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清堂制瓷人物水盂价格,瓷的器型水盂
水盂又称水丞、砚滴、水滴、水中盂等,是笔墨书写时的辅助工具,主要盛放润墨濡笔所用之水。为方便给砚池加水,通常配以精致的小水勺,勺如花生大小,可贮水数十滴,恰好适宜一次研磨。砚滴、水滴是水盂的另一种形制,一般有两个小孔,一个进水,一个出水。民国许之衡《饮流斋说瓷》记曰:“凡物形而贮水不多则名曰滴,多名曰盂”。
瓷质水盂和砚滴很早就出现了,如浙江博物馆所藏三国越窑青釉兔形砚滴(图1),兔前肢捧一钵,口微启,作饮水状,腹中之水经口部流入钵内,再滴入砚池。兔背有一直管通中空的腹部,应为注水口,腹下有三足支撑。该砚滴设计精巧,想象丰富,是一件难得的艺术品。
图1
浙江省嵊州市浦口镇大塘岭三国吴太平二年(257年)墓出土的越窑青釉蛙形水盂(图2),盂作伏蛙状,腹部甚鼓,顶部中心有一管状开口。通体施青釉,釉面有细小开片,蛙头与四肢采用贴塑工艺,再辅以划花,形象生动。
图2
蛙形水盂具有很强的实用性与观赏性,后世多用之。上海博物馆所展西晋青釉蛙形水盂(图3),亦为伏蛙状,顶部直接开口,盂下有高足。施青绿色釉,釉汁晶莹,除贴塑蛙头、四肢和尾外,还采用戳、划、压的技法,通体装饰圆圈、细线等纹饰。蛙的神态生动,四肢张力强劲,如伏身欲跳一般,可谓盂中精品。
图3
浙江省余姚梁辉九顶山西晋太康八年(287年)墓出土的越窑青釉四系水盂(图4),圆口,盂身扁鼓,假圈足。施玻璃质青釉,釉面光亮,口沿外有四个小系,腹部有印花网格纹。从口部造型看,应当配有盖,如江苏省南京市西岗出土的青釉四系带盖水盂(图5),盖钮塑成两只小鸟,时而相互梳理羽毛,时而窃窃私语,形象异常,甚为可爱,此类水盂在两晋时期也最为常见。
图4
图5
南朝时蛙形水盂仍很流行,浙江省湖州市埭溪乡沙河出土的南朝青釉蛙形水盂(图6),蛙嘴紧闭而鼓张,双眼紧盯前方,重心略向后靠,四肢弯曲待跃。造型基本以青蛙形态为主,略做变化而成,较之两晋时期盂身上贴塑蛙头和四肢的表现方式,更为形象,亦更为有趣。
图6
隋唐之后,基本以圆腹小口的水盂为主。典型者如下:
图7 唐代黄釉绞胎水盂 陕西省咸阳市唐杨谏臣墓出土
图8 唐代白釉水盂 河北省定州中山博物馆
图9 北宋耀州窑青釉刻莲瓣纹水盂 首都博物馆
图10 南宋龙泉窑青釉水盂 浙江省丽水市墓出
图11 明嘉靖白地绿彩海水云龙纹水盂 故宫博物院
图12 清康熙釉里红花卉纹水盂 清华大学博物馆
砚滴的造型设计制作多采用“虹吸原理”,利用水位、水压的物理方法,“塞其一孔,则一孔不泄”,科技含量较高,其功能也是为砚池添水。砚滴之造型多为仿生形制,既实用又有情趣,从这一文房案几之小物,足见古人雅量,有例如下:
图13 南宋龙泉窑青釉柿形砚滴 杭州博物馆
图14 元龙泉窑青釉舟形砚滴 浙江博物馆
图15 元龙泉窑青釉牧牛形砚滴 泰顺县博物馆
图16 元龙泉窑青釉鱼形砚滴 义乌博物馆
图17 清乾隆青釉钟式水丞 故宫博物院
图18 民国白地褐彩蛙形砚滴 邯郸市博物馆
民国时期,因人们的书写方式改变,水盂、砚滴等逐渐式微。近代仅少数书画家仍在使用这一文房器具,而更多的传世品成为收藏爱好者追逐的清玩之一,成为纯粹的艺术品。
后记: 窥瓷——是朋友 元宝 的微信 公众号,他 从事瓷器学习多年,在朋友劝说下开始写公众号,只为了探讨学习,喜欢的朋友关注一下,可以互动。这些都是作者原创,发在头条上也是经作者本人同意。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