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楚霸王项羽最经典一战(十面埋伏究竟有多厉害)

“十面埋伏”究竟有多厉害,竟让一代战神项羽落得如此境地!

九月间,项羽率领大约十万楚军,绕南路经固陵,向楚地迂回撤退;刘邦呢,也累得够呛,准备如约,率领汉军西返关中。

这时候,谋士张良、陈平却劝刘邦说:

“汉有天下太半(即三分之二),而诸侯皆附之。楚兵罢食尽,此天亡楚之时也,不如因其机而遂取之。今释弗击,此所谓‘养虎自遗患’也。”

也就是说,张良、陈平两个人力劝刘邦不能放虎归山,应该单方面撕毁“鸿沟和议”,趁着楚军疲师东返,在背后发动偷袭,从而可以一战而定天下。

刘邦本来就不是信义之人,即刻同意二人建议,跟着楚军屁股后面追打,开始对楚军突然发起战略追击。

汉军一路尾随,追至夏南。此时,刘邦遣使,约集韩信和彭越共同南下,和汉军配合共同合围楚军。

但当刘邦亲率汉军主力追击楚军到固陵(今河南太康)之时,韩、彭二人却没有一人出兵配合刘邦。

韩信、彭越之所以按兵不动,那是因为,利益,是政治最高的法则。

项羽眼见刘邦背信弃义撕毁合约,怒极,忽然率领楚军反击,一战就斩杀汉军近两万余人,把汉军打得大败,迫使刘邦退入陈下,重新龟缩不出,深堑自守。

刘邦又急又怕,向张良问计。

张良说:“楚兵将破,韩信、彭越没得到大王明确的分地承诺,按兵不动,也在人情之中。希望大王您马上有所表示,告诉他们两人要和他们共分天下,二人肯定马上就会来攻项羽。如果您不能分地与二人,天下事亦未可知。您最好把自陈州到海为界,把三齐旧地全部划给韩信;而睢阳以北至穀城之地,尽予彭越。如此,命令二人各自为战,则项羽易败也。”

西楚霸王项羽最经典一战(十面埋伏究竟有多厉害)(1)

刘邦与张良

刘邦依计,马上派出使臣对韩信、彭越二人作出书面允诺。

果然,韩、彭二人马上尽起精锐,南下击楚。

齐王韩信军力最盛,他亲率大军从齐地南下,很快就占领包括彭城在内的楚国北部地区,兵锋直指项羽侧背,自东向西助汉进攻;当时已是汉国梁王的彭越,也率军数万从梁地出发,与刘邦汉军主力会师,共同对楚军形成压制。

汉将刘贾,率军数万和九江王英布合军,从淮北出发,从西南方向开始对楚地发动进攻,克寿春,下城父。

最让项羽吃惊的是,萧墙乱起,本来替自己镇守南线的大司马周殷,背信弃义,也忽然叛楚投汉。

这位周殷率领军队屠灭六县之后,又与汉军英布、刘贾会师,联合北上,和汉军主力合击项羽。

此时,刘邦又得到了萧何在关中地区征募的兵源,共有大军二十多万,出固陵东进,咄咄逼人。

如此,刘邦集团共有五路大军,总人数多达七十万众,形成了从西、北、西南、东北四面合围楚军之势。

面对如此态势,饶是项羽能战,敢战,也是众寡不敌。于是,他被迫率十万楚军向垓下方向(今安徽灵璧南)后撤。

这个时候,局势对项羽大为不利,因为他已经失去了长江以北的全部土地,同时,又距离自己发迹的江东五郡路途遥远。

即使楚军最终能够冲破汉军包围圈,也很难在追兵不停的情况下及时回到楚境核心地带。

此时的十万楚军,其实已经成为名副其实的孤军。

很快,汉军各路人马陆续到达,刘邦、韩信、刘贾、彭越、英布等五路大军,齐集垓下,基本完成了对垓下十万楚军的合围。

西楚霸王项羽最经典一战(十面埋伏究竟有多厉害)(2)

十面埋伏

为了便于统一指挥,刘邦任命韩信为全军统帅。审时度势,韩信命令刘贾、英布在垓下以南,将楚军外围出路全部封闭;命彭越军阻挡楚军北去通路;而韩信本人呢,则亲率齐军主力,和刘邦本部军合军,大概有五十万人,开始准备向困守垓下的十万楚军发起总攻。

即使兵力数倍于楚军,毕竟霸王善战敢斗。为了防止楚军的困兽之斗,韩信还是将汉军主力排成了非常厚实的层叠式军阵,围之数重,以此来抑制项羽刺心摘肺式的冲锋。

一切安排就绪后,韩信率本部军先向楚军发动挑衅性进攻。项羽如同一头被激怒的雄狮,立刻率领十万楚军冲锋,力图中央突破,直冲韩信中军。他想通过凌厉的冲锋攻势,将韩信中军击溃,力图重演昔日彭城大战的大戏,直接先把汉军指挥中枢摧毁。

但是,韩信军事天才,他只是和楚军稍作简单接触后,便命令汉军后撤,以避项羽锋芒。

由于汉军人数众多,又有坚实的纵深,项羽此次进攻失效。战到最后,前后军脱节,侧翼也遭受了汉军重创。

见时机成熟,韩信率汉军再次反击。楚军气衰,大败,不得不退入壁垒,最终为汉军所围,陷于 “十面埋伏”之中。

此时的项羽,狼狈至极,对此,《史记》记载如下:

项王军壁垓下,兵少食尽,汉军及诸侯兵围之数重。夜闻汉军四面皆楚歌,项王乃大惊曰:“汉皆已得楚乎?是何楚人之多也!”

项王则夜起,饮帐中。

有美人名虞,常幸从;骏马名骓,常骑之。于是项王乃悲歌慷慨,自为诗曰:“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柰何,虞兮虞兮柰若何!”

歌数阕,美人和之。

项王泣数行下,左右皆泣,莫能仰视。

西楚霸王项羽最经典一战(十面埋伏究竟有多厉害)(3)

霸王别姬

英雄泪下,美人歌舞,左右皆泣。当时场景,豪华而心碎,动人且凄凉。

千载之下,英雄悲歌,美人泪水。此情此景,后人回顾,依旧扼腕叹息,沉思不已。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