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特色产业主要发展方向(云视角云南甜蜜产业)

云南特色产业主要发展方向(云视角云南甜蜜产业)(1)

在我们的印象中

糖果一直都是最美好的回忆

细腻的甜味温暖了人们的生活

这是甜甜的味道,也是治愈的味道

在云南这块神奇、美丽的土地上

除了独特的自然景观、人文魅力

这里也孕育了许多地道特产、云南味道

山川湖海兼有味,味至浓时是故乡

我们来看一看

云南各具特色的糖产业

一起迎接甜蜜的袭击吧

巍山圆糖——流传数百年的制作手艺

巍山是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也是中国名小吃之乡,共有名特小吃24个系列,350个品种。其中,米花糖是喜庆时必不可少的,已有400多年的历史。

米花糖又叫圆糖,口感独特,营养丰富,是巍山县当之无愧的美食名片。

过去,巍山人每逢赶集都会购买一些米花糖,平时一边喝着盖碗茶,一边品着米花糖,生活好不惬意。

圆糖,数百年流传下来的制作手艺,承载着浓浓的年味,留住了无数人的记忆。

生产米花糖,庙街有着得天独厚的条件,这里气候适宜,盛产优质大米,是巍山县有名的鱼米之乡。

米花糖具有“香、甜、酥、脆”的特点,在当地很受欢迎。

云南特色产业主要发展方向(云视角云南甜蜜产业)(2)

做米花糖第一步是爆米花。首先将嫩白的米放入较深的老式爆米花铁锅内,封好铁盖,再把铁锅放在火炉上不断转动使之均匀受热,“嘭”一声米花就爆好了。如今,老式的爆米花铁锅已很少有人使用了。

做米花糖,选米、晒米、炸米花,每个环节都容不得一丝马虎,而做出来的米花糖到底好不好吃,关键要看熬糖的手艺。米花糖所用的糖浆,是用麦芽熬成的饴糖。待糖浆基本冷却后,将糖浆倒入装满米花的大盆里,搅拌均匀,用手工搓捏成大小不一的圆形米花糖,放到篾制的簸箕里进行晾晒。

云南特色产业主要发展方向(云视角云南甜蜜产业)(3)

制作米花糖的最后一道工序是上色。三个大铁口缸里,放着大红、金黄、墨绿三种颜色的糖浆,用三只毛笔分别蘸上不同颜色的糖浆为米花糖点色,一个个漂亮的米花糖就成型了。点数不同,表达的寓意也不同,比如,四点表示事事如意,六点表示六六大顺。

手工米花糖看似简单,程序也不复杂,却是一门细致活。全手工制作的米花糖,表面平整而不松散,色泽洁白而略带光泽,组织松泡,无杂质,口味香甜而不腻,酥脆而化渣。

豆沫糖豆沫糖豆沫糖——山水间流淌的甜蜜

云南通海背靠秀山,面朝杞麓湖,形成了“山—城—湖”独特的格局形式。风景秀丽的通海小城历史悠久,有“礼乐名邦”之称,历史的长河悠然流过文庙和秀山,融汇在杞麓湖的涟漪里,也融进了豆沫糖的余甘中。

云南特色产业主要发展方向(云视角云南甜蜜产业)(4)

豆沫糖可谓历史悠久,是当地百姓的甜蜜记忆,也是通海县豆沫糖糕点厂几十年来不变的传承技艺。通海县豆沫糖糕点厂创办于1956年,以通海名胜古迹秀山公园大门为图像注册“秀山牌”商标,“秀山牌”商标不仅传承着通海文化,还寄托着三代创始人的初心。通海县豆沫糕点厂凭借精湛的工艺,于2020年入选第六批“云南老字号”,“通海味道”再一次唤醒云南人的甜蜜记忆。

云南特色产业主要发展方向(云视角云南甜蜜产业)(5)

制作豆沫糖看似简单,但每一个步骤都有其门道。首先要熬糖,将麦芽糖和白砂糖混合后在140℃的高温下熬制成稠状;随后是扯糖,人工与机器共同合作发力,使糖在共同作用下变得柔韧有劲道;第三步是包裹豆沫,这是最关键的一步,豆沫细腻呈粉状,做糖师傅要用手腕的力量,并凭借十几年的做糖经验把控糖和豆沫的温度,才能将豆沫均匀地裹于扯好的糖上;最后就是拉条和切糖,有韧性的糖条在技艺纯熟的做糖师傅的拉扯下,排列得整整齐齐,粗细相同,长短统一,细腻光滑,拉好的糖条就等待着切割,切糖手法也很有讲究,要又快又轻,还要能准确拿捏长度,这样切出来的糖才无渣、完整、大小统一,切好后便可以装袋、称重和扎口。

