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代楷模与优秀少先队员(旗帜第二集张金哲)
“伟大的旗帜”系列第二集
守护儿童健康的百岁院士
张金哲院士101岁,是我国小儿外科的重要创始人,他将一生奉献给孩子,直到100岁还在出门诊查房,他的最大愿望就是:“希望儿无痛、母不悲”。
“
我叫张金哲,今年101岁,党龄63年,能与党同行100年我很高兴。
”
张金哲,中国工程院院士,是中国小儿泌尿外科创始人,被国际同行尊为中国“小儿外科之父”,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儿童医院原副院长。
他1920年9月25日生于天津市宁河县,1945年从上海医学院毕业后他当了住院医生。
张金哲院士一家
1948年前后,多地医院的产科病房遭遇“皮下坏疽”风暴,就是新生儿极易发生的急性皮下组织细菌感染化脓,传染性极强,致死率是100%。眼睁睁看着一个又一个的新生儿死去,已是住院总医师的张金哲焦虑万分。他觉得如能抢在发生大面积感染前,把患处切开放出脓血,或许能救人于水火。但在传统医学禁忌面前,这种方法没有得到支持。而此时张金哲刚出生的女儿也不幸染上了皮下坏疽,他冷静而果断地拿起了手术刀——自己的女儿总可以试吧?
早就想着解决这个问题,所以正好我这个孩子这样,我也是为了抢救我的孩子,我觉得这是唯一的可能性,所以我就马上给她做了,没什么犹豫就拉了。拉完了活了,这回我就敢说话了。
女儿得救了!张金哲的手术治疗方法很快得到推广,成千上万的皮下坏疽患儿及时获得救治,皮下坏疽死亡率迅速下降到5%。
张金哲在朝鲜战场
抗美援朝战争爆发后,张金哲参加医疗队奔赴前线。正是这场战争让他坚定了跟党走的信心。
真正经过了抗美援朝,我亲眼共产党是依靠人民的,我才坚定了认为共产党是对的。要真正的民族独立、国家独立,要靠共产党。
1955年,张金哲调入新建的北京儿童医院,并主持建立了独立的小儿外科团队。那是名副其实的白手起家:
因为当时资本主义、帝国主义限制我们,他那些个器械什么的,都不卖给你。可是小孩的这些玩意儿都要求特别高,那不同的年龄,一个月的孩子跟一岁的孩子这差的远着呢,大小也不一样,机器也不一样,全不一样。
于是,他在自己家里开“作坊”,动手自制和改良儿童诊断及手术器械,先后推出了50多项发明设计,全部针对儿童外科诊断和手术中绕不开的急难险重疾病。其中“张氏钳”“张氏膜”“张氏瓣”等以张金哲名字命名的治疗方法和简易“神器”,带动和提高了全国小儿外科的水平,有些至今仍然应用在临床中。
他不仅发明了医疗器械,还简化了麻醉与手术,这两项技术的推广让当时的县级医院都能开展小儿手术了。因为这些成就,在2000年张金哲获得了世界小儿外科最高奖——丹尼斯布郞奖。
张金哲常说,“好的儿科大夫,必然是爱孩子的大夫。”他主张一定要和患者交朋友,为此他的白大褂上总是手写着清晰的几个大字“外科张金哲”。
代表什么呢?来了,我跟你报名,我让你知道我姓什么、叫什么,我这不保密,这才能好交朋友嘛。那时我们上学的时候,都教我们这一套,都背的熟着呢。病人进来,你先站起来,向他问好,请坐,告诉他我是谁,再问你有什么问题。
几十年来,张金哲出门诊有自己的一套老规矩:接诊,患儿进来必起身相迎,以表示对小患者的尊重,哪怕只是襁褓中的婴儿;手诊,必先洗手并搓热后再接触患儿皮肤,怕自己的体温让孩子不适。
记者芳华与张金哲院士合影
他一辈离不开他的小患者,100岁时还每周出两次门诊,直到新冠脑炎疫情爆发后才停止了门诊。在他看来,长寿的意义就是要工作,不工作长寿没有意义。
劳动可能长寿,要是不能劳动,长寿也没有意义,我就是这个精神。我就相信,你总干活你总健康。昨天能做的事,今天一定能做,今天能做了,那明天还能做。为了保证明天还能做,我要天天这样坚持下去,那我就总能做。
《见证初心·百集京华党史故事》
总监制:李秀磊
总策划:景兵、邢立新、李哲勇、谢先进、张延红、焦钰晖
审稿:刘萤萤
采制:芳华
录音:滕欢
新媒体:陆健
部分图片来源:记者拍摄及网络图片
特别鸣谢:中共北京市委党史研究室、北京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办公室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