戏曲传承人总结(新时代戏曲人才培养之思)
中国文化报记者 刘淼
2020年10月23日,在给中国戏曲学院师生的回信中指出:“戏曲是中华文化的瑰宝,繁荣发展戏曲事业关键在人。”
人才是戏曲事业发展的第一要素,是戏曲艺术薪火相传、持续发展的根本所在。党的十八大以来,在《关于支持戏曲传承发展的若干政策》《关于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艺的意见》等重大利好政策的指引下,在从中央到地方各级政府的支持下,在广大文艺工作者的不断努力下,一批综合素质高、业务能力强的领军人才、戏曲新秀脱颖而出,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青黄不接、人才断档的问题。但囿于戏曲艺术人才培养方式、培育周期的特殊性,戏曲人才可持续发展的有效路径依然需要广大文艺工作者不断去探索。
文化和旅游部
多种方式推动优秀戏曲人才不断涌现
近年来,文化和旅游部高度重视戏曲人才培养工作,花大力气、下大功夫,以多种方式推动优秀戏曲人才不断涌现。
2015年至2020年,文化和旅游部通过实施“名家传戏——当代戏曲名家收徒传艺工程”,让千余名演员受益;2016年至2020年,连续5年举办戏曲艺术人才培养高级研修班,集中培训近千名戏曲编剧、导演、作曲、舞台美术、评论等专业人才,带动戏曲创作、表演、评论一体化协调发展。
2021年起,文化和旅游部开始实施全国领军人才培养计划,旨在大力培养创作、表演、管理等领域的中坚力量。其中,“全国戏曲表演领军人才培养计划”着眼未来20年表演人才队伍建设,先后于2021年、2022年评选出共计54名戏曲表演领军人才,平均年龄42岁,分布生旦净丑各行当,涵盖京剧、昆曲等30个剧种。“十四五”时期,计划通过“以剧育人”“以演出人”和举办集中展演的方式,展示和推出100名以上新时代戏曲表演领军人才。
针对稀有剧种传承人才匮乏的问题,文化和旅游部于2022年起举办“天下第一团”青年表演人才传习班,采取戏曲讲习所模式,面向“天下第一团”(仅有一个国办团体的剧种)的主要演员开展理论课学习、表演技能训练提升等工作,助推他们更好更快成长。2022年,第一期培训班在江苏昆山举办,52人参加培训。
“百教不如一练 百练不如一演。”在中国艺术节、中国京剧艺术节、中国昆剧艺术节、戏曲百戏(昆山)盛典等艺术节庆展演活动中,都活跃着戏曲领军人才、年轻新秀的身影。大家在展示展演的同时,也通过与各兄弟院团的交流、切磋,不断寻找不足、磨砺技艺。
此外,剧本扶持工程、全国舞台艺术优秀节目创作扶持计划等新时代系列创作工程,也在持续激励戏曲人才在创作实践中成长、成才。
各地、各院团
为戏曲人才编织起紧密有效的培育网络
在中央、文化和旅游部各项政策、举措的指导带动下,各地、各院团纷纷出台相应举措,着力推动戏曲人才建设。
河北实施的艺术后备人才“新荷计划”依托文艺院团,推进院校合作,“订单式”培养特色、急需后备人才;吉林实施的“名师传艺工程”,以“组合拳”的方式助力青年人才成长;浙江实施舞台艺术“1111”人才培养计划,真正起到“一人提升一团、一人带动一片、一人引领一行”的示范引领作用;山东连续6年实施“舞台艺术青年创作人才扶持项目”,累计扶持150人次、54个项目。
天津举办舞台新星优秀青年人才评选活动,辽宁将于今年起设立“辽宁省戏曲名家工作室”,“福建特聘戏剧导师培养青年主创计划”将通过项目制传帮带,江西为濒危剧种表演人才开设培训班……此外,在各级艺术基金的支持下,流派传承班,各类提高班、培训班,为戏曲人才编织起紧密、有效的培育网络。
此外,作为用人单位的各戏曲院团,也在根据自身需求和特点,不断创新人才培养方式。
