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本卖房子 靠年根儿的小买卖

文|王胜波

在生产力不发达、经济困难的岁月里,由于物资匮乏,群众手头拮据,过春节少有大操大办的现象,人们添置件廉价新衣,割几斤肉,买点鱼,杀两只鸡,年货就算置办齐了。

大多数必备年货,人们是由商店和赶大集购买,有些零星物品则有商贩到村中来卖,这类物品大都是平时不常见,临近年关才有买和卖的。

小本卖房子 靠年根儿的小买卖(1)

一过腊八节,就有商贩骑单车、挑担、背包,携带货物来到村中。他们顶着凛冽的寒风,或冒着飘飘飞雪,行进在大街小巷,用各种腔调吆喝着招揽生意。这类串村买卖,都是小本经营,小贩以春节为商机,挣点蝇头微利辛苦钱。小贩在宽敞处支好摊摆上货,企盼、等候人们光顾生意。呆得久了,小贩不断搓手跺脚,向手心手背哈着热气,缓解被冻手脚的麻疼。

为营造节日喜庆气氛,家家按照习俗,要置办、张贴春贴,春贴包括春联、横批、福贴、年画、窗花、挂门钱。春联、福贴一般是人们买来红纸找人书写,年画在书店或商店购得,其他小型春贴多为小贩到村中出售。

卖春贴的小贩,在村里背风向阳处,铺下塑料纸,摆放上窗花、挂门钱、灶神像,便高声吆喝招徕顾客。

小本卖房子 靠年根儿的小买卖(2)

窗花是贴在窗纸上或窗户玻璃上的剪纸,其题材广泛,内容主要表现乡村生活,用大红纸镂空剪出多种图案,有“双鱼”图,寓意年年有余;有“喜鹊登梅”,寓意喜上眉梢;有小麦、稻谷等农作物图案,寓意五谷丰登……

贴挂门钱的时间是和贴春联同时,张挂在门楣(门框上档)上,贴在春联的横批之下。挂门钱是在长方形彩纸上雕镂钱形花纹和吉祥文字的剪纸,有红、黄、蓝、绿、粉红色。图案有上下排列的古钱币状,意为招财招宝,有的镂刻“三阳开泰”、“五福临门”、“平安吉祥”、“欣欣向荣”等吉祥文字。门楣上五颜六色的挂门钱迎风招展,与火红的门联相映交辉,烘托出红火喜庆气氛。

春贴摊上,还有灶神像,家乡俗称其为“灶门儿”,灶神又称灶王爷。民间传说灶王爷是玉皇大帝派往人间监视每家行善或作恶的神祇,他每年于腊月二十三回天庭,向玉帝禀报各家一年中的好坏之事,因此各家各户对灶王爷敬畏有加,顶礼膜拜,把腊月二十三定为辞灶日,每户于这天在锅灶上方墙上贴上灶神像,以供品供奉灶王爷,求他“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

我看到有两种灶神像,一种是画像中有一男一女,另一种是有一男二女,二者都是男者穿戴官服官冕,女者身着贵妇人服饰。画像线条粗犷,人物绘画粗糙,甚不美观。

民间流传有“灶王爷本姓张”的说法,典故出自于《张郎休妻》这出戏,戏的内容是张郎移情别恋,迷恋上烟花女子李海棠,休了结发妻丁香,实为一出反映伦理道德、家庭亲情悲剧。据说上天封的灶神就是剧中的张郎,灶神像中的男者应该是张郎,女者是丁香,而三人像中的另一女者当为李海棠。不过,至今我不明白,为什么封张郎为灶神,并身负巡察民间的要职?

小贩卖窗花、挂门钱能卖到腊月二十七、八,卖不完的可放到来年再卖,可是灶神像则不同,只能卖到腊月二十二日,过了辞灶日就无人要了,灶神像上印有天干地支年份的字样,过了当年就成了“过期黄历”,不能再卖,因而小贩急于把灶神像在辞灶日前出手。有一年,我看到一个卖春贴的中年妇女,抱着一摞灶神像,出东家进西家,可怜巴巴地向人诉说,她家有病人,急等钱买药医治,哀求人们买她的灶神像。

过年有做豆腐的习俗,豆腐谐音“都福”,过年做豆腐为了图吉利,寓意新的一年都富;还为了用豆腐做过年菜,自家食用和招待客人。豆腐的做法是把水泡过的黄豆用磨磨碎,再将滤出豆渣后的豆浆点上卤水,经短暂时间凝聚成豆腐。过年大多数人家要做豆腐,便有小贩在腊月到村中卖卤水。

