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艺70周年直播鲁妈扮演者(半岛聚焦下过田干过车工)
冯远征:北京人艺首位“表演艺术家院长”
9月14日,60岁的冯远征以北京人民艺术剧院新任院长和话剧《杜甫》导演及主演的双重身份,出现在媒体面前。他已被正式任命为北京人艺70年建院历史上的第五任院长,也是北京人艺有史以来第一位演员出身的院长。
9月8日,冯远征在朋友圈展示了自己不同时期的四张照片,并配上了这样一段意味深长的文字:“从一个怀揣梦想的文艺青年走进北京人艺,唯一的愿望就是要一辈子做人艺的演员,做像许多前辈艺术家那样的好演员。”演员、演员队队长、副院长、院长,一路走来,生活美满、事业顺遂。
熟悉他的人都知道,冯远征温和消瘦的外表之下有着自己的坚持与担当,他在演员队严明纪律、绝不姑息;力主招收表演学员培训班,为人艺剧场集群储备力量;艺术家授课、剧本朗读一系列举措提升青年演员综合实力;这两年演而优则导,有理论有实践;还有太多个春节,冯远征和梁丹妮夫妇二人都是在《全家福》的舞台上度过的……
2020年8月,这位时任北京人艺演员队队长的艺术家,走马上任北京人艺副院长,两年之后,2022年9月14日,他在《杜甫》剧组的排练厅内,第一次以院长的身份面见媒体。
2022年9月14日,冯远征在人艺《杜甫》排练现场。
从1985年考入人艺学员班,成为响当当的85班“五虎”之一,37年间,他去德国进修过表演,在影视大红大紫过,但同样也在《茶馆》《哗变》这样的舞台大经典中有着一席之地。
2004年9月19日,冯远征获得第24届中国电影金鸡奖“最佳男配角奖”。
2017年5月14日,冯远征在北京青年报的《青睐》讲座上演讲。
2020年6月11日,冯远征在北京人艺68周年院庆剧场朗读直播彩排中。
2020年6月11日,冯远征在北京人艺68周年院庆剧场朗读直播彩排中主持。
2020年12月12日,冯远征接受北京青年报记者的专访
2000年2月24日,冯远征在人艺小剧场李六乙导演的《非常麻将》中表演。
2014年2月19日,冯远征在人艺话剧《茶馆》中饰演松二爷。
2014年9月17日,冯远征在人艺话剧《公民》中饰演溥仪。
2015年9月16日,冯远征在人艺话剧《司马迁》中饰演司马迁。
2016年8月24日,冯远征在人艺话剧《玩家》中饰演靳伯安。
2019年8月8日,冯远征在人艺话剧《杜甫》中饰演杜甫。
2021年2月6日,人艺春节直播预制中,冯远征在人艺博物馆导赏。
2021年8月27日,曹禺剧场,冯远征在他导演的话剧《日出》的排练现场。
2022年8月21日,电影资料馆,冯远征在《茶馆》修复版的放映中。
以上分别为三个不同时间里冯远征在《哗变》中饰演魁格的表演:2018年9月30日、2022年6月11日、2022年7月1日。
如今,冯远征成为继曹禺、刘锦云、张和平、任鸣之后的人艺第五任院长,同时也是人艺历史上首位“表演艺术家院长”,适逢建院70周年,这位土生土长的人艺人未来的履职之路颇为令人期待……
经历过曹禺、刘锦云、张和平、任鸣四位院长领导的冯远征,今年原本将从副院长的职位上卸任退休,如今却伴随着新的身份和使命,将要挑起更重的担子,为北京人艺继续工作。
“希望一辈子做人艺的演员”
冯远征第一次以人艺院长的身份公开亮相,选择出现在其导演并主演的话剧《杜甫》的发布会上,也体现了他对戏剧舞台和演员身份的深厚情感。这也让所有观众都可以期待:冯远征即便担任院长,也依然会以演员的身份出现在舞台之上。