在20世纪80年代,天津市青年京剧团通过“百日集训”活动,由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娃娃团”,成长为一支行当齐全、阵容齐整、剧目丰富、流派纷呈、备受海内外瞩目的京剧劲旅。2022年,在汲取天津市青年京剧团的成功经验基础上,国家京剧院开展形式更多样、更具针对性的“百日集训”活动,带动全院演职员大练功。专项辅导、专场演出、名家传戏、剧目展示、实地观摩、自我研习……“百日集训”全面提升了演职员专业技能和综合素质。此外,国家京剧院将原三团改组为青年团,并通过开团大戏《五女拜寿》,推动青年人才在重点剧目、重大活动中担当重任。
业内专家
戏曲人才可持续发展之路任重道远
虽然通过各方的精准定位、持续发力,戏曲舞台“后继无人”的窘境得到了根本性改变。但一些行当、流派后备力量不足,编剧、导演、作曲等方面能担重任、挑大梁的人才数量远远低于创作和市场需求的情况依然存在。这也成为新时代背景下,广大戏曲艺术工作者必须直面且要妥善解决的重中之重。今年全国两会上,不少文艺领域的代表委员为戏曲人才的培养建言献策,业内专家学者也纷纷针对这些提案建议呼吁、发声。
“党的十八大以来,作为向文艺院团培养输送专业艺术人才的主渠道,艺术院校培养了一批符合时代要求的毕业生,推动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与此同时,由于培养单位和用人单位之间缺乏沟通协调机制,艺术院校毕业生入职院团后,存在专业不对口、所学与所演衔接不畅等问题。一方面院团急缺、急需高水平人才,另一方面毕业生无法满足院团用人需求,人才短缺问题对艺术创作生产造成了极大影响。”针对这一问题,全国政协委员、国家京剧院院长王勇提出,文艺院团与艺术院校之间开展“小荷”人才培养计划的建议,通过跟踪培养、创新机制、联合演出等方式,打通教学、练功、创作、排练、演出的全流程,实现“从教学到实践”“从单向培养到联合培养”的目标,在理论学习的基础上通过师徒间的口传心授传承艺术精粹,在一招一式中提升学生的能力和水平,为青年学子搭建成长“快车道”,以戏促功、以演育人,破解人才难题,推动舞台艺术在新时代的可持续发展。
全国政协委员、陕西省戏曲研究院院长李梅提出了《完善戏剧高等教育优化戏剧人才结构》的提案。李梅认为,戏剧人才的培养,应该以剧带人,培养德艺双馨的人才队伍。她表示:“要注重在剧目实践中锻炼队伍,积极促进戏曲艺术的活态传承;注重戏曲师承教育,名师高徒同台,不仅能使陕西戏曲宝贵的传承资源得到最有效发挥,而且能够集中优势资源,面向全省,乃至西北地区广大基层院团实施人才培养,着力为陕西戏曲的高质量发展奠定牢固的人才基础;实行主演A、B组机制,坚持以剧目实践带动人才培养、以人才建设反哺精品创作的理念,从创作伊始就作为传承剧目分A、B组进行排演,名师高徒同进排练场,同台亮相。”
“戏曲从业人员大都是从小学戏,文化程度和学历普遍较低,这也是制约个人乃至整个戏曲行业发展的重要原因。戏曲演员从小吃苦学戏,参加工作后待遇偏低,与影视剧演员天价片酬形成强烈反差,不少基层院团青年戏曲演员生活水平不高直接造成人才流失。”全国人大代表、河南省鹤壁市豫剧牛派艺术研究院院长金不换建议,应建立青年戏曲演员基本待遇保障机制,通过各级政府多方面努力,保障青年戏曲演员基本工资待遇,同时,在改善工作环境、廉租房分配等方面有所倾斜,使戏曲行业能够广纳人才、留住人才。
