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赏析大全(有情有义有人生12-24)
曾子曰:“君子以文会友,以友辅仁”,下面我们就来聊聊关于论语赏析大全?接下来我们就一起去了解一下吧!
论语赏析大全
曾子曰:“君子以文会友,以友辅仁。”
以文会友:“文”指礼乐文章,引申为文化思想等,君子以讲习礼乐文章会友。
“辅”是一个形声字。本义是车旁横木,辅所以益辐,使之能重载。这里是辅佐,帮助的意思。
曾子说:“君子因讲习礼乐文章会合朋友。朋友之间互相辅助,达到仁的境界。”
要想了解这章句《论语》,需要了解下面几个关键词。
一、“子”是古时男子的尊称。除了孔子之外,《论语》中称“子”有四个人:有子、曾子、闵子、冉子四个人。曾子:姓曾名参,字子舆,鲁国人,以孝出名,据说《孝经》就是他写的。在《论语》中,采用的大部分是“曾子曰”。《论语》记载他的言行共十四章,再加上“参也鲁”一章,共计十五章。仅《论语·泰伯篇》就记载了五处,分量极重。在孔子的弟子中,曾参不仅年轻,而且有一章还记载着曾参临死之前和孟敬子的一段话。《论语》所叙的人物和事迹,再没有比这更晚的。有人认为;《论语》的编撰者应该是曾参主持,由孔子的孙子子思(是曾子的学生)组织下,主要由曾参的学生完成的,我看很有道理。
二、“君子”一词,今天指道德高尚的人,在春秋时期却不是这样。“君”是一个会意字,本义是君主,国家的最高统治者。“君子”,最初就是指君的儿子。自春秋时期,君子开始演化,因为当时要求参政的君子不仅能力强,而且必须道德高尚。《论语》许多篇幅谈及君子,一说君子,大多是指道德高尚的人。渐渐地,“君子”一词执政者的含义退出了人们的视线。如“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小人反是”等等。
成语“以文会友”就出自这一章句《论语》。
我们来看原文:“君子以文会友。”
“子以四教:文行忠信。”(《论语•述而篇》)(夫子教给学生四种学说:文、行、忠、信。)“文”在东晋著名的文学家李充的《论语注》中这样解释:“其典籍辞义谓之文”。什么叫“文”?典籍,经典里头这些言辞、这些义理就叫“文”,所以他说:“文以发其蒙”。
根据李充的理解,我觉得,这个“文”,更应该有礼乐的文章,制定礼乐,使之行之有度的意思。“以文会友”就是说;一个君子,因为讲习礼乐文章,才能够吸引身边的甚至“远方来”的朋友会合,这正符合了孔子“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的说法。所以,这个“文”代表人类文化的一种表现。一个人受到礼乐文章的教化,有某种改变,从说话谈吐,到言语行动各方面都能够表现出一种教育的水平。你只有做到了这些,才有可能吸引志同道合的人前来会合的。曾子在这里提示大家,在会合朋友的时候,一定要以“礼”相待,“文质彬彬,然后君子”。(《论语•雍也篇》)(只有质朴和文采配合恰当,才是个君子。)
一个君子只有先“文”,才有可能会有“友”来会合!儒家是讲入世的学问的。一个人即使有很好的理想,甚至是想借助自己的能力来改善社会,但一个人的力量还是十分微弱的,如果通过自己讲习礼乐文章,就可以吸引更多志同道合的人一起努力,这样,成功的可能性就会更大一些,孔子正是这方面的典型。孔子从十五岁开始“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五十四岁开始周游列国,十四年颠沛流离,“明知不可为而为之,”晚年整理中国文化典籍。他通过兴办私学,教化三千弟子,培养出孔门十哲,成就了七十二贤。孔子去世后,很多的弟子一直是讲学不辍,后来的曾子、子夏、子张都是传播儒学的佼佼者,最终使儒学成为春秋战国时代的显学。儒学后来逐渐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导思想,对中国文化的各个领域各个层面乃至整个社会生活都产生了广泛深远的影响。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进程中,已经融入中华民族文化心理结构中,很大程度上体现了中华民族的精神方向,在中国文化发展史上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这是一代又一代儒学大家孜孜以求,弘道传道的结果。我们这样一看,以“文”会“友”的过程,其实就是一个先成己再成仁,进而推广开来影响天下人向好向善的过程。
君子以讲习礼乐文章来会合朋友。为什么要讲习礼乐文章呢,因为“文”是经过前人整理的智慧,是大家学习讨论的基础。如果没有礼乐文章,就会像现在很多人喷大空一样“好行小惠,言不及义”的。所以,君子一定要在尊崇礼节的同时,用文化给养和道德仁义广交四海宾朋。这样,才能像周口市民学校的宗旨一样“点亮自己,照亮别人”,进而照亮整个世界!
说到这里,我们看曾子所谓“以文会友”的“文”字,指的是不是诗词歌赋、唯美文章,更多的是文以载道的文,具有一定的思想性。现在的社会中,还有多少像曾子说的君子啊!有些人,为拍领导马屁,给领导送个名人字画什么的,就是所谓的“以文会友”,说白了,就是先用金钱拉关系,然后,再用这些关系去挣更多的人民币,这正是对“以文会友”赤裸裸的玷污!
