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农人新媒体运营(新农人杨媚在田间绽放梦想)
“现在国家对农业农村都很关心,大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我们也要紧跟步伐,一起建设美好新农村。”
荣昌区吴家镇党群办主任、双流村第一书记、团市委青年讲师团成员杨媚,刚参加完中宣部“奋进新征程·建功新时代”系列中外记者见面会,就马不停蹄赶回村里,向村民宣讲惠农政策。
她扎根基层,利用自身所学,致力于发展当地蔬菜产业。看着村子一天天变得更好,村民脸上的笑容越来越甜,她更加坚信自己的选择。
从山里出来,完成学业后,又回到山村,杨媚把青春献给了农村,成为地地道道的新农人。2019年12月,她被中宣部、人社部评为“全国最美基层高校毕业生”。
强农兴农“追梦人”
出生在重庆铜梁大山的杨媚,从小就跟着父母一起下地干活,看着他们每天起早贪黑劳作,一年到头还挣不到多少钱。“学习先进的农业技术和知识,改变农村贫困落后的面貌”,在她心中埋下了梦想的种子。
从小学到高中,杨媚的成绩一直名列前茅。高考结束,填报志愿,她瞒着父母报考四川农业大学,选择农业管理专业。
2005年,走出大山,杨媚第一次来到城市,感觉周围的一切都是新奇的,“城市的建筑真美丽,夜晚的霓虹灯好美。”
在校期间,她学到了系统而又专业的农业管理知识。寒暑假,同学都组团去旅游,她却回到家乡,和父母亲人一起干农活,用学到的知识进行实践,研究土壤成分,分析农作物生长周期。
2009年大学毕业后,很多企业给杨媚发出入职要求。但她梦想的种子已经开始发芽生长,“如果留在城里工作,那我的梦想可能这辈子都实现不了了。”
收拾好行囊,她选择回到家乡,回到那个农业农村梦想开始的地方。
面对父母的指责和乡邻的不解,杨媚到家乡一个规模化农业种植企业工作——潼南蔬菜种植基地。
刚开始,意气风发的杨媚要求“下基地”。但公司却安排让她做蔬菜销售员。称重、分发、运输……每天两头见不到太阳地工作,令她内心中打起了“退堂鼓”。
“销售员其实就是做最普通的、体现不出专业的工作,我很不甘心。” 有一次在送货的过程中,杨媚发现当时蔬菜基地附近有块重庆市农业科学院的试验地,每天都有专家在那里做农业研究。“只要时间允许,我每天就去看、去学,慢慢地和专家熟悉了,有些不懂的问题,他们也细心地为我解答。”
两年后,通过自身努力,杨媚从销售员成长为技术员。但,这终究不是她的“农业梦想”。2011年,偶然看到手机上推送的一条“消息”,得知招聘大学生村官的消息,杨媚选择报考。
她搜集备考学习资料,白天上班,晚上复习。“没想到,一下子就考上了。”成绩出来后,杨媚蹲在宿舍的角落里,喜悦的泪水,从眼角滑落。
被招录大学生村官中她的排名靠前,也有去其他相对富裕村工作的选择权。最终,杨媚选择了“荣昌区吴家镇双流村”——生她养她的地方。
发家致富“带头人”
一切是那么熟悉,又是那么陌生。“回到农村就回到了家,这里的山山水水我都很熟悉。但作为第一书记,我所面临的工作是陌生的”,杨媚说。
回到村里的第一件事,就是规划发展双流村特色农业。
双流村有30多年蔬菜种植历史,是一个老蔬菜基地。种植技术落后,品种比较单一,产量不高,农户收入也很低。很多村民纷纷放弃菜田,外出务工。
当时,镇里在推广大棚蔬菜种植,收到通知后,杨媚带着村支部人员,走家串户去做调研。但是,农户考虑到投入大而且看不到效益,没有人愿意建大棚。
急不来,也等不来。乡亲们“不配合、不愿意”的声音,成了她工作上的“拦路虎”。本来就对她“将信将疑”,乡亲对她更加不信任。有人甚至直言不讳地说:“一个女娃娃能有多大本事。”
“当时真的很难。”一连几天下来,她的脚上已经磨出了水泡,嗓子也变得沙哑起来,还是没有农户愿意建大棚。