“戏曲人才的培养是有一定的周期和特殊规律的。大家要给青年人才成长的时间和空间。戏曲讲究‘口传心授’,现在各类培训班‘大课’很多,下一步应该有针对性地为青年人才定制课程,从演员的身体条件、艺术特点出发,为他们寻找合适的老师,在练功、排练、演出全流程进行专门的辅导,助力他们快速成长。编剧、导演、音乐类人才的培养,应该边练边学,尽早通过跟剧组或是创作实践来提高技能。此外,从中央到地方,各种政策、制度、活动有力保障了戏曲人才的可持续发展,但这些工作应该切实落到实处。比如,上级部门下了一个培训通知,相关部门应该找到最适合、最需要参加培训的人去报名,不能为了完成培训指标随便点将,否则有需求的人没有得到机会,不适合的人去了也没提高。”《剧本》月刊副主编、编审武丹丹说。
浙江实施舞台艺术“1111”人才培养计划:探索新型培养方式为新时代戏曲人才搭台
中国文化报实习记者 李欣然
首期浙江舞台艺术“1111”人才培养计划开班现场 浙江省文化和旅游厅供图
近年来,党和国家持续强化戏曲表演人才队伍建设,各省区市文旅系统纷纷创新培育形式,推行表演艺术人才培养项目,培育出一批批德艺双馨的青年戏曲艺术领军人才。其中,浙江省于2020年4月至2022年12月实行了第一期浙江舞台艺术“1111”人才培养计划,取得了显著成效。
舞台艺术“1111”人才培养计划旨在打造一批“名编、名导、名角、名匠”,并使其起到“一人提升一团、一人带动一片、一人引领一行”的示范引领作用。该计划由浙江省委宣传部指导、浙江省文化和旅游厅主办,首批培养工作由浙江艺术职业学院承办。第一期培养计划挑选了来自浙江省戏曲和戏剧表演等6个艺术门类的36名人才进行培训,其中表演类17名、编创类10名、导演类5名、舞台技术类4名。
浙江省文化和旅游厅艺术处的相关负责人介绍,该培养计划以3年为期对36名文艺工作者进行培育,采取公共课和专业基础课相结合的模块教学形式,通过“五个一”培养方案进行具体指导,即一人一导师、一人一协议、一人一作品、一人一项目、一人一团队。“一人一策的培养方式是我们在本次培训中的创新举措,根据每位培养对象的具体情况制定个性化培育计划,从而有针对性地提高青年艺术人才的综合能力。”该负责人表示。
在这一培育模式下,每位参训人员都有本专业艺术名家作为导师进行全程指导。根据不同对象的计划与需求,培养单位还会与培养对象及所在单位签订协议,明确培养目标和年度计划等具体内容,有的放矢进行培训。计划执行过程中,参训人员除了进行学习,每年还要至少推出不少于1部主创(演)作品,切实强化舞台创作的实践能力,培养单位也会为这些青年艺术人才开辟绿色通道,方便其参与优秀作品报送与评选等活动。
此外,“1111”人才培养计划也鼓励培养对象加强学术研究,通过提升专业理论水平更好地指导创作实践。为提升青年人才的业界知名度,参训人员还会配备专属的宣传团队,对其艺术作品和专业研究以个人访谈和短视频等方式进行推广。在业界看来,“五个一”培养方案为艺术人才培养提供了精准方法,搭建了成长平台,拓宽了宣传渠道,全方位、多维度推动了国内舞台艺术领军人才的成长。
根据“五个一”培养方案,培训单位浙江艺术职业学院组织了由集中培训、采风交流、观摩研讨和创作赋能组成的模块教学课程。在跟随名家学习技法、提升艺术表现能力之前,青年艺术工作者首先要通过集中培训深入学习贯彻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透彻理解关于文艺工作的重要论述,明确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除了理论学习,他们还可以在采风活动中重温革命历史、了解我国高质量发展和“一带一路”建设成果、探寻宋韵文化,提高史学、美学水平等综合素养,并通过观摩研讨经典作品,交流和深化对创作的思考。经过一系列学习后,这些青年艺术工作者在此次培训计划中的所得将体现在创作实践中,以表演、编创、导演和舞台技术四组培养对象合作的方式,共同打造高质量舞台艺术作品。