云南特色产业主要发展方向(云视角云南甜蜜产业)(6)

以上步骤的把握都要用巧力,只有“恰到好处”才能做出香、甜、酥、脆,入口无渣,层薄如纸,色白如乳的豆沫糖,这样的豆沫糖食用起来,甜而不腻,松酥、香脆,十分爽口,多一分力度,少一分温度,都是不正宗的豆沫糖。

每一粒小小的豆沫糖,都饱含着做糖师傅对这份甜点的情感记忆,对这份工艺的精益求精。

大人吃豆沫糖,是对这小城旧时味道的情有独钟,小孩子吃豆沫糖,享受的是与同伴分享从嘴中喷洒豆沫的乐趣。

云南特色产业主要发展方向(云视角云南甜蜜产业)(7)

当地百姓的甜蜜记忆山水可鉴,古街古道为证,更有豆沫糖作陪。精心选料,积极研发,用心传承,“糖三代”甜三代,这份甜蜜事业不是循规蹈矩的传承,是推陈出新,是汗水和初心铸就的高墙,它不仅是对制作技艺的传承,更是人们勤劳、智慧和精神的延续。

“叮叮糖”——舌尖上的非遗甜

右手拿个小铁锤,左手拿一片钢板,“叮叮当,叮叮当...”听到这个响声就知道卖叮叮糖的来了。

叮叮糖,充满着童年的淳朴乐趣。记忆里那块叮叮糖,每每都是从父亲手里接过,然后伸出舌尖轻轻地添着,甜甜的味道一下子从舌尖蔓延开去,甜蜜到了心里。

叮叮糖的名字来源于它特有的“声音”,叮叮糖是麦芽糖的一种,因其质地坚硬,往往是用铁片敲碎了卖,敲的时候往往发出「叮——叮——当」的声音,因此被叫做叮叮糖。别看叮叮糖硬得像块石头,到了嘴里以后不仅甜进心里去,还会变得非常粘牙,不知多少孩子换牙时曾被它粘掉了大牙。

云南特色产业主要发展方向(云视角云南甜蜜产业)(8)

叮叮糖制作起来不仅耗时,也很消耗体力。将泡过水的大麦保持温度至发芽一厘米,晒干后磨成粉状,便得到大麦芽粉。大米经水浸泡两小时,用木甑子蒸成饭粒状,然后加入大麦芽粉搅拌均匀,倒入特制的陶罐内加温二十多小时后发酵成糖水,倒入土灶上的大锅内用大火熬干水分,再调成小火慢慢熬成糖浆,当糖浆能在半空中形成一层薄薄的、晶莹剔透的“糖纱”时,便可起锅了。此时,这种金黄色的糖浆称为饴糖。

接下来,最关键也是最费力气的一步就是扯白糖。

云南特色产业主要发展方向(云视角云南甜蜜产业)(9)

待饴糖冷却到不烫手时,从铁盘里取出软软的饴糖,挂在一个特制的木桩上,用一根木棒拉住饴糖的两端围成一个环,渐渐往远离木桩的方向走,反复拉扯,糖体开始慢慢变成乳白色。随着糖体渐渐冷却、变硬,越来越难拉,最后需要夫妻俩共同一起用力拉扯,洁白晶莹的白糖才能制作完成。

“冬季天气冷,大家都会特别喜欢吃这个白糖,咳嗽的人多数时候也会买来烤着吃,有止咳的功效。”玉溪江川制作叮叮糖的老手艺人李贵说,腊月里是白糖的销售旺季,也是一年中最忙碌的时候。

李贵制作的叮叮糖软硬适中、黏性好,而且保持了原汁原味,不加任何糖分,香甜可口、入口易化,老少都喜欢食用,在江川享有较高的声誉。

云南特色产业主要发展方向(云视角云南甜蜜产业)(10)

2005年6月,白糖制作技艺被列入江川区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作为该项技艺的传承人,李贵心中最大的愿望就是留住这个乡愁味道。