9月23日至10月9日,由冯远征导演并主演的《杜甫》将在北京人艺首都剧场上演。
“在人艺,我很踏实,这里是梦开始的地方。我在北京人艺的舞台上扮演了很多角色,对我艺术生涯产生重要影响的人和事也都是在北京人艺。可以说,北京人艺改变了我的命运。”冯远征曾这样说,“我的职业生涯大多是在北京人艺度过的,艺术生命也与北京人艺紧密相连。北京人艺是赋予我艺术生命的地方,也是我的艺术归宿。”
1978年,还在读初中的冯远征进入北京业余跳伞队,并且为了成为一名专业跳伞运动员放弃了高考。然而,因为“年龄太大、体格太瘦”,无法进入专业队,让他颇受打击。为了生活,只能在哥哥的帮助下进入一家拉链厂工作。
年轻时的冯远征
正是在这个时候,迷茫中的他第一次走进北京人艺,看到了由林兆华导演的中国第一部“小剧场戏剧”《绝对信号》。剧中无业青年黑子的苦闷孤独,让有着同样境遇的冯远征在黑暗中泪流满面。他说,“太震撼了,那种‘震撼’就是想让人哭,那是对艺术产生的一种信仰。”
冯远征开始报名一些表演班,但瘦弱的他几乎被所有老师认为“形象不好”。他感到自卑,但并未放弃,辞掉拉链厂工作,专心投入到北京电影学院的考试中,虽然获得了主演张暖忻导演的电影《青春祭》的机会,但终因“形象一般”没能进入电影学院。
冯远征在电影《青春祭》中
一次,他回跳伞队看望教练钮心敏,钮心敏得知他想学习表演,便把他介绍给了自己的姐姐、中央戏剧学院任职的钮心慈。于是冯远征每周都找钮心慈上课。
1985年,22岁的冯远征终于考进了北京人民艺术剧院学员班。学员班期间,夏淳导演就把他借调出来,让他饰演了《北京人》的主角曾文清。
冯远征在北京人艺学员班
1989年,冯远征应邀前往德国西柏林高等艺术学院进修戏剧表演。两年后,他回到北京人艺继续做演员。经过在国外的学习,他对剧本和角色的认识有了与以往不同的高度和视角。
冯远征在德国留学期间和朋友合影
在近40年的职业生涯中,冯远征出演了话剧、电影、电视剧作品近百部。在他看来,自己的根在人艺,在话剧舞台,“我所有的一切都是人艺给予的,只要人艺一声召唤,我可以放下任何事情。”
今年,北京人民艺术剧院第四任院长任鸣因病去世。任鸣是冯远征37年的朋友,35年的同事,也是合作最多的拍档。对于任鸣的离世,冯远征痛心道,自己失去了一位志同道合的友人。冯远征和任鸣有着共同的志向,就是一辈子专注做一件事。“任鸣说他这一辈子只做了一件事,就是导演话剧。我说我这辈子也只为了一件事,就是做演员,做成演员之后一直在努力寻找好作品。”
冯远征和任鸣
“希望青年人尽快成长”
这些年,冯远征为了人艺放弃了很多外面的机会。尤其是担任演员队队长、副院长之后,他牵头制定了13个管理规章制度,涉及演员、后台管理、纪律、外签合同等方方面面。2016年,他制定了“青年演员培训计划”,推出经典剧本阅读活动,开办人艺表演大师课,请专家讲公共关系、昆曲等,组织外出体验生活;2019年又重启已经停了三十多年的“北京人艺表演学员培训班”,他亲自带着北京人艺的演员、导演们一起当老师,带着青年演员们从基本功开始一起练习,“我希望青年人尽快成长起来,擎起人艺的大旗”。
北京人艺表演学员培训班结业典礼合影
身为全国政协委员和北京市政协委员,冯远征这两年的提案关注的是国家艺术基金的使用和着重培养专业化戏剧教师队伍。他在全国两会上大声疾呼:“实现文化强国需要人才辈出,年轻一代的成长需要大力给他们空间,给他们机会。对于年轻人,让他们多创新、出精品。”他说,“让每一位年轻的文艺工作者都成为德艺双馨的好演员、好工作者。德艺双馨就是清清白白做人,认认真真做事。”