“没办法,只能动员父母,把自己家的地建成大棚。”
杨媚将自己上班时攒下的嫁妆全部拿出来,建大棚。没有地方住,就在大棚旁边搭起了一个小帐篷,每天处理完村支部的工作,就钻进大棚里,泡在菜田里。
“肯定成不了”“就是在瞎折腾”“是不是在给自己镀金呢”……面对村民刺耳的声音,杨媚顶着压力,选择坚持。
四个月后,杨媚的大棚蔬菜蔬菜比村民的早上市一个多月,赶上了好价钱,而且质量更好,产出更高。
回忆起冬冷夏热的“大棚蜗居”,杨媚笑着说:“那段日子特别苦,但想到能带动群众富起来,自己感觉很充实,一咬牙就这样挺过来了。”
“每亩大棚年收入近2万元,收益是露地种植的2到3倍。”这下,看到效益的村民主动找到杨媚,都愿意跟着她一起干。
2012年上半年,黄瓜、茄子、番茄、嫁接苦瓜等第一季蔬菜产值超过8万元,纯收入近6万元;2013年,50余户村民陆续建起了近100亩蔬菜大棚,当年实现收益近200万元……
截至目前,双流村有100余户村民建立起了600余亩蔬菜大棚,每年可增加收入近千万元。
乡村振兴“领路人”
“大棚的收益只是一方面,筛选更多的蔬菜品种才是关键。”杨媚说。
进一步调研后,杨媚发现双流村的农作物品种杂乱,农民的种植技术还停留在“祖辈传下来的‘老黄历’”传统水平上。
思考成熟后,她一方面教农户怎么铺大棚地膜、栽种、控制亩行距、搞蔬菜嫁接,另一方面筛选品种,在自己的大棚内栽种了几十个品种的蔬菜。
经过试验后,“吴家脆莲白”蔬菜成了双流村主打蔬菜品牌之一。“之前这种本地作物不被看好,种植面积在村里也只有三四百亩地。”
对比是明显的。原来一亩地也就3000元左右的收成,现在基本都能超万元的收入。
经济效益有了,村民的腰包越来越鼓。杨媚将精力转向了另一个“阵地”:“丰富乡亲们的精神生活,一起建设美丽新农村。”
她学习先进村建设经验,在村里积极推行“积分制”,以小院群众自评互评积分为主,奖惩双行的方式推动村民改正不文明习惯。
“你一计,我一计,合起来就是乡村发展的内动力。”实施乡村治理“积分制”后,环境的改善让村民们逐渐意识到自己就是乡村的主人,许多外出务工的村民都回来了。
邓家院子就是一个典型的改造例子。之前,这里乱搭乱建,生活的院落满是鸡鸭粪便,臭气熏天,芭蕉树倒在院里没人收拾,村官前去劝说没人理,发放生活用品作为改正奖励也只能起到一时的效果,十分影响整个村的环境。
现在,邓家院子焕然一新,变成了一个干净整洁的田园村落,还获得了“流动红旗小院”。看见这样翻天覆地的变化,杨媚特别欣慰,“只要我们继续做实事,把事情做到百姓心里,效果自然反映得出来。”
同时,在她的建议下,双流村每年都要开展“好婆婆”“好媳妇”“文明家庭”评选活动,让村民们有实实在在的获得感、荣誉感和幸福感。
2017年,杨媚利用荣昌区发展村级集体建设试点项目的契机,率先在双流村建立了产业发展协会、村股份经济合作社和农产品销售公司3个平台。
仅成立一年后,3个平台就开始盈利。产业经济发展协会开展资金互助服务72万元,股份合作社开展土地代耕服务1200余亩。农产品销售公司购买物流车2辆,建立冷库660立方米,每年统一销售莲花白、黄瓜等蔬菜1000余吨。
2018年,双流村荣获了全国“一村一品示范村”荣誉称号,村民年人均可支配收入达18000元。
如今,双流村成为远近闻名的蔬菜专业村,也成为了富裕村、文明村。
杨媚说,“十年的时间,我在这里成家,也在这里成长,每天穿梭在田间地头,行走在农家小院,我早已经成为双流村不可分割的一分子。今后我也将竭尽所能,为美丽乡村建设贡献自己的力量。”
对于双流村未来的规划,杨媚提出了“田园美、人心美、环境美、家庭美、生活美”的“五美双流”建设目标,“相信在我们的共同努力下,一定会早日实现。”
撰文|穆凡
编辑|波仔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