边城电影与书的区别(电影改编的得与失)
题记:“这个人也许永远不会回来了,也许明天回来。”
《边城》上映于1984年,凌子风导演执导,影片改编自沈从文的同名小说,影片讲述了生长在湘西山水中的少女翠翠与船总把头的两个儿子天保和傩送之间的爱情悲剧。
原著小说无疑是沈从文先生最负盛名的作品之一,小说中风景画一般的山水描写,自然纯朴的湘西风情,一直备受读者推崇和喜爱。改编一部这样的电影无疑是非常有难度的,但是经由凌子风导演之手改编的这部电影却是成功的,一经发布了就收获了85年第五届中国电影金鸡奖最佳导演和第九届蒙特利尔国际电影节评委会荣誉奖。
作为凌子风导演新时代的小说改编四部曲之一,电影《边城》脱胎于小说,又与小说有细微的不同,这种对于原著的改编和演绎,既有成功的一面也有稍显不足的地方。
1、尊重原著
沈从文是现代中国文学史上写作风格较为独特的作家之一,《边城》首次出版于1934年,与当时同时期的乡土写实派作家笔下衰败阴冷的封闭乡村生活相比,沈从文笔下的湘西永远是恬静的、秀丽的,这点在小说《边城》表现的非常明显,大量自然风光的描写,灵动善良的人物,从这些很容易看出沈从文的审美倾向,他热爱的这一切,显然是超脱于现实生活之上的田园牧歌式的风土人情。
沈从文本人对自己笔下的湘西世界是充满感情的,与其说“湘西世界”是沈从文自己记忆中的故乡,不如说“湘西世界”更像是沈从文的精神家园。
作为一个作家沈从文对自己笔下的“湘西世界”一直持欣赏和憧憬的眼光,他崇尚原始状态之下的生命之美,但是由小说文本改编的电影里,几乎很少能完全忠于原著,导演们往往会加入自己的理解,比如在由沈从文短篇小说《萧萧》改编而成的电影《湘女萧萧》里,导演就在电影的结局处增添了自己的改编和理解,这些改编使《湘女萧萧》不再是沈从文笔下那副超脱了伦理纲常的山水田园画,而变成了思考山里女人命运悲剧轮回的现实性批判画卷,这样的改编自然深化了原著小说的思想性和批判性,但是实际上并不符合作者自己的创作意图,淡化了小说中本该有的原始、未经雕琢的人性之美。
在电影《边城》的改编中,凌子风导演在基本保留了原著中的中心内容和故事发展主线,同时电影也承袭了小说中重风景描写,轻情节叙事的表达技巧。电影《边城》中并没有加入过多的情节冲突,而是以写实的方式拍了一系列湘西的自然风景的风俗人情,极大程度上还原了小说中的景物与风俗描写,电影的主线情节就在这些景物的变迁之中,一点点的向前推进着,与《边城》小说中的借用景物叙事的精髓是相一致的。
由于电影画面的表现比较有限,凌子风导演在原著的情节上有一定的删改,比如删去了原著中翠翠在歌声里入梦的具体情节等,但是电影的叙事脉络和整体故事是忠实于原著的,这种未加入过多导演自己理解和思想的做法,让电影也自然地一并承袭了原作中的自然与哀愁,于清丽的山水之中,隐藏着淡淡的哀愁。
2、宿命感的淡化
与《边城》原著中作者想要传达出的思想感情相比,电影则显得更为简单和直白,小说中除了主线翠翠的爱情故事,实际上还隐藏着翠翠父母的爱情故事,翠翠的父母双双殉情而死,造成了爷爷对于翠翠婚姻的重视和谨慎,所以才会“弯弯曲曲的,不利索”,而后来翠翠面对爱情抉择时,又像是宿命般的继续走上了母亲的老路。
小说中作者特意花费一部分的篇幅写了翠翠面对爱情时懵懵懂懂的少女心思,并借助描写爷爷的心理变化一直在小说的主线故事情节中穿插着翠翠父亲母亲的爱情事迹和人物形象,但是电影很难拍出独属于文字描写下人物心理变化的细腻之处,而且因为部分小情节的删减,比如翠翠在与爷爷溪边谈话时落泪的情节等,导致在电影中翠翠在爱情面前的表现始终显得比原著里更为单纯,缺少了小说中少女情窦初开时的为难的轻愁。同时因为缺少爷爷的心理变化活动,导致了翠翠母亲形象的弱化,也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母女两代人面对爱情抉择时宿命般的悲剧之感。
白塔和虎尾草是小说中的两个重要意象,小说结尾处爷爷之死和白塔的轰然倒塌,一定程度上也寓意着一个时代的结束和消亡,白塔在茶峒人心中是极为重要的精神寄托,并且白塔本身也带有一定的佛教意味。白塔的坍塌在一定程度上也预示着现代文明开始逐渐入侵乡村,乡村生活已经在不变之中慢慢改变了,这个意像本身隐含的佛教意味加重了小说中的宿命轮回之感,但是在电影中虽然拍出了白塔的耸立,并没有特意拍出白塔的倒塌与消亡,这就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湘西土地上的神秘之感,同时也削弱了小说中隐藏的宿命悲剧,使小说本身的意味简单化了。
而虎尾草则一直是沈从文小说中预示悲剧性的重要意象,小说在大老悲剧发生的前夕,描述了翠翠梦见了虎尾草的情节,增加了故事冥冥之中的悲剧性,但是由于受限于当时的拍摄条件和电影篇幅,电影是很难拍出梦中的场景,因为这种预示意象的缺少,也使电影进一步简单化了小说中想要表现的内容和意蕴,使电影在表达悲剧性方面有了一定的缺失。
电影《边城》的改编无疑是十分出色的,拍出了沈从文小说中田园牧歌式的自然风光与轻愁,但是小说与电影之间仍然是存在差异的,特别是《边城》这种以文笔见长的名家之作,该如何将文字的魅力完全凝聚于电影之上,仍是需要不断探索的问题。
结语:
电影和文学本身都是艺术表达的一种方式,都在向受众传递情感和思想的方式,但是细究起来两者又是十分不同的。近年来,观众对许多原著小说改编成电影的不满,是不是也从侧面说明小说改编成电影的难度之大。虽然现在的电影工业技术在不断发展,人们也可以借助电影工业还原越来越多的文本里的场面,但是文字里独有的细腻感、想象空间和电影所独有的音影结合与画面感应该如何结合,仍然是值得我们思考的问题。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