债市新代码(债市打工人卖方研究的)

债市新代码(债市打工人卖方研究的)(1)

没有更好的选择之前,专注当下或许是最安全的选择。安然度过“七年之痒”,或许就能收获“柳暗花明又一村”

文 | 特约作者 吴甦

编辑 | 郭楠

债券圈花式内卷的代表,自然少不了券商研究所。

本期#债市打工人的主角王凡,可算是业内的一股“清流”,从小拥有“学霸体质”的他在国外获得博士学位后,加入了某知名研究所的卖方团队。王凡对市场常有独到的见解,曾写出多篇广受好评的深度报告,是买方眼中“产量和质量的保证”。然而,学霸也有想躺平的一天,随着工作年限的增加,新鲜感和成就感少了很多,“七年之痒”的矛盾心理也困扰着王凡。

卖方江湖,一直流传着“疯狂工作、疯狂搞派点”“佣金派点就是流量,只要有交易就有流量”的说法,用王凡自己的话说,“分析师在研究之外,要比拼的还有太多”。而研究报告背后的故事,也一直是人们关注的焦点:他们也许不用担心饭碗不保,但同质化的竞争中该如何“杀出重围”,他们又如何衡量这份工作的得失?

债市新代码(债市打工人卖方研究的)(2)

研究之外,卷得疯狂

本科985、英国名校博士生的王凡拥有亮眼的履历和广阔的视野——不同于如今国外一年硕士项目的疑似“镀金”,十多年前王凡凭借优异的学术成绩,获得全额奖学金赴英留学,苦读五年才获得博士学位。而王如今供职的这个团队在业内一直口碑很好,算得上是浮躁环境中踏实做研究的“一股清流”。在疫情前,王凡常利用假期各处旅游,用他的话说去做“田野调查”——见多识广的他是朋友眼中“热爱生活的模范青年”。

虽然人生有不少高光时刻,但夜深人静时,王凡还是不禁要问:作为卖方,卷到何时是尽头?自己离成为顶尖分析师的“初心”又有多远?这几年新财富评选的淡化曾被看作是行业的一大进步,但几年过去,卖方的赛道依旧拥挤,内卷仍然严重。举例来说,自从某券商开了向买方开放数据库的先例,就好像打开了“潘多拉魔盒”,各家卖方亦不甘人后,纷纷向客户敞开大门,不同方式、不同程度地开放自己的数据库。与客户满意度和派点比起来,关于知识产权和数据保密的担忧显得无足重轻——只要合规“无异议”,客户要的数据统统都能给。无独有偶,点赞、转发朋友圈、填问卷就送书籍、报告册、数据大礼包,现在成了是卖方的“常规操作”。

对此,王凡其实颇有微词,但又无力改变。这并不完全是他“敝帚自珍”——把研究成果看得太重,更多的是关于卖方核心竞争力的思考:分析师究竟是该立足销售,还是应以研究取胜?标准答案也许是后者,但实践起来困难重重,好的报告太难“出位”了

卖方报告同质化是长期存在的问题,根据《财经》记者此前统计,券商分析师每年撰写的研究报告在20万份左右,平均每天有数百份的研究报告出炉,部分研究报告无人问津。大量大同小异的报告充斥市场,“劣币驱逐良币”的风险由此产生——好的报告被淹没在“研报海洋”很难脱颖而出,获得应有的关注。而当下流行的、能获得“流量”和“好评”的送书、送数据等活动其实都是“销售”思路的延续,偏离了“研究”的本质。王凡更希望看到的,是市场对分析师专业能力的关注,重要的是对数据的分析和解读能力而非数据本身。

其实,卖方的“卷”由来已久。读数一帜此前《卖方派点江湖:研究之外,卷得疯狂》里就提到,今年清明假期某卖方首席对团队成员“鸡血式”的培训曾引起业内的广泛探讨:“不管任何手段,专题路演、吃饭、陪玩、调研、数据库等等。你们每个人,都是一个小团队,带着实习生往前冲。冲不了的,请节后就开始找工作转行,我已经充分做好了心理建设。”而他本人对自己的要求是每天发10条以上朋友圈,一直轰炸到微信对其限流为止,因此组员也“必须要疯狂轰炸“。

