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省名字带州的地级城市(关于我国很多省第二大市的城市名称不是)

洛阳、襄阳、衡阳、绵阳、咸阳分别是我国河南省、湖北省、湖南省、四川省、陕西省的二大城市,而苏州、福州、柳州、广州、赣州分别是江苏省、福建省、广西壮族自治区、广东省和江西省的第二大城市(城市规模方面深圳已超广州、厦门超过福州)。而各省第一大城市方面也有“某阳”和“某州”的城市,比如辽宁省第一大城市沈阳市、贵州省第一大城市贵阳市、浙江第一大城市杭州市、河南省第一大城市郑州市、甘肃省第一大城市兰州市等。为什么我国各省第一大城市和第二大城市有这么多的“州”和“阳”呢?因为我国城市中专名带“阳”的建制市实在太多了。今天城镇规划君何方洪就来作一简单分析:

各省名字带州的地级城市(关于我国很多省第二大市的城市名称不是)(1)

一、为何我国城市有很多带“阳”的市名

我国为何有众多的城市会将市名命名为“某阳”呢?这其实跟我国的地理环境有关。中国大部分地区都在北回归线以北,太阳终年不能直射。所以,在我国大部分地区看太阳,都是偏南的。“山”是高于地平面的,所以山的南面向阳,北面背阴。作为地名在山的南或北就是山的阳或阴。例如衡阳一定在衡山之南,华阴一定在华山之北,这种例子很多。

但是水的情况正好相反,因为“水”是低于地面的,有时还流经山谷之间,所以水的北面才向阳,南面则向阴。作为地名在水的南或北却是水的阴或阳。这种例子也很多。大名鼎鼎的“洛阳”就是在洛水之北不是在洛水之南。上海附近的江阴就是在长江之南不是长江之北。

总之,山的南和北固然相当于阳和阴,但要注意用在河流时却相反。所以淮南市当然在淮河之南,而淮阴也在淮河之南,济南市当然在黄河之南,而济阳县却在黄河之北(今黄河下游,古称济水)。

这个原则也可适用于海,海的北面是向阳的,南面是向阴的,例如山东半岛有一个海阳县,在黄海之北。不过,少数例外也是有的。也许是人们一般喜欢用阳不喜欢用阴,所以有些地方虽然在河流之南也误用了“阳”,于是以讹传讹沿用至今,例如汉阳却在汉水之南。但这种例外到底是少数。

截至2022年7月18日,我国带“阳”字名称的建制市或县共有104个,其中地级市有21个。比如沈阳、贵阳、洛阳、襄阳、南阳、咸阳、衡阳、岳阳、邵阳、当阳、枣阳、洛阳、莱阳、邵阳、岳阳、泾阳、荥阳等城市。

各省名字带州的地级城市(关于我国很多省第二大市的城市名称不是)(2)

二、我国城市有很多带“州”的市名

州起初只是人文地理区划,并不具备政区意义,因此必须从古代州制说起。“水中的陆地”是“州”的本义,后来“州”被用来指行政区划。当“州”有了第二个意义时,人们为了对二者加以区分,就在“州”上加上三点水,造出一个新的形声字“洲”,专指水中的陆地;“州”的意义也固定下来,只指行政区划的单位。

“州”在历史上最早并不是一种地方行政制度,而是一个地域划分的方法。从春秋战国时候,人们就借助大禹治水的传说,把他们所知道的中华大地划分为九个区域,就是人们常说的九州。九州最早出现在先秦时期典籍《尚书·禹贡》中,自战国以来九州即成为古代中国的代称 ,而自晋朝起成为汉族地区的代称,又称为“汉地九州”。因此,作为我国九州中的青州、兖州、扬州等属于是九州的延续地名。

各省名字带州的地级城市(关于我国很多省第二大市的城市名称不是)(3)

州从人文地理区变成政区,是统一的中华帝国出现后的事情,这一变化发端于西汉前期。当时共设立了冀、青、兖、徐、扬、豫、荆、益、凉、幽、并、交趾、朔方等13个刺史部,因刺史部的命名多借用州名,故又习称为“十三州”。作为大型地理区划的州,先秦时就已出现在多部典籍当中,最著名的是《尚书·禹贡》的九州,号称大禹治水时所划分。

东汉开始,全国的行政区划由虚的三级制演变为实的三级制,由郡县制演变为州郡县制。经三国、两晋、南北朝,直至隋朝,州一直成为中国最高的行政区划单位,时间延续了四百年左右。随着州制的兴废消长,“州”作为行政区划或存或废,范围或大或小,但仍有部分沿用至今,形成今天特色的地名。而且很多地名的专名并没有“州”的名字在撤县设市或撤县设区时,沿用了历史上的州名,改为了带“州”的市名或市辖区名,比如深县在撤县设市后改为了深州市等。

截至2022年7月17日,我国共有1个带“州”的省级行政区,即贵州省;43个带“州”的地级行政区,全部为地级市;78个含“州”的县级行政区(市辖区、县级市、县和自治县)。

各省名字带州的地级城市(关于我国很多省第二大市的城市名称不是)(4)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