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合联改革方案(浙江省农合联促进乡村共同富裕的底层逻辑与实践策略)

作者:韩玉洁

农合联改革方案(浙江省农合联促进乡村共同富裕的底层逻辑与实践策略)(1)

进入新时代,浙江省“三位一体”综合改革继续推进,将农民合作经济组织与各类为农服务组织联合起来,形成了农民合作经济组织联合会,简称“农合联”。农合联坚持农有、农治、农享的原则,打造了包括生产、供销、信用、环境等综合服务功能的省市县乡四级组织体系,基本形成了助力实现乡村共同富裕的组织体系与服务网络。

一、浙江省农合联促进共同富裕的底层逻辑

(一)农合联是为农服务的平台组织

浙江省农合联是带动实现乡村共同富裕的重要平台,小农户、小组织和小主体通过农合联大平台,获取资源再分配的均衡机会,获得市场竞争的优势地位,争取更多的发展权利与机会。因此,浙江省农合联是省委农办牵头、供销社执行、相关各方协同的组织平台,其一直承担着发展农业、富裕农民和建设乡村的重要职能。

(二)农合联是以供销社为执委会的联盟组织

农合联承载了供销合作社为农服务的功能与社会责任,一方面,农合联在发挥供销社原有组织网络和为农服务业务作用的基础上,需要进一步延伸服务触角,创新服务形式,完善服务体系,提高为农服务的质量和水平,助力农业产业振兴与共同富裕;另一方面,农合联还承担着供销合作社综合改革的历史重担,浙江省农合联是供销合作社回归农民怀抱,重回为农主业的重要组织形式,利用农合联组织体系重新构建城乡间的资源供给与分配格局,形成城乡、村村之间要素供给和配置的动态平衡。

(三)农合联是满足农业经营主体需求的新型组织

面对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发展需求逐渐多元化、个性化和社会化,并逐渐向一站式发展的趋势,传统的专业合作社或者农业协会已很难满足这种需求变化,因此,需要一个组织更加高效、服务更加健全、信息对接更加便捷以及协同更加顺畅的社会化平台,农合联应用而生。农合联是以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成长发展为动力、以农业社会化服务转型提升为重点的农村综合改革,涉及农民合作组织、农业生产服务、农业科技推广、农资流通服务、农产品流通服务、农业产业链利益联结、农村金融服务、农业环境服务等多项体制机制的配套改革,可以满足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需求。

二、浙江省农合联促进共同富裕的主要模式

在浙江省共同富裕示范区的政策主导和舆论气候下,基层农合联在实践中涌现助推乡村共同富裕的新模式和新经验,并逐渐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模式。

一是宁波市“搭把手”环境共富模式。宁波市供销社通过改善乡村环境助力共同富裕,主要做法是建立智慧一体化再生资源回收系统,开发了智慧资源回收e站(智能终端设备)和交易监管系统,基本形成了资源回收与垃圾分类“两网融合”。数字化赋能回收系统的全程高效运行,配套了社区生活垃圾分类宣传教育平台和奖惩机制,引导居民正确使用垃圾回收系统,提高垃圾分类意识。

二是长兴县“十百千万”提低共富模式。长兴县通过“提低”工程助力乡村的共同富裕,坚持“致富路上一个不能少”发展理念,围绕提高低收入农户增收水平,以“社户对接、产业扶贫”为抓手,扎实开展“十百千万”助农增收帮扶行动,即依托十大特色产业,发动百家以上农合联会员单位,结对帮扶千户以上低收入农户。建立特色产业农合联及会员帮扶低收入农户稳步增收长效机制和服务共享平台。

三是上虞市城乡融合共富模式。上虞市农合联通过促进城乡均衡发展助力乡村共同富裕,在城乡融合框架下构建了城郊生活综合服务体。生活综合服务中心设有党建中心、社区服务、社区商业、社区养老、社区医疗、教育培训等六大服务区块,为居民提供“衣食住行闲”一站式配套设施和“最多跑一次”便民服务。率先推出城乡结合区域的生活综合服务新模式,拓展了农合联的服务领域。

四是丽水市“大篷车”共富模式。丽水市农合联围绕山区低收入农户共同富裕问题,推广流动供销致富车项目,通过“三辆车”破解山区群众生产、销售以及公共服务的难题,“浙丽销”服务团队打通了农产品销售“最初一公里”,“浙丽供”服务团队打通了山区物流“最后一公里”,“浙丽产”服务山区产业发展“最急一件事”,送农技服务、送金融服务和送农资服务的“三送”下乡服务农业产业发展,助力农业增产和农民增收。

三、浙江省农合联促进共同富裕的现实困境

浙江省农合联相继发布了《为农服务高质量发展推进共同富裕行动计划(2021—2025年)》(以下简称“行动计划”)和《山区26县发展“供富车大篷车”服务工作指引》,但当前农合联推进共同富裕依然存在诸多问题。

(一)农合联促进共同富裕缺乏系统的顶层设计

浙江省农合联是杂交组织系统,要想获得正外部性,需要形成政府、企业、社会以及乡村内主体共生联盟,并将获取的互补资源粘合在一起,形成服务农业高质量的社会化服务体系。目前,浙江省农合联促进共同富裕缺乏系统化的顶层设计,其颁布的“行动计划”只对省级农合联为农服务高质量发展进行了任务分解,却没有对各级农合联系统服务共同富裕的工作进行部署安排,这种安排的初衷可能是给予基层农合联自主创新空间,但如果考虑到工作实施效率和实效,还需安排一定考核机制或督促机制。同时,也缺乏与其他主体推进共同富裕的工作衔接与配合,省市县乡四级农合联尚未形成协同合作、链接发展的共富格局。