值得注意的是,以前只是“博出位”的中小券商来势汹汹搞派点,但现在竞争日趋白热化,越来越多头部券商加入战斗,派点江湖激战正酣。尽管也有理性的声音对“轰炸论”表示厌恶和反感,呼吁卖方静下心来做深度研究而不是“制造噪音”,但在群体疯狂的世界里,这种呼声显得特别微弱。置身事内的王凡常常有这样的经历:夜深人静时想对某些做法大声喊“停”,但等天一亮不知怎么又上足了发条,开始日常工作,这感觉就好像穿上了“红舞鞋”——音乐不止,舞蹈也不能停歇。

债市新代码(债市打工人卖方研究的)(3)

七年之痒,想说爱你不容易

做卖方这么多年,太多事情可以按部就班地完成,这份工作已谈不上多少挑战或者带来多少快乐。王凡认为,也许工作和学习一样,都存在“高原反应”——到了某个阶段,进步的空间变得很有限,日常工作都有部门或者自己设定的“工作手册”可供参考,新鲜感和成就感和刚工作时比少了不少,这种疲态可能就是工作中的“七年之痒”。“

对于分析师工作,王凡最喜欢的是能够不断接触新事物、学习新知识、分析新问题,还能将自己的思考分享给他人。如果这种“输出”还能产生一定的市场影响,那么于王凡而言,就是马斯洛需求理论里“尊重和自我实现”这一最高层级的享受了。只是在“七年之痒“的状态下,这种快乐变得越来越难获得。而且即使身为“学霸”,对年过三十的人来说,每天工作到半夜的“超长待机”状态长期是难以持续的。

王凡不是没想过离开,但用他的话说:“机会成本让一切决定都不再容易。虽然‘七年之痒’不太好受,但我需要审慎评估任何一个选项,因为它们都隐含着巨大的机会成本。”的确,如果自立门户做首席意味着背负更大的考核压力,每个团队成员的人力成本都是不小的负担,这也是为什么王凡至今还是愿意独立完成报告——在他看来,深度报告和买方做投资一样,不能依靠集体决策,更多的个人的独立思考:助手整理的资料最后还是要自己审核把关,材料再加工需要更大的时间成本,倒不如亲力亲为来得高效。

债市新代码(债市打工人卖方研究的)(4)

“供给侧改革”的深远影响

跳槽去买方也是很多同行的职业发展路径,但王凡认为现在或许不是最好的时点,买方的日子也比以前“艰难”得多:投资经理的业绩压力比以往任何时刻都更沉重,做利率债的担心美联储加息,买信用债的则担心踩雷走路。如果说卖方是“劳力”,那么买方更多是“劳心”,作为投资经理需要时时操心自己的账户业绩,持续的慢性压力使得哪怕休假都不能完全放松,这未必是王凡向往的生活。

同时,王凡也清醒地看到:固收行业的“供给侧改革”对从业人员的职业发展产生了重大的影响。2018年1月,监管发文将“未经批准设立分支机构、网点(包括异地事业部、业务部、管理部、代表处、办事处、业务中心、客户中心、经营团队等)并从事业务活动”定义为“违法违规展业”,此后大批非持牌银行机构撤出北上广,很多农商行甚至不惜毁约退租,只求尽快离开,陆家嘴的恒生银行大厦、环球金融中心几乎一夕之间空了不少。农商行们带不走的,是2015年前后“入沪潮”“进京潮”大举扩张时社招进来的员工——他们几乎不可能离开大城市去往举目无亲的农商行总部所在地,同业业务的急剧收缩使原本准备大展拳脚的他们一下成了“冗余人员”,也正是从那时起固收行业出清的序幕正式拉开。