小贩卖的卤水并非液体,而是形似冰块的结晶体,俗称为“卤杠”(音),它产于沿海地区的盐田中,是海水制盐时所残留沉淀的母液,“卤杠”溶解后成为卤水。俗语道“卤水点豆腐,一物降一物”,缺了卤水做不成豆腐。卤水有剧毒,因之家乡人又叫它“斩子”,说人喝了“斩子”,全身血液会如豆腐脑般凝结,十分痛苦,《白毛女》剧中卖豆腐的杨白劳不堪地主黄世仁的压榨,就是喝了“斩子”(卤水)而身亡。

连着几年的腊月到我村卖卤杠的,是五十多岁的李老汉,他身材高瘦,面色黧黑,满脸皱纹。他时常到我村偷偷私卖大粗茬子咸盐,据说他家就住在县最南部海边的盐田旁。

李老汉在村中找个地方铺下麻袋,上面放上几块卤杠,他吆喝几声,陆续有人来买。他用一柄小锤敲下几小块卤杠,用小提杆秤称后,一边递给买者,一边很严肃地叮嘱:“这玩意儿有大毒,一定要找个小孩看不见,够不着的地方收拾着,大过年的,一定别大意。”对每一买者他都要絮叨这一套。

过年了,家家要做饽饽,除食用还带上走亲戚,所以要讲究美观好看,在饽饽表面塗上增白剂,有的饽饽喷上淡淡的桃红色。饽饽增白剂人们称之为“饽饽粉”,桃红颜色叫“色子”。

小本卖房子 靠年根儿的小买卖(3)

家家除了做枣鼻子饽饽、大寿桃形饽饽外,还用木榼子制作面食。专制面食的木榼子,盛行于胶东半岛,人们俗称它榼子或饽饽榼子,有专制榼子的手艺人。制作榼子最好是用有年头的老梨木,制的榼子不易变形和干裂,且可久远保存。榼子图案丰富多彩,有鱼龙、老虎、麒麟、燕子、荷花、石榴、葫芦、元宝等,有的刻有福、寿、禧等喜庆字样。每种图案有特定的美好寓意,有不同的使用场合:如鱼和莲子图案榼子在过年和婚庆使用,表示年年有余和连生贵子;用老虎榼子做的馒头,只在刚生男孩的人家使用,寓意虎头虎脑,健康成长;小燕榼子在女孩出生时使用,寓意聪明灵巧展翅高飞;寿字榼子寓意长寿,为老人祝寿时使用。七月初七“乞巧节”,户户做巧果。巧果木榼是在一块长约一尺的木料上,刻一串七个小模子,其图案不同,小巧玲珑,磕出巧果,在锅里烙熟,串成串项链般挂在孩子脖子上,好看好吃,传说吃巧果,使人心灵手巧。

不论排哪种用场的榼子,平日市面不多见,在腊月时的年货中,在集市和村里买卖能看到买到。每到腊月,就有小贩到村中卖榼子,还有饽饽粉和色子,卖者与买者多为中年妇女,家庭主妇们是怀着种种美好愿望购买面食榼子。

腊月有小贩到村里叫卖小玩具,他们想的是人们能在春节间,为孩子买点玩具,自己借机挣点钱。这类买卖一般不设摊,小贩肩上前后各搭一个包,内盛玩具,手拿样品,边缓行边高声叫卖,引得孩子们叽叽喳喳跟在后面。

小贩卖一种称“竹叫儿”的玩具,是用细竹管做成:两根无名指般粗的竹管并排粘合,各凿有三孔,两截小拇指尖粗的极短竹管(可能是哨子),分插两根有孔的竹管顶部,人口含细管吹气,便发出柳笛般“呜呜”声音,如果按住竹管上的孔,如吹箫那样指尖上下起落,“竹叫儿”会发出婉转音响。

小贩还卖叫做“皮老虎”的玩具,它不是什么皮做的,而是泥胎,体积不大,约有七、八公分长,鸡蛋般粗,它是用很坚实、极富粘合力的黄泥(这种泥可做成小泥缸盛东西),做成老虎形状,饰以彩绘,五官俱全,须眉俨然;分成首尾两截,前半截肚子上安有小铁哨子,两截中间用一段很结实有韧力弹性的皮纸相连,前后拉合“皮老虎”,其体腔中的气体吹动铁哨,发出“咕嘎、咕嘎”叫声。

小贩通常是“呜呜哇哇”地吹着“竹叫儿”,或者拉动皮老虎发出“咕、咕”叫声,口里念叨着“皮老虎,真威武,咕嘎咕嘎两毛五,快来买了”,对紧跟的孩子们产生很大诱惑,有人经不起孩子的哭闹,只好买上件;但多数勤俭持家惯了的家长,不愿意把有限的钱,用在这些无关紧要的物件上,卖小玩具的生意并不好做。