冯远征同时还要在人艺导演和主演好几部剧目。在《杜甫》中,他作为导演启用了大量新演员,给他们展示的机会,还亲自带着演员们在12天中读了24遍剧本。剧本选取的是杜甫一生中最低谷的时期,冯远征却将其饰演得很可爱。他说:“我小时候过过苦日子,并不觉得苦,而是苦中作乐。为了生活,必须往前走,杜甫也是一样。”
如今,在北京人艺,冯远征拥有好几个称呼。剧院里的工作人员叫他“冯院”;很多相熟多年的演员管他叫“远征”“远征哥哥”;在他导演的戏中担任演职人员的人,管他叫“导演”;年轻演员们管他叫“远征老师”,从2019级人艺学员班的十个学员到近几年新招的应届毕业生,冯远征都给他们上过课;而其中特别调皮的几个年轻人,管他叫“冯帅帅”。
今年8月底,冯远征在一条网络迅速传播的“出圈”视频中,和年轻人们探讨了关于“山腰青年”的概念,给奋斗在人生旅途中的“山腰青年”们鼓励和理解,他说:“作为曾经也在山腰上待了很长时间的人,这也是我希望的讲述方式。爬到山腰的人,都很聪明,对人生有自己足够感悟,也都对生活有更高的期许。不需要我再来讲很多大道理。累了,就停下来休息一会儿。并不是所有的攀登都需要马不停蹄,你也并不是一定要爬到山巅。给自己一些认可和鼓励,向身旁的山腰青年问一声好,然后在再考虑出发,考虑去哪儿。相信大家都能找到自己的路。”
“希望北京人艺能出更多的经典”
在北京人艺建院70年之际,60岁的冯远征又要迈向更高的人生山峰,迎接新的重任和挑战。他说,“北京人艺这么多年来始终在做一件事,就是创作与呈现人民喜闻乐见的作品,在提升自己艺术修养同时,用更高艺术水准的作品奉献给观众,并通过作品提升观众审美。”
在北京人艺建院70周年学术论坛上,冯远征曾表示:“北京人艺从建院到现在,一直没有停下探索,并且始终秉持着这一份初心。经典与时代是紧密相连的,北京人艺的《茶馆》《雷雨》等剧目,都诞生在特定的时代,经过时间的检验,在今天仍然能够在舞台产生对当代社会的折射,从而成为了经典。我们也在努力去探索一些好戏,而时间会考验其最终能否成为经典。时代赋予了我们很多使命,很多事情是必须去做的,但是怎么做尤为重要,需要我们更深入地进行探讨和挖掘。”“北京人艺真的是一个既有自己优秀传统,又有开放精神,同时又能够拥抱生活的剧院,我也希望我们这一代朝着产生经典的方向去努力。”
相信这也是北京人艺第五任院长冯远征为之奋斗的目标和努力的方向,而北京人艺也会在新一任院长的带领下,开启新的历史进程。
冯远征:好人、“坏人”和怪人
冯远征在9月14日下午的《杜甫》媒体探班中表示:要继续发挥人艺“传帮带”的传统,让更多的年轻人在舞台上成长起来。北京人民艺术剧院以独特表演风格闻名中外,始建于1952年6月,自成立至今,人艺历任院长为:曹禺、刘锦云、张和平、任鸣、冯远征。而冯远征也成为北京人艺有史以来第一位演员出身的院长。以下是2021年底冯远征获得“《中国新闻周刊》年度影响力人物·年度文化人物”时,对冯远征进行的报道。
冯远征1962年11月生于北京,七岁时,冯远征父亲被打成了“反革命”,全家从北京迁入军粮城。那是1969年,他正上一年级下半学期,一个教室装着从一年级到六年级的孩子,都是“反革命”的后代。身边的叔叔阿姨都是“反革命”,连和蔼的老师也是。他纳闷了,“他们都是坏人吗?”
