“百佳网站”评选中,“知心友谈心亭”网站成为“全国高校校园人气50强网站”,如今点击量超过250万。
↑郑光华展示刻纸作品。新华每日电讯记者郑天虹摄
“用一片云影响另一片云”
在郑老师49岁这年,她的右手因误诊不幸被截肢。看着空空的袖管,她没有怨天尤人,更没有顾影自怜,而是开始练习用左手写字、洗衣、做饭,一年后重新回到讲台。上过郑老师课的学生,至今回忆起来,都说难忘她用左手写出的秀丽板书。
“活的时间长短代表生命的长度,人生的阅历是生命的宽度,对生命的领悟代表生命的高度。”郑光华用左手麻利地画下一个坐标图。“除了要达到一定的生命高度,人还需要不断增加生命的密度。”她又用笔在代表生命三维空间的区域里快速点上密密麻麻的点。
的确,即使离开讲台,即使身体残缺,即使处在祖国最南端一所普通的高校,即使没有很高的职称,她也一样在人生暮年,努力发光发热。
她带领历届同学到军营、海岛、福利院、乡村小学,培养投身教育事业的爱心;她坚持带学生读书、学史;她还定期开展爱国诗词、名著名篇诵读活动,组织学生多次参加各类征文比赛,并长期给学生新党员作讲座。
这位90岁的老党员经常说:“我是党和国家培养的,应该好好报效祖国,在有生之年从事关心下一代工作,就是走进了报国最大的门,我愿尽自己的绵薄之力,做好这份工作,这是我人生中最大的幸福。”
这位“一号老人”成为了青年人的精神偶像。经她教授、帮助、指导过的学生,都立志要活成她的模样。
“流芳文化”社团学生刘帅超说,自己立志毕业以后去偏远地区任教,目标是成为像郑老师这样的老师,有着关心下一代的热忱、对自己的教育事业负责、永远不停下求知的脚步。
已经毕业的学生庞海英说,时至今日,自己还记得郑老师给她带来的影响。如今,庞海英也成为了一名教师,而郑老师是她的榜样。
郑光华所在的岭南师范学院是广东公费师范生最多的高校,一直坚持培养师范生,数以万计的毕业生扎根到偏远农村乡镇、海岛地区,此外,岭南师范学院还为广东省培养了最多的特殊教育教师。(完)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