3年来,在浙江省政府以及各承办单位的共同努力下,舞台艺术“1111”人才培养计划取得了阶段性成功,青年艺术工作者的综合能力实现质的飞跃,在艺术创作方面也取得了众多成果:在36位培养对象主创、主演的300余部作品中,越剧《枫叶如花》和锡剧《烛光在前》获得了第十七届文华大奖;原创越剧《幽兰逢春》入围第五届中国越剧节和第十五届浙江戏剧节;越剧《红玉》也入围了第五届世界舞台设计展。青年戏曲艺术人才的身影在各大舞台上变得更加活跃,逐渐成长为行业领军人才。在未来的工作中,浙江省将持续开展舞台艺术“1111”人才培养计划,继续发扬好名师传承的优良传统,并进一步创新机制、提供平台,不断为戏曲艺术培育人才、打造力作。
吉林实施“名师传艺工程”:夯实文化强省建设人才基础
中国文化报记者 刘淼
吉林省戏曲剧院院长、高派传人倪茂才向学员传授《二进宫》 吉林省文化和旅游厅供图
近年来,吉林省在推动新时代全面振兴发展进程中,加快文化强省建设,推进文化自信自强,充分调动文艺表演团体的积极性,把大力推动名家传戏传艺工程纳入文化和旅游发展“十四五”规划,加速培养一批优秀的中青年文艺人才,促进舞台艺术的繁荣发展。
参照2019年文化和旅游部“名家传戏”“名家传曲”活动,吉林省文化和旅游厅从2021年起,将人才培养项目提升定位,实施省直文艺院团“名师传艺工程”。采取项目申报考核制,各院团每年初制定“名师传艺”项目内容并提出绩效指标,传艺过程中,如实通过文字、图片、视频等方式记录,建立项目资料库。项目完成后,吉林省文化和旅游厅组织有关专家进行考核,评估人才培养项目的实际效果。在授课方面,授课教师均为在国内、省内有较大影响的艺术家、专家,培养对象遴选具有一定艺术水平、行当和专业对口的青年优秀演员、演奏员、作曲、艺术策划人才。
2021年至2022年,吉林省戏曲剧院京剧团、吉林省戏曲剧院吉剧团等通过邀请名家到单位“一对一”“一对二”“一带多”以及选派优秀青年演员走出去拜名家学戏学艺的方式,邀请了国家京剧院、天津京剧院、中国戏曲学院等单位的35位名家授课, 80余位业务骨干受益。其中,每位戏曲表演人才学习两出经典折子戏及唱腔、作曲、演奏等相关专业技能,还结合省内实际,模块化引进精品剧目演出季课程。
吉剧是吉林省独有的地方戏曲剧种,作为吉剧的示范团,吉林省戏曲剧院吉剧团将培养吉剧后备人才作为使命之一。2022年,该团实施了国家艺术基金资助项目——吉剧《桃李梅》青年表演人才培养,遴选了全国11个专业院团的15名学员,进行为期1个月的培训,涉及评剧、京剧、吉剧、晋剧、龙江剧、辽剧、湘剧、彩调剧等剧种的学员。邬莉、李松桥、肖汉臣、安静芳、马士杰等11位吉剧名家名角授课,通过一对一教学、公共课等方式,以吉剧《桃李梅》为学习范本,传授经典剧目精髓,促进了不同剧种间的交流,为繁荣吉剧艺术、培养戏曲人才作出了重要贡献。
二人转是吉林省重要的文化资源,吉林独特的地域和人文特色让二人转焕发出新的活力。2022年,吉林省戏曲剧院在省内财政专项资金的支持下,开展了大规模的“吉林二人转青年人才培养工程”。二人转青年作曲培训班、导演培训班、名家传艺培训班,共遴选了90名省内各院团文艺骨干参加30天的脱产培训,31位著名导演、编剧、作曲、舞美、表演、评论方面的专家授课100余课时,通过名家传艺,传承了二人转《西厢观画》《包公断后》《天下娘心》《回杯记》《水漫蓝桥》《猪八戒拱地》6部经典作品,形成了“名家引舵、群舸争流”的人才培养格局。
吉林省戏曲剧院京剧团近年来也践行“以高派为中心,带动其他流派共同发展”的理念,加强“输血”“造血”齐头并进。邀请李光、康万生、侯丹梅、张慧芳等20余位京剧名家为青年演员授艺传戏,选派常峰赫、梁菁菁等后起之秀赴北京、天津等地向于万增、黄少华等京剧名家学习。同时,以“传帮带”的形式,由院长倪茂才带领,向王萍、侯胜梅、郭红玉等优秀中青年演员传授剧目,剧团形成了出人出戏的良好局面。