腊月村街买卖,最红火热闹、吸人眼球的是鞭炮生意。家家过年中少不得三次放鞭炮:年三十除夕夜饭前要放,谓之迎神来家;年初一早上要放,迎接新春;年初二傍晚要放,送神归位。算起来一家至少放三挂鞭,条件好的户能多放一些,有的还为孩子买上一挂,拆开零放。

那时准许私人制售鞭炮,市面的鞭炮大多来自私人作坊,为扩大销路,做鞭炮的往往多加药料,使鞭炮有威力响声大。

小贩在鞭炮作坊批发到鞭炮带到村中卖,鞭炮不像现在国营厂家生产用大红纸包装,多是用厚厚的白色皮纸包装,一挂鞭有一百头的(家乡称一个鞭为一头),有四十头的,有少量是二百头的,数量不等是为了迎合不同条件人的购买需要。鞭的大小和名称又不同,那长有六、七公分、有圆珠笔杆般粗、能发出“通、通”沉闷巨响的鞭,称“大武鞭”;长约三公分、有筷子头般粗、能发出“叭、叭”脆响的鞭,称为“干草骨节儿”;还有一种只有一两公分长、麦秆般粗、不用点燃只需向地上一摔便发出响声的鞭,叫做“摔鞭”,其威力小较安全,适用于幼儿;有的鞭制作中加了磷粉,燃放会应声闪现银色光芒,被称为“闪光鞭”。除了鞭,小贩还带来一盘盘的爆竹,俗称炮仗,有的大爆竹粗如镰柄,点燃后声响如雷;有种爆竹点燃后,先是平地一声响,继而有一小火球射向高空,稍顷半空传来一声脆响,这种爆竹称“二踢脚”。

小贩通常是骑自行车,在后座绑一长筐,将鞭炮、爆竹盛于筐内,到了村,卸下筐放于地上,卖摊就成了,待围看的人多了,小贩便点燃一挂鞭,显示自己的鞭响质量好,鞭声也招来了更多的人,人们即使不买鞭,也爱来看热闹,特别是欢了孩子们,鞭声刚停,他们冒着缭绕的烟雾蜂拥而上,抢地上那些折了引信未响的鞭。

人们团团围着长筐,和小贩商谈价格,其间不断有人怂恿小贩试放鞭炮,小贩哪里舍得?苦着脸解释:“哥们,我这本来就是小本生意,赚不上三大俩小,再放我就亏本白忙活了。刚才放的鞭大家都看到了,我敢保证每一挂都很响,折信儿的少,尽管放心买吧。”经过一番讨价还价,会有一些人买走鞭炮和爆竹。

在筐边围观的人中,有人嘴上衔着自卷的喇叭筒旱烟,在寒风吹拂下,烟卷头时明时暗地闪动红光。小贩见状,忙用双臂护筐,吓得脸变色声变调,哀求道:“大哥,求求您掐灭烟吧,这要是风把火星刮到筐里,“升”鞭了,可毁我了。”抽烟的人立马到旁边掐灭烟。家乡人把不小心点着了鞭的事故,称为“升”鞭(音)。

小贩的话并非危言耸听,有一年我真在邻村看到过“升”鞭事故。一个小贩把盛满鞭炮的纸箱打开不久,围观人中有抽烟的,烟卷的火星被风刮到纸箱里,随即鞭炮声响成一片,人们四散而逃,初时小贩试图扑救,被打伤双手;眨眼间又一声巨雷般的爆响,腾起一团熊熊火焰,连小贩自行车的车胎都点着了。火熄烟尽后,小贩蹲在被烧得变了形的自行车旁,扎撒着紫青乌黑的双手,“呜呜”地哭了。

往年春节人们的消费水平与现在相比,真不能同日而语。随着社会的进步,经济的发展,习俗的变迁,那些傍年的小本经营买卖,已不能满足人们的需要,因而日渐式微,多数业已绝迹,但却令我牢记难忘。

靠年根的小买卖,是以往新春佳节有声有色的前奏,是昔日乡村的一道优美风景,是印刻在我心中的一抹乡愁。

小本卖房子 靠年根儿的小买卖(4)

小本卖房子 靠年根儿的小买卖(5)

壹点号海岛寻梦

找记者、求报道、求帮助,各大应用市场下载“齐鲁壹点”APP或搜索微信小程序“壹点情报站”,全省600多位主流媒体记者在线等你来报料!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