“我希望把这个手艺传承下去,让‘小年’的年味得到延续,只要有人愿意学,我都会毫无保留地传授给他们,一定要把这个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给下一代。”

巧家小碗红糖——一份甜蜜的传承

新年伊始,云南各地甘蔗迎来了采收期,蔗农们奔忙于蔗林间,沉寂了半年的糖厂也升起了袅袅炊烟,远远地就能闻到弥漫在空气中的甜甜香味。

在云南与四川交界的金沙江畔,有一座美丽古老的小县城——巧家县。这里,出产一种采用传统手工工艺生产的红糖。它畅销祖国大西南的藏、川、滇、黔及青海等省,这就是云南巧家红糖。

云南特色产业主要发展方向(云视角云南甜蜜产业)(11)

巧家小碗红糖俗称“碗碗糖”,距今已有300多年的历史,现在当地仍然保留着传统的手工加工制作工艺。自晚清以来,在国内市场久享盛誉,尤为青、藏、川、滇等省藏区彝族同胞钟爱。

2017年,巧家县的红糖制作技艺(巧家小碗红糖)入选云南省第四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2020年,成为国家地理标志产品。目前,巧家多个小碗红糖加工厂开始投入生产,助力当地乡村振兴。

云南特色产业主要发展方向(云视角云南甜蜜产业)(12)

小碗红糖为巧家的知名产业,主要产于巧家县金沙江沿岸地区,选用当地优质甘蔗、以传统工艺加工制作,具有味道纯、口感好、品质优等特点。小碗造型古朴、典雅,包装也很别致。糖块呈两面凹陷的半球状,称“瓣”。两瓣按“糖芽子”对接,合二而一,形如金桔,称一“合”,重约50克。每10合用甘蔗毛叶捆扎成圆柱形,称一“把”,重约500克。既防潮,又便于取用。

红糖的原料全部来自甘蔗,甘蔗在成熟后,其体内除了蔗糖外,还有果糖、还原糖、葡萄糖、糖蜜以及维生素和矿物质微量元素等,还含有人体生长发育不可缺少的苹果酸、叶酸、核黄素、胡萝卜素、烟酸和微量元素锰、锌、铬等各种元素。有些微量元素具有强烈刺激机体造血的功能。

云南杂糖——甜甜的家乡味

童年记忆里的杂糖,就是年味中那抹化不掉的甜。每到春节,杂糖一定会出现在大街小巷、村村寨寨。

小火熬糖、加入花生、芝麻,晾凉后切块,香甜酥脆不腻口,绝对是上好的零食,一吃就停不下来。而云南的杂糖以玉溪杂糖最为出名,老少皆宜,20元至50元1公斤。其种类繁多,有三、四十种不同口味的糖可选择,常见的有牛皮糖、花生沾、芝麻片、玉兰根、冬瓜糖、寸金糖等。

云南特色产业主要发展方向(云视角云南甜蜜产业)(13)

云南人的童年记忆里,都会停留在这一小块一小块的杂糖中。小小的袋子或盒子里,常常装着芝麻杆、鸡骨糖、牛皮糖、米花糖、芝麻糖、花生酥等等十几种传统糖果。孩子们总会趁着家长不注意,悄悄打开一袋,把自己最喜欢的品种挑出来,攥在手心,躲到没人的地方,吃完才肯回家。而这样甜蜜而又躲躲藏藏的记忆,总是在春节才会有,难怪家里的老人总说,过年要吃糖,吃了糖一年才会甜甜蜜蜜。

然而,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物质的丰富和对健康的重视,这种专属于年的味道正在慢慢减退。在今年的年货街上,售卖杂糖的商家就从原来的很多家缩减成了一两家,购买杂糖的本地顾客也几乎都是中老年人。不过,杂糖这种传统的云南年货,却以它的独特魅力,正在征服着更多的云南人。

除了以上例举的

云南还有很多各具特色的糖类

等您来品尝

生活中总有一个不经意的瞬间

让我们感到微小而确实的幸福

幸福也许是一句“辛苦了”

也许是一个甜甜的微笑

也许是一抹充满爱的甜蜜味道

糖甜在心里

今天的日子也是甜的

云南网编辑 郭建丽 综合整理自:人民日报 新华网 学习强国-云南学习平台 云南台都市条形码

海报设计:姚振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