多年以后,冯远征当了演员,他演过很多好人,也演了一些“坏人”和“怪人”,他演得很逼真,让人分不清那是角色还是他自己,乃至招来不少麻烦。但他从来没有把角色当“坏人”和“怪人”去演,幼年的经历让他怀疑这种简单的评判。
于是有了那些亦正亦邪的经典演出。激情澎湃演革命者,笑容可掬演平凡人,目光冷峻时让人毛骨悚然,转头翘起兰花指,又让人捧腹大笑。他从来不受某一种类型的限制,像一条变色龙。在同龄的男性演员里,这种始终求变、摆脱标签的性格实属罕见。而在他眼里,这是职业演员的本色。
2021年9月2日晚上,话剧《日出》在曹禺剧场首演落幕,作为导演的冯远征走上台,领一众人艺年轻演员致谢。身后,巨幅曹禺先生的照片逐渐浮现。冯远征转身,面朝曹禺先生深鞠一躬,有年轻演员眼眶湿润了。
这是他特意设计的谢幕方式,也是个充满人艺色彩的场景:人艺的灵魂人物、人艺的经典话剧、人艺的新剧场、人艺的导演和演员,台下是人艺的铁杆观众。冯远征舒了一口气,这批“90后”乃至“95”后演员的表现让他满意,“有人说人艺现在‘青黄不接’,但你看看这帮年轻演员,多棒!”这是最让他有归属感的时刻,即使公众知名度大多来自影视,但剧场是他的归宿。
这几年最让他过瘾的事,都发生在舞台上。以演员为主业的他,导演了两出大戏:《杜甫》和《日出》。初当导演,他并不怯场,在导演技巧上用了很多大胆的创新手法,比如把多媒体用到经典戏里。“曹禺先生写的很多东西没办法在舞台上展现,我通过舞美设计,改变了整个透视关系,把一些幕后的东西展现在舞台上,”他罕见地没有谦虚,“从我的角度上来说,我觉得这是最接近原著的样式。”
冯远征对《日出》还有另一重期待。他前几年担任北京人艺演员队队长,去年上任副院长,一直为培养新一代演员操心。《日出》就是他的表演课教室,他特意申请了增加一个月排练时间,训练新演员。扮演陈白露的演员陆璐说,“排这个戏,好像又上了一次表演课。”上世纪末,老一代演员集体隐退,冯远征这一批演员挑起大梁。由于经典版本珠玉在前,当时《茶馆》新班底一上台,遭遇一片骂声。最近几年,人艺又面临新老交替,冯远征希望新演员不要再经历他当时的窘境,“别到时候我们一鞠躬,撒手不管了,我们希望还演得动的时候能帮他们一把”。
他经常跟年轻演员说,没事多读书,不读书你怎么能读懂剧本呢?《杜甫》的台词里有很多文言文,排练之前,他带着演员在12天里读了24遍剧本。读到一半的时候,很多年轻演员还不太懂。有一句台词“仕途蹭蹬”,演员觉得非常拗口,打算改成“仕途坎坷”,但上了台张嘴就念出“仕途蹭蹬”。冯远征问他,怎么不改了?年轻人笑笑,还是这个词文雅好听。
杜甫一角是他自己饰演的,他把诗圣当成小老头来演。剧本选取的是杜甫一生中最低谷的时期,他却演得很可爱。“我小时候过过苦日子,并不觉得苦,而是苦中作乐。”他说,“因为你为了生活,必须往前走,杜甫也是一样。”
苦日子是在军粮城过的。那时,一家六口分散在三处,爸爸在另一个地方干活,哥哥在县城上学,他跟妈妈住在干校的平房里。冬天大雪封门,要清出一条雪道才能走出去,两侧雪堆高过他的头顶。夏天,盐碱地成了芦苇荡,他跟小伙伴掏鸟蛋、摘西红柿,补充伙食。后来,但凡角色中需要借鉴人生中最苦的经验,他都会回味那时的生活。