说完了“以文会友。”我们再来看“以友辅仁。”
“友”的积极意义在什么地方?因为“友”和自己是有人生共同志向的人,结交志同道合的朋友,目的在哪里?不是为了吃喝玩乐,不是为了升官发财;而是在于彼此辅助,达到行“仁”的境界。
儒家讲“为仁由己”,强调的是个人内心的自我觉悟,如果和志同道合的朋友在一起,相互激励,相互启发,这样更有益于提升自己的道德修养。
北宋时期的苏东坡和佛印禅师就是“以文会友,以友辅仁”的佳话。
话说苏东坡在长江北面的瓜州(现在的江苏扬州)任职,和江南的金山寺只一江之隔,他和金山寺的住持佛印禅师,经常谈禅论道。
一日,苏东坡吟诗一首,诗云:“稽首天中天,毫光照大千。八风吹不动,端坐紫金莲。”感觉非常良好,派书僮过江送给佛印禅师。
佛印禅师一看,拿笔写了个字,就叫书僮带了回去。
苏东坡以为;禅师一定会赞赏自己参禅的境界,打开一看,只见上面写了“屁”个字,很是恼怒。于是乘船过江找禅师理论。
船快到金山寺时,佛印禅师早站在江边等候。
苏东坡一见禅师就气呼呼地说:“禅师!我以文会友,你不赞赏也就罢了,怎可骂人呢?”
禅师若无其事地说:“骂你什么呀?”
苏东坡把诗上写的“屁”字拿给禅师看。
禅师呵呵大笑说:“哦!你不是说“八风吹不动”吗?怎么“一屁就打过江”了呢?”
苏东坡听了惭愧不已,在修行的道路上更是精进不已,最终在文学和佛学研究上都取得了很大成就。
周口市民学校是周口市一个学习传统文化的地方。很多的传统文化爱好者来到这里学习传统文化,践行传统文化,积极开展各种爱心帮扶活动。三年前,周口市民学校每年做公益将近五、六十场,帮助困难家庭几十家,深入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宣讲传统文化,组织义工来到周口市的大、中、小学开展感恩孝亲报告会,每年举办六、七十场次,将近有十万甚至数百万人受益,还被周口市委宣传部命名为2018年最美社会公益组织。在这个团队的引领下,大家逐渐把学习传统文化当做一种习惯,每周六固定时间学习;把帮助别人,奉献爱心当做一种习惯,一个月至少开展一次爱心帮扶活动。三年过去了,很多人把学习和爱心帮扶当做了自己的习惯了,习惯一旦成了自然,你就在“道”中了,因为“道法自然”嘛!与善人居,就如进入芝兰之室,时间长了就闻不到芝兰的芳香了。不是芝兰不再芳香,而是自己已与芝兰的香味融为一体了;相反,与不善人居,就像是进入了卖咸鱼的店铺,时间长了,你就闻不到鱼腥味了,不是咸鱼没有腥味了,而是你和鱼腥味融为一体了。
俗话说;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君子对自己所处的环境、所交往的朋友要谨慎。农村流行这样一句俗语,叫:“多个朋友多条路,多个冤家多堵墙。”现在人交朋友,别管是不是有共同的爱好和兴趣了,有时一顿酒、一件事,通过一个中间人就结成了朋友。这样的“多个朋友多条路”有两种可能:如果交的是好的朋友,是多条通向成功之路;但如果交上狐朋狗友,多的这条路,可能是充满荆棘的岔路,也可能是走向地狱的不归路!
曾子把交友之道看得很重,认为仁德的成长是需要外在朋友的辅助的,当然这里的朋友,本身就需表现出仁德。朋友之间首先是“以文会友”,朋友是因为志同道合走到了一起的。一旦朋友出现困窘,儒家并不反对仗义疏财。孔子呢,朋友死,无所归,曰:“于我殡。”(《论语·乡党篇》)(朋友死了,没有亲人收殓,孔子说:“由我来料理后事吧。”)
从“以友辅仁”,我们可以看出;儒家交友是以仁义为归宿的。“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论语•雍也篇》)(仁者啊,只是自己想要站立起来,便去帮助他人站立起来;自己想要通达,便去帮助他人通达。)大家都能立于礼,都能通达人生,进而推己及人,引导天下人共同创建一个大同社会。这才是真正的“仁”。在这样的伟大征程中,朋友有时是良师,也是益友,可以帮助我们提高自己的品德修养。“人生得一知己足矣,斯世当以同怀视之。”从这句话中,我们能看到鲁迅先生和瞿秋白相互支持,相互勉励,一路前行的风采。
对于这样的“友”,我心向往之!但如果自己不“以文会友,”这样的“友”永远是“水中花,镜中月”,可望而不可即!要想即,就需要自己多学“文”。说一千,道一万;学习《论语》是关键!也许哪天和大家分享分享自己学习的心得和体会。说不定,我也会在自己的人生旅途中,遇到这样的“友”的。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