近年来,吉林省通过吉剧振兴工程、京剧高派基地建设工程、吉林二人转·戏剧小品艺术节、“送演出下基层”民生实事项目等艺术品牌“组合拳”,为“名师传艺工程”走深走实提供了丰厚的土壤。通过设立省级文化产业发展专项资金、吉林二人转传承发展专项补助资金及“公益和低票价”惠民演出等财政补贴、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为艺术人才培养保驾护航。
“目前,出人、出戏、出效益已成为吉林省各级各类文艺院团发展的共识。吉林省将继续深入实施‘名师传艺工程’,按照集中力量办大事的思想,明确项目在精而不在多,为培养出更多具有艺术影响力、市场号召力的德艺双馨人才作出新的更大贡献。”吉林省文化和旅游厅相关负责人表示。
河北实施艺术后备人才“新荷计划”:多方力量联合开展“订单式”人才培养
中国文化报实习记者 彭澳丽
杂技学员班训练现场 河北省杂技团演艺有限公司供图
2021年,河北省文化和旅游厅实施旨在培养重点领域专业艺术后备人才的“新荷计划”,该计划主要依托文艺院团,推进院校合作,“订单式”培养河北省特色和急需的后备人才。
“我们计划在‘十四五’期间,通过举办河北梆子武戏学员班、杂技学员班等,跟团培养一批8岁至15岁的青少年专业人才,为省内艺术事业发展积蓄后备力量。”河北省文化和旅游厅艺术处处长刘浩琳表示,目前,河北梆子武戏学员班和杂技学员班已招收46名学员。
早在2018年,河北省杂技团先后分两批次共招收了27名学员。“当年杂技团招收进来的这些孩子年龄尚小,无法直接进入艺校接受系统的教育,主要由杂技团来教授各类杂技技巧、提供吃住等。”河北省杂技团团长魏银拴说,目前,这批学员已掌握基本的杂技技巧,且可以表演一些简单的杂技节目。
“杂技班的学员们达到入学年龄后,由河北艺术职业学院和吴桥杂技学校进行学籍管理,提供部分文化课师资支持。”魏银拴说,学成后,学员们由河北艺术职业学院、吴桥杂技学校授予中专学历,且之后可继续在河北艺术职业学院深造大专学历。
河北梆子武戏学员班 河北省河北梆子剧院演艺有限公司供图
对比杂技班,河北梆子武戏学员班的招生时间相对而言晚一些。2021年,河北省河北梆子剧院先后分批次招收了19名年龄在9岁至12岁的武戏学员。“这些学员达到了中专年龄要求,因此可以直接纳入河北艺术职业学院学籍管理,进行戏曲基本功及文化课等方面的学习。”河北省河北梆子剧院院长赵涛说。
2022年,河北省河北梆子剧院与河北艺术职业学院签订校企合作协议,为该学员班单独开班、定向培养,学制5年。5年计划当中,学员们前两年在校学习,在这期间接受戏曲专业课及中专文化课的系统教育;后3年在院团学习《宝莲灯》《雁荡山》《三岔口》《挡马》等传统剧目。学员们学成后,由河北艺术职业学院授予中专学历,之后也可以继续深造大专学历。“孩子们在艺校学习完基础的内容后,大概从今年或明年开始,再回到院团,学习整出的戏。”赵涛说。
今年,河北省文化和旅游厅召开了省属文艺院团与河北艺术职业学院等专业艺术院校的对接会议,进一步沟通人才培养合作意向,完善院校合作机制,为艺术后备人才培养工作创造条件。刘浩琳介绍:“除了日常教学培训外,学员们的吃住问题也由院团统一解决。河北省文化和旅游厅通过政府购买文化服务,对相关人才培养项目给予扶持,减轻院团培养人才的负担,提高院团培养后备人才的积极性。”
“要把一个孩子培养成一名成熟的演员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少则五六年,多则10年。”刘浩琳表示,“新荷计划”是完善艺术后备人才培养的长期工程,需要多方发力、共同努力,路虽漫长,但未来可期。
责编:李扬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