才十岁不到,他就学会了插秧、割稻、种菜苗。“你知道什么是‘间苗’吗?”他眼里放光,兴致勃勃地陷入回忆:“种子撒到田里是随机的,长出来苗以后,有的苗和苗之间太近了,就要把比较弱的苗拔掉,让好的苗茁壮成长,这叫‘间苗’。” 拍《老农民》的时候,片场的农具他顺手拿起就会使,这都是小时候的经验。
他还在拉锁厂的车床边当过一年工人。1974年回京之后,他上完小学、初中,在北京108中学上高中时,入了学校的跳伞队。那时108中跳伞队是北京的冠军队,北京队则是全国的冠军队,他想进专业队,结果没去成,去了龙潭拉锁厂,做了一年拉链。临时工快要转正的时候,他跑走了。
当时他已经爱上了表演,1984年考北京电影学院时,被北电老师张暖忻导演挑中,在电影《青春祭》当了主演,但最终还是被北电拒之门外。张暖忻打听了原因,无奈地告诉他:“他们就觉得你长得不好。我跟他们说了,都演我电影了,你们还不要?”
第二年,他考进人艺学员班。还在学员班里,他就在夏淳导演的话剧《北京人》中演了曾文清,跟剧院里成熟演员对戏。他忐忑不安,不求表扬,只求不挨骂。
曾文清第一次登场,有个撩门帘的动作,他撩了一上午都没过关。去问夏淳导演问题在哪,导演没说表演的事,全身打量了他一眼,让他留个背头、买双布鞋,跟服装组借身大褂儿,每天穿着。那段时间他在家里总是这么一身行头,“穿大褂儿吃饭夹菜,袖子容易沾上菜汤,你自然就得撩着。其实就是告诉你,这个大褂儿你穿顺了,像你自己的了,人物慢慢就在你身上生成了。”
那时前辈没有告诉他身段该怎么做、台词要怎么说,但冯远征从他们的指点中悟出来:不要演,要成为角色本身。
10月下旬,冯远征赶在妻子生日的零点发了条祝福的微博,有人留言:你不打她我们就很满足了。他看了一乐。在很多人眼里,他依然是那个安嘉和,只是当初的恐惧与恨已经淡去。
20年前,在电视剧《不要和陌生人说话》里,他塑造了中国电视剧史上最令人恐惧的角色之一,但他心里没有把安嘉和当一个坏人。为了塑造人物的内在,他给妇女热线打电话,问打老婆的人是怎么想的,知识分子会不会打老婆?接线员说,打老婆的知识分子太多了,给他举例,有人把老婆绑在床上泼水,然后拿电苍蝇拍电;还有一个博士把老婆绑起来,拿高跟鞋鞋跟敲她脑袋,最后脑颅出血。他突然意识到,安嘉和“有了”。
“他打老婆的时候,是站在最有理的角度,打完以后跪下认错,也是真心真意的。他在打的时候,绝对不认为自己有错,所以才让人恨。”他对《中国新闻周刊》回忆,“我必须爱安嘉和,‘合理化’他所有的行为。”
放在今天的屏幕上,这部剧依然有着并不过时的尖锐的社会性。当年,制片人初衷是拍个商业一点的戏,找来找去,找到了“打老婆”的题材,觉得这个话题可能会火。找到编剧来写,编剧认了真,想借这部剧普及反家庭暴力的观念,在剧中多次强调这个概念。很多中国人第一次知道了,“打老婆”并不是关起门来的家事。电视剧热播两个月后,北京离婚率上升,“如果真的是因为这个戏,这是好事儿,说明很多人走出了家庭暴力的阴影。”他说。
