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和宝船怎样启航(郑和的巨轮友谊的小船妥妥的)

郑和宝船内部结构图

郑和船队之所以能够远航西洋,是因为那时的中国具备了跨洋远航的能力。郑和船队,无论在船舶的数量、船只的吨位、航海的人数,以及造船技术与航海技术、船队的组织管理等,在当时都是举世无双的。

郑和宝船怎样启航(郑和的巨轮友谊的小船妥妥的)(1)

郑和宝船复原效果图

郑和船队远航之船,共分五种。据《明史》“郑和传”载,最大为宝船,长44.4丈,宽18丈,折合现今长度为148米,宽度60米。 又据跟随郑和三次下西洋并做翻译的马欢所著《瀛涯胜览》记载,郑和宝船有四层,船上9桅可挂12张帆,锚重几千斤,排水量2500多吨。《明史》“兵志”又记载道:“宝船高大如楼,底尖上阔,可容千人。”亲随郑和第七次下西洋的巩珍说宝船“体势巍然,巨无与敌,蓬帆锚舵,非二、三百人莫能举动”。第二种“马船”,长37丈,宽15丈。第三种“粮船”,长28丈,宽12丈。第四种 “坐船”,长24丈,宽9.4丈。第五种“战船”,长18丈,宽6.8丈。郑和船队,分工细致,有的载货,有的运粮,有的作战,有的居住。郑和船队规模宏大,每次出航,仅宝船就有60余艘,连同其他各船,总计200多艘,人数都在二万七千人左右。

从造船技术来说,郑和远航各船,均把船舱分成互不相通的木板水密隔舱,多的28舱,少的23舱。水密隔舱可将货物分类装卸,即便于管理又提高装卸效率。但它的最大功用,是保证宝船安全。由于舱与舱之间采取榫钉接合和油灰捻缝技术严密分开,因此,宝船在航行中,一旦撞礁,即使若干舱区破损进水,因为有水密舱相隔,海水不会流到其他舱区,也会保持宝船一定浮力,不致沉没。如果船舱进水太多,只要从速抛弃舱中货物,减轻载重量,也可提高宝船浮力,不致很快沉入海底。如果船舶破损较轻,进水不多,只要把进水舱的货物搬走,就可以修复破损的地方,不会影响船舶继续航行。如果进水严重,可以驶近陆地进行修补。同时,郑和宝船还使用了船尾“平衡舵”和两侧使用“减摇龙骨”设计。前者可以缩小船的摆动力矩,可使转舵较为省力。后者可以在航行中减轻船的摇摆以加强航行稳定。西方直到18世纪末、19世纪初,才借鉴中国的造船技术,引入防水隔舱、平衡舵、船尾桩这一抗沉性技术。 在定泊方面,郑和船队已经摆脱传统的木石船锚,而是采取近代的金属锚定泊。

郑和宝船怎样启航(郑和的巨轮友谊的小船妥妥的)(2)

郑和宝船和哥伦布帆船模型(旁边小者)

相比之下,哥伦布向美洲探险的船队只有三条帆船,90名水手,其中旗舰“圣玛丽亚”号排水量不到100吨。葡萄牙航海家达•伽马远航印度的船队,用当时欧洲最精良的四条新下水的海船组成,但是旗舰长度不足25米,载重只有120吨,整个远航船队共有160人。麦哲伦环球航行的船队由5条帆船组成,其中两条130吨级,一条60吨级,水手总数为256人。

从航海技术来说,宋元至明,指南针已经在航海中得到广泛运用。北宋朱彧《萍州可谈》谓“舟师识地理,夜则观星,昼则观日,阴晦则观指南针。”所谓“夜则观星,昼则观日”,即夜间通过观测星宿(北斗七星、南十字星、天琴星)的位置,白天通过观测太阳的位置,测定星宿和太阳与海平面的角度和高度,用“牵星板”确定航行中船舶的位置及航行路线。这种在航海中辨识方位的方法,古代称之为“牵星术”,现代称之为“天文航海术”。郑和下西洋,将“牵星术”与指南针结合起来,运用航海罗盘、计程仪、测深仪等航海仪器,按照海图、针路(航行路线)簿记载进一步保证船舶的航行方向。罗盘的误差,不超过2.5度。郑和所采用的这种“牵星术”与指南针相结合的航海技术,现在称之为“地文航海技术”。这项技术,代表了那个时代天文导航的世界先进水平。

郑和航海图局部

郑和下西洋在航海技术方面的最大成就是《郑和航海图》的编成。《郑和航海图》原名《自宝船厂开船从龙江关出水直抵外国诸番图》,因其名冗长,后人简称为《郑和航海图》。图上所绘基本航线以南京为起点,沿江而下,出海后沿海岸南下,沿中南半岛、马来半岛海岸,穿越马六甲海峡,经锡兰山(今斯里兰卡)到达溜山国(今马尔代夫)。由此分为两条航线,一条横渡印度洋到非洲东岸的肯尼亚和索马里,另一条从溜山国横渡阿拉伯到忽鲁谟斯——即今天伊朗的霍乐木兹(Hormuz)。图中对山岳、岛屿、桥梁、寺院,城市等物标,采用中国传统的山水画立体写景形式绘制,形象直观,易于航行中辨认。对主要国家和州、县、卫、所、巡司等则用方框标出,以示其重要。该书较正确地绘有中外岛屿846个,并分出岛、屿、沙、石塘、港、礁、硖、门、洲等11种地貌类型,包括了亚非海岸和30多个国家和地区。所绘往返航线各50多条,航线旁所标注的“针路”等导航定位数据,实用价值巨大。《郑和航海图》的编成,充分说明郑和远航的航海技术水平已达到相当完善的程度。

郑和宝船怎样启航(郑和的巨轮友谊的小船妥妥的)(3)

郑和航海编队模型

美国学者丹尼尔•布尔斯廷指出:“发现世界”关键在于天文学和地图学的世俗知识,具体地说就在于绘制地图特别是海图之技术以及历法技术的先进,而在15世纪唯一拥有这种先进技术的是中国人。 研究中国科学技术史的著名教授李约瑟说:郑和下西洋最大的宝船,达到了19世纪以前世界造船的顶峰,“在造船方面,中国曾远远走在欧洲的前面”。

而此时的西方,率先由欧洲经非洲西海岸向南探索前往东方航线的葡萄牙,囿于造船技术和航海技术的限制,只能沿非洲西海岸向南前行,而不能横渡大西洋,直航美洲转抵东方。

正是当时中国具备制造远航巨轮的技术和跨海越洋的能力,郑和船队才能够“云帆高张,昼夜星驰,涉彼狂澜,若履通衙”,横渡印度洋,创造了人类航海史上的伟大创举,揭开了大航海时代的序幕。

换言之,中国在明代,航海技术已经具备通过海洋,发现世界,将世界连为一体的条件。(本文内容摘自白云涛著《天朝,失去的历史机会》,人民出版社2015年9月出版)

(编辑:李秀娜)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