虽然银行一般不是券商研究所的“签约客户”,不会直接给派点,但作为整个固收市场的最大玩家和流动性来源,对非银“签约客户”的影响是巨大的。整个行业的“供给侧改革”使得债券人这几年的日子都不怎么好过。同业聚会的时候,大家不再是踌躇满志、信心满满地讨论升职加薪,取而代之的是一种忧患意识——因为身边不绝于耳的消息大抵是:交易员XXX供职的XX机构合同到期没给续约,上有老下有小的他正托大家帮忙找工作;券商首席XX离职后申请劳动仲裁,要求前东家兑现递延奖金;XX基金大搞“内部赛马”,基金经理挑选研究员组成不同的团队捉对厮杀,业绩却不见提高;XX券商自营踩雷之后人员调整,大批前台人员转岗中后台变相裁员……无论是否亲历,几乎可以肯定的是,在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债券人的职业生涯都不会太顺遂。

债市新代码(债市打工人卖方研究的)(5)

得失寸心知

纵然对行业现状有些许不满,但王凡并不想“轻易分手”。

价值投资大师查理·芒格常喜欢用棒球来比喻投资:他们宁愿冒着被三振出局的风险,也要在球落在最有把握的击球区域时,才果断出手——频繁挥棒只会降低成功率。同样的道理,王凡认为自己的职业生涯不会有太多“挥棒”的机会,在没有更好的选择之前,专注当下或许是最安全的选择。要知道,不是每个“七年之痒”都以结束婚姻收场。如果不想马上分手,那么忠于这份工作、写好每一篇报告才能称得上是一个合格的卖方专业人士。

对于这份工作给自己带来的改变,王凡认为更多在于思维方式的培养:“多年的卖方生涯,让我变得更理性和客观,我会时刻关注各类新闻,不断吸收新的知识并调整自己的思维框架变成一种习惯,生命的深度和广度都因此发生变化,这是最大的收获。” 作为卖方分析师,能够有自己的一套自洽的逻辑体系,客观分析并独立输出观点,本身就是一种稀缺资源。

此外,卖方工作对个性也有影响:内向的人会变得更外向,曾经自嘲常常容易“社死”的王凡,现在即使面对陌生客户,也能侃侃而谈,这不能不说是一种进步。同时,习惯了各种观点的冲突之后,人也会变得更包容——即使对方的观点无法苟同,也能对此表示理解,因为“从对方角度出发看待问题”变成了一种本能。

同时,王凡也深谙“身体是革命本钱“的道理,工作之余哪怕只有一点闲暇,也会积极健身。路演回到家的确累到只想“熊猫瘫”,但王凡认为哪怕坚持锻炼一刻钟,也会有不一样的体验。“金融行业需要能打持久战、跑长跑的选手。高强度的工作确实让人回到家只想躺平,但如果想走得更远,我必须跳出舒适圈、挑战自己。”王凡说。

债市新代码(债市打工人卖方研究的)(6)

大时代下的小人物故事:未完待续

正如宅基弟在《债券交易员炫富的里程碑》中说的,“头几年,债券交易员确实赚钱很快。看起来是阿尔法,实际上是贝塔,大部分是市场送的钱,不是自己赚的钱。但是,想要简单复制过去的辉煌,已经不太可能。一个职业,如果让全国人民都知道能发财,发财的好日子也不会很多了。

但只要有债券市场,就会有相应的从业人员存在,这份工作仍会是很多人安身立命的根本。只是在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固收的就业市场恐怕很难提供之前那样丰厚的“超额回报”,“均值回归”是更现实的发展路径。

人无远虑,必有近忧——我们每个人在职业道路上都有可能面临“七年之痒”,面对熟悉又陌生的工作,有种“乱花渐欲迷人眼”的错觉,在去与留之间难以抉择。与其左摇右摆惶惶不可终日,不如静下心来修炼内功,因为无论什么工作,“打铁还需自身硬”——属于平台的东西你带不走,属于自己的硬实力别人同样也抢不去。安然度过“七年之痒”,或许就能收获“柳暗花明又一村”。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