安嘉和之后,冯远征再次受到关注,是因为两个客串的小角色。在2004年冯小刚导演的电影《天下无贼》里,他和范伟搭档,演了一胖一瘦两个滑稽的劫匪。那年春节,很多朋友给他发的短信都是:“不许笑,打劫呢!”4年之后,还是在冯小刚导演的电影里,他又演了一个另类的角色,《非诚勿扰》里出场短短几分钟的艾茉莉,让他提名了百花奖最佳男配角。
冯小刚找到他的时候,只传真了两页剧本,冯远征问冯小刚,这拍了能过审吗?冯小刚说,不知道,先拍了再说。拍戏那天,他穿了件紧身黑T恤,没拍到的下半身穿了条黑色阔腿裤,脚上是时兴的皮凉鞋。化妆师给他打了粉底,贴了双眼皮,小拇指指甲涂成红色,最后戴上闪闪发亮的钻石耳钉。开机后,葛优饰演的秦奋上场,跟他隔着座位握手,他灵机一动,没撒手,妩媚地看着,葛优脸色一变,又使了下劲,才撒开。略显尴尬的气氛中,艾茉莉对秦奋的情感全都弥漫在里面了。
对于艾茉莉,他心里也是爱的。“社会就是多样性的,无论什么人都应该被接纳。文艺作品就是反映现实生活,现实生活是这样,就需要多种多样的人物出现在作品里。”
后来一有人说,你演了个坏人,他就先跟人掰扯:什么是好人,什么是坏人?“永远不要去这么区分角色,我们要爱一个角色。”他想起小时候,周围都是“反革命”分子的子女,但在一起玩得很开心。“身边那些叔叔阿姨,都是大家认为的坏人,但他们为什么却那么温暖?我的父亲也很慈祥、很爱我。”
去年,冯远征主演的电影《应承》悄然上映,票房惨淡。这是个看上去就不受市场欢迎的影片,讲的是一位拾荒者一诺千金,应承下别人的临终托孤,为供其女儿上大学,被迫四处流浪以拾荒为生。他被人物的性格和尊严打动,慨然接下了角色。
被记住的常常是无心插柳的客串角色,而真正动情投入的戏,却不一定被很多人看到。最过瘾的角色是哪个?他想都没想,给出了一个冷门的答案:《最后的王爷》。
那是一个年代戏,他演了一位清朝末代王爷的一生,从晚清到革命,然后民国了、抗日了、解放了,最后新中国成立了。这位王爷随时代起起落落,没少出洋相,喜剧包裹的却是一生的命运。冯远征极少地体会到“附身”的感觉,“怎么演都对”,每天在片场琢磨着哪些有趣的事可能在人物身上发生。甚至工作人员都在盼着,冯远征什么时候来片场,想看他今天怎么演。
“这个角色让我找到表演的自由,一个演员能碰到这么好的剧本太难了,这是我的幸运。”他说。
表演的自由总是出现在从未涉足的未知地带。“我是这样的一个人,我觉得一个东西好的时候,就不要再往前走了。就像吃奶油蛋糕,第二块一定没有第一块好吃。”《不要和陌生人说话》火了以后,有二三十个同类角色找上门来,他一个都没接。因为没有一个写得比《不要和陌生人说话》好,他对制片人说,如果写得比安嘉和还变态,他一定演。甚至当一种表演方法受到欢迎,下一部戏他马上换种方法。“我不是一个高产的演员,对剧本过于挑剔,但如果去看我的这些作品,我相信不会让大家失望。”
虽然身处演艺圈,但他对现实的生活始终有极大的兴趣。闲下来,他不太看电视剧,最喜欢看纪录片和法治节目,相亲节目也看。从这些节目当中,他能看到人生和人性,“比方说相亲节目,面对一个人的时候,他们各有各的态度,很有意思。”法治节目里,邻里因为生活琐事可以打到法庭上,亲人因为遗产争执可以反目为仇,他就琢磨,如果要演这类人,他可以在他们身上找到依据。“观察生活是一个演员一辈子都不可缺的课。”他说。