(二)农合联促进共同富裕缺乏兼容的制度安排

浙江省农合联颁布的5年行动计划强调的是政府制度逻辑、市场制度逻辑以及部门协同逻辑,但缺乏对基层制度逻辑尤其是对农村制度逻辑的考量。遵循政府制度逻辑的省市县乡四级农合联很难获得农民的认同和亲近,从而较难形成农民对农合联带动其走向共同富裕的情感认同,农合联工作也很难获得基层的合法性。市场经济与共同富裕的逻辑是不兼容的,共同富裕要兜底“低收入”,而市场逻辑则可能导致贫困差距,两者如何平衡农合联应该要设计更加精细的预案。农合联更关注的是通过部门间的高效协同、组织资源的高效供给促进农业的高质量发展,而忽视了乡村多元化和交叉性的制度逻辑。

(三)农合联促进共同富裕缺乏后备的保障机制

由于农合联参与主体的异质性、服务路径的多元化,可能会导致农合联会员促进共同富裕价值观与行动的差异,从而影响促进共同富裕的实际效果,基于此,为预防因农合联的外部介入而产生新的贫富差距而提前设置保障性措施,农合联需要建立后备保障机制。但目前农合联促进共同富裕的保障机制并未形成。一是防御外部资本垄断的机制尚未形成。由于信息的不对称性,农村市场很容易被强势主体和优势资本垄断,排挤农民的主动性,削弱农民的经营收入等。二是促进农村区域动态平衡的机制尚未形成。共同富裕不仅要缩小城乡差距,还要缩小区域、村村差距,促进基层农村的动态平衡,这种动态平衡不仅是资源的优化配置,更是农民人力资本与经济发展不断适配的过程。

四、浙江省农合联促进共同富裕的实践策略

(一)强化责任担当,助力乡村共同富裕

供销合作社与农合联要在发展中融合,融合并进,供销合作社要借助“三位一体”农合联综合平台,重新回到农民怀抱、回归为农主业,继续深化改革、完善为农服务,农合联要在融合供销合作社传统优势的基础上,创新服务乡村生产生活形式,推动农业产业的高质量发展,促进小农户与现代农业有机衔接,带领农民走向共同富裕。

(二)完善组织治理,促进农业高质量发展

农合联带领农民实现共同富裕的关键是服务农业产业的高质量发展。一方面,农合联要继续完善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形成主体联合、高校协同和覆盖全面的一站式服务体系,提高服务供给方和服务需求方的对接效率,减少信息不对称,降低农业生产成本,提高农业增收水平;另一方面,发挥产业农合联和区域农合联的组织优势和产业优势,打造一批具有影响力区域特色农产品品牌,提高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打造贯穿农业全产业链的社会化服务,促进农业产业转型升级,提高农产品的附加值,增加农民经营性收入。同时,还要为农业产业发展提供技术指导,提高农民的生产经营素养,促进农业的现代化转型发展,为乡村共同富裕奠定坚实的产业基础。

(三)关注基层创新,拓宽共同富裕路径

浙江省农合联要引导基层农合联和供销社积极创新促进共同富裕的实践模式,一是要加强顶层设计,形成全省自上而下助力共同富裕的统一行动。尽快出台远景目标和工作安排,注重与其他部门的合作联合,形成多方面协作互联的共同富裕体系。二是设置奖惩机制和容错性的制度,引导基层供销社和农合联发挥主观能动性,结合地方特色和发展需求,大胆探索实现共同富裕的新路子与新形式。三是鼓励基层农合联和供销社关注弱势群体和弱势农业产业,设置共同富裕社会保障机制,形成资源、人才、服务等的均衡流动,防止人为的贫困差距,兜住共同富裕的底。同时,省级农合联要加强调查研究,及时发现和总结基层的最新经验,并进行推广。

(四)融入农村发展,强化乡土共富认同

在推进共同富裕过程中,各级农合联要将本身的组织逻辑、治理逻辑与乡村的本土逻辑、行为逻辑等相融合。一是通过服务乡村生产生活,引导农民形成对农合联的组织认同。农合联通过服务农业产业发展、提供生活便利,提高乡村公共服务水平,获得农民认可和支持。二是通过提高农民收入水平,增强农民共同富裕的信心。农合联的服务只有真正地增加农民收入,改善农民生活,让其体验到更好的公共服务,他们才会坚定共同富裕的信心,才能实现共建共富的理想。三是培育农民生产能力,增强乡村共富的内生动力。农合联作为一种外部共富供给要有退出机制,需要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提高农民的生产能力,形成在地性为农服务新体系。

“乡村共富则天下共富”。浙江省农合联作为综合性为农服务组织,在乡村共同富裕中发挥着至关重要作用,其正在用行动践行着“共同富裕路上,一个也不能少”的庄重承诺。

〔基金项目:浙江省供销合作社联合社2021年重点项目“浙江省农合联促进共同富裕的底层逻辑与实践路径”(基金号:21SSZ11)〕

来源:《中国农民合作社》2022年5期

农合联改革方案(浙江省农合联促进乡村共同富裕的底层逻辑与实践策略)(2)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