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雀东南飞女性的悲剧(古代的婆媳关系)

#新作者扶植计划 第二期# 这首诗作最早见于南朝徐陵所编著的《玉台新咏》,题为《古诗无名人为焦仲卿妻作》,后来经过时光流转,被宋代郭茂倩收入《乐府诗集》,后来载入《杂曲歌辞》,题为《焦仲卿妻》,后人把它改为了《孔雀东南飞》。

这看起来是一首唱咏夫妻悲剧的诗作,可是细心观察,却能发现婆媳关系的端倪,因为婆婆从中作梗,才导致了夫妻分离。

在封建社会常有这样一句话,叫十年的媳妇熬成婆,为什么媳妇要熬成婆婆,这里面就大有深意了。

封建社会的家长具有不可侵犯的权威性,这里的焦母就是那个时代的典型。

孔雀东南飞女性的悲剧(古代的婆媳关系)(1)

一、刘兰芝与焦仲卿的爱情悲剧,不仅仅是婆婆的强势,还有来自焦仲卿的懦弱

封建社会的家长专制,与门阀制度的约束,对于爱情是最无情的扼杀。

焦母就是这样一位强势的母亲,诗作中有这样一句话,反映了焦母对于媳妇的厌弃与压榨,“三日断五匹,大人故嫌迟。非为织作迟,君家妇难为。妾不堪驱使,徒留无所施……”

焦母对待儿媳妇可谓手段狠辣,她为何如此?这就要提到一个依赖的情感,在心理学上有一种情感叫俄狄浦斯情结,就是所谓的“恋母情结”,而从焦仲卿对母亲百依百顺的态度来看,不排除他是左右摇摆的,在母亲与妻子之间,她无从选择,只能任由悲剧产生。

孔雀东南飞女性的悲剧(古代的婆媳关系)(2)

这也从一个侧面反映出焦仲卿的懦弱,他在母亲的威逼下妥协,在妻子的无奈中叹息。面对来自母亲的压力,他哽咽不能语,“我自不驱卿,逼迫有阿母。”

反观刘兰芝就勇敢许多,她面对强势的婆婆,自请离家,绝对不因为婆婆无理的驱遣而妥协,她在鸡啼新曙时,起来装扮妥当,“新妇起严妆,著我绣夹裙,事事四五通;足下蹑丝履,头上玳瑁光。腰若流纨素,耳著明月珰……”

她是名正言顺进的焦家门,如今明正言顺的离开,她辞别丈夫,辞别小姑子,也辞别婆婆,她的言行举止没有一点不妥帖之处,这就是她内心最柔软,最坚强的地方。

刘兰芝不屈服婆婆的欺压,同时她也不屈服于来自兄长的威逼,辞别夫家,一个被休弃的女子,在当时是要遭受多少白眼和冷遇,这是不言而喻的,可是刘兰芝依然默默承受。

许是这样一个优秀的女性,早已经吸引了众多少年郎的青睐,在她还家的十天后,县令叫了媒人来说亲。

这个才俊是县令的三公子,窈窕无双,才华横溢,是多少女性的梦中情郎,兰芝的心中还想着焦仲卿会回来接走自己,她依然坚贞的认为,他不会辜负于她。

但是媒人接二连三的来,门槛快被踏破,太守的五少爷娇逸无比,于是兄长再也容不下刘兰芝的拒绝了,非得逼迫她出嫁,因为这一次荣华富贵比上次更甚。

刘兰芝与焦仲卿注定今世无缘,只能相会于黄泉碧落之中,好在结尾处,用神话的方式表现了他们美好的结局。他们在死后合葬,化为鸳鸯,夜夜鸣唱。

孔雀东南飞女性的悲剧(古代的婆媳关系)(3)

在古代的传统小说中,诸如此类的故事还有很多,比如我们耳熟能详的《梁祝》,也是在死后化蝶,令后世感叹不已。

二、焦母的蛮横、刘氏兄长的尖酸刻薄,以及刘兰芝的美好,焦仲卿的懦弱拘谨,构成鲜明的人物角色,使得诗作更加饱满

从早期的诗作题目可以看出来,这首诗的主要人物是刘兰芝,而刘兰芝这个人物形象,在焦母的蛮横、刘氏兄长的尖酸下,更加饱满丰盈起来。

她不卑不亢的态度,以及对待爱情的忠贞,与那些市井之态比起来,正如芝兰的芬芳,散发在腐朽的空气里,净化着人们的心灵。

在被休弃后,她表现出良好的教养,不但逐一辞别,还极其有礼貌,这也就是后来她还家后,她母亲所说,“不图子自归!十三教汝织,十四能裁衣,十五弹箜篌,十六知礼仪,十七遣汝嫁,”母亲这一番话不难看出,对刘兰芝的培养,是照着封建社会的贤妻良母刻画而成。

孔雀东南飞女性的悲剧(古代的婆媳关系)(4)

即使这样,也没有逃过婆婆的厌弃,可以想见焦母平时有多么的可恶。这就是典型的封建恶婆婆形象。

从古至今,婆媳矛盾本就有着不可调和的矛盾,特别是丈夫,在母亲与妻子之间夹杂着,更加难以自处。

本来就矛盾重重的关系,再加上焦仲卿的懦弱与优柔,更加深了这种矛盾冲突,以至于后来,刘兰芝受不了婆婆的压榨,主动请辞还家。

而刘兰芝的婆婆,应该是少年受寡,一手带大了儿子,所以有极强的占有欲,不容许别人霸占儿子给自己的爱,她在这样的自我想象中,否定媳妇的付出,甚至恶语中伤。

从她驱赶刘兰芝的情节来看,她显得迫不及待,毫无挽留,因为她等那一天已经等了很久。

而刘氏兄长却与焦母有着相通的性格,都是市井之徒的狭隘想法,刘氏兄长更愿意通过妹妹的再嫁,而缔结权贵。

孔雀东南飞女性的悲剧(古代的婆媳关系)(5)

整首诗作,通过个性化的人物对话塑造了鲜明的人物形象,使得诗作读来朗朗上口,真实而丰满。

三、整首诗作采取双线交替推进的方式,表现了矛盾冲突

《孔雀东南飞》之所以是一首值得夸赞的叙事诗歌,是因为它不仅仅表现了诗歌的张力,更用双线交替的方式,使得结构缜密严谨。

第一条线索,诗作紧密的围绕刘焦两家的矛盾展开。

戏剧的冲突性,就是为了制造高潮,在这些矛盾中,剧情一一展开,仲卿请求母亲留下兰芝,“府吏长跪告,伏惟启阿母:今若遣此妇,终老不复取。”

那么再来看看焦母什么态度呢?“阿母得闻之,槌床朝大怒。”

从此处开始,矛盾渐次展开,直到兰芝辞别,一直到兰芝拒绝求亲,这就是一个迫害与反迫害的斗争过程,双线环绕,使得剧情更加丰满可感。

孔雀东南飞女性的悲剧(古代的婆媳关系)(6)

第二条线索就是刘兰芝与焦仲卿的爱情故事,他们鹣鲽情深,却逃不过世事无常,被拆散后,依依话别,相约一起同生共死。

两条线索的交相辉映,完整的展现了刘兰芝与焦仲卿的爱情悲剧。

虽然焦仲卿与刘兰芝的悲剧,并不是来自于他们本身,而是一个社会的问题,封建时代的婆媳关系,有着不可调和的矛盾,用家长制度,宗法制度的枷锁套在爱情的脖子上,只能让相爱的人窒息而亡,再无生机。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