院长冯远征,精心排戏中
最近,北京人艺历史大戏《杜甫》正在首都剧场三楼排练厅紧张开启新一轮排练。连日来,排练厅里最忙碌的人莫过于该剧导演兼主演冯远征。
刚刚履新的冯远征表示,虽然要全面调度整台演出,照顾方方面面,还要完成最核心的表演任务,但经过三年积累和打磨,自己对这部戏显示出相当的从容和自信。
为了完成好新一轮演出,把最好的状态呈现给观众,冯远征提前一个月就召集剧组集中排练。
“排练不是恢复,而是要重新去挖掘人物,重新去理解人物。”冯远征表示,再次排练还要细抠台词,因为剧中对白并不是生活化的语言,而是带有半文言性质,如何让演员说的清楚、明白,让观众能够入耳、理解就十分考验功夫。虽然已经有之前两轮演出经验,但重新排练后剧组仍然拿出时间进行剧本围读,一字一句精雕细琢。
记者在排练现场看到,参与《杜甫》演出的,既有话剧迷熟悉的老演员,也有不少全新的面孔。在冯远征指挥下,杨明鑫、孙骁潇、鲍大志、张培、杨琪芳、刘智扬、梁丹妮、徐菁遥等新老演员都在紧张地排练。
“技术上大家都没有问题,更需要生动性。”冯远征对于青年演员提出要求,从小的细节处去进行提升,将之前演出中发现的问题进行解决,是这一次排练的重点。“作者郭启宏先生写的已经很丰满了,我们要把每一句都说的深入人心。”
与此同时,《杜甫》剧组还有一批刚进入北京人艺的青年演员首度亮相, 这样的安排也颇有深意。
“青年人多经历、看到北京人艺是如何创作的,能帮助他们尽快融入。”冯远征表示,这也是北京人艺“传帮带”的传统,“我这一代就是由老演员带着,在舞台上摸爬滚打过来的,现在要带着年轻人,给予他们更多的机会,让他们能够成长。”
据了解,《杜甫》本轮演出将于9月23日与观众见面,跨国庆假期共演出15场,满足首都观众节日期间的文化消费需要。
冯远征简历:
北京人民艺术剧院国家一级演员。全国政协委员。北京市政协委员。享受国务院津贴。中宣部“四个一批人才”。2015年获全国德艺双馨文艺工作者称号。2016年荣获北京市优秀共产党员称号。2018年1月21日荣获中国电视艺术工作者德艺双馨奖。上海戏剧学院客座教授。北京电影学院客座教授。
2004年因在《美丽上海》中饰阿荣,荣获第二十四届金鸡奖最佳男配角奖。2005年因主演话剧《全家福》荣获第22届中国戏剧大奖梅花奖。第十二届文华奖表演奖。第八届中国艺术节观众最喜爱演员奖。2010年,因主演话剧《知己》荣获中国话剧金狮奖。2012年获华鼎奖亚洲戏剧最具人气奖。2013年获中国电影表演学会金凤凰奖。2015年获上海国际电视节白玉兰奖最佳男配角奖。
话剧代表作有《全家福》《茶馆》《哗变》《生· 活》《知己》 《公民》《司马迁》《杜甫》《玩家》《日出》等。 电影代表作有《青春祭》《建党伟业》《1942》。电视剧代表作有《不要和陌生人说话》《钢铁年代》《老农民》等。
网友评论
半岛新闻综合整理 素材据北青影像、北京青年报、中国新闻周刊、新黄河、光明日报、央视新闻、艺绽微信公号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