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实我们不需要那些甜言蜜语(说说甜言)

刘雪庚(原创)

对于甜言蜜语,人们的看法大概不一:有的喜欢,有的厌恶,有的甚至诟病;按照《新华字典》的解释,它是为讨人喜欢或哄骗人而说好听的话。细想一下,这里似乎有两个意思,一是“讨人喜欢”,一是“哄骗人”。当然,还要看甜言蜜语本身的内容和说话者的具体情况。这里,我们可以就事论事、对事不对人,即是说,尽量少去理论甜言蜜语的说者,仅就甜言蜜语本身而论。但甜言蜜语本身,也有两个成分:“讨人喜欢”、“哄骗人”。

其实我们不需要那些甜言蜜语(说说甜言)(1)

大凡甜言蜜语,于听者,话好听,既“甜”又“蜜”,似乎悦耳、含情,又暖心,但说话者的目的,有的时候或某些场合却很难被人们认为是纯而正、庄而敬的。“讨人喜欢”的话还差强人意,“哄骗人”的话就不大能为人接受了。

在我们说话的习惯里,大都喜欢平而直、质而朴、诚而实,因而对甜言蜜语及其说者,人们一般不大看惯和喜欢。值得注意的是,甜言蜜语并不因为人们不喜欢或者看不惯就在社会上销声匿迹;它甚至随时随地毫不躲闪地大行其道,招摇过市。况且,甜言蜜语的说者何时何地似乎还大有人在。既然是一种存在,我们就正视它。

对甜言蜜语,我们应该根据其使用的场合、言语的具体内容、说话的时间和听者对象来做具体分析。

其实我们不需要那些甜言蜜语(说说甜言)(2)

现实社会中,甜言蜜语的出现并不鲜见。比如,有些下属在与上司尤其是顶头上司的交际言谈中,总是会把话说得“甜”而“蜜”,生怕上司觉得 “逆耳”或“不顺耳”。说话者的目的是很明确的,就是让上司喜欢听,喜欢自己。这里,下属对上司的甜言蜜语,主要是“讨人(上司)喜欢”,似乎不存在“哄骗人(上司)”的嫌疑。一般地讲,下属都希望得到上司的认可——工作业绩、为人处世、行为举止方面,等等,简而言之,就是希望上司喜欢自己。与上司的言谈是直接交往,作为下属,当然会尽量把话说得让上司喜听、乐听。这没有什么错。但是,如果说话者蒙人(上司),又被耳聪目明的上司发觉他(她)在“哄骗”或已经“哄骗”了自己,那么,这下属的言语不管有多“甜”、多“蜜”,其原来的意图就可能成为 “竹篮打水一场空”,甚至落得个“偷鸡不成蚀把米”的下场,甚或旁及其他。

其实我们不需要那些甜言蜜语(说说甜言)(3)

又比如,有些商贩在线下拿着要推销的商品“样品”向顾客面对面地推销,他们会如数家珍似的对商品品质的优点、特点极尽语言包装之能事。其实,这就是在运用甜言蜜语。因为推销商为了更多、更快地推销商品以获得好的利润,他们首先就要让顾客相信自己,讨得顾客对自己和商品的的喜欢,因此,就要在言语方面下足功夫。于是,“讨人喜欢”的话便如泉涌,汩汩而出,源源不断地流进顾客的心田。但如果,推销商所推销的商品与其所说的情况和顾客最后购买到的商品与样品不一样——“货不对版”,那么,这种甜言蜜语虽然当初也“讨人(顾客)喜欢”,但却以“哄骗人(顾客)”为主了。有的还违背了道德底线甚至属于违法行为。至于那些拉人下水、逼良为娼、以及蛊惑、怂恿别人参与和从事违法的个人集资、传销活动,等等的甜言蜜语,就全属于“哄骗人”的言语,已严重地违规违法了。这些人可能用甜言蜜语在某时某地欺骗一些人或所有人,但他却始终无法在所有的时间和所有的地方欺骗一些人或所有人。不言而喻,这里所说的几种甜言蜜语与前面提及的下属对上司的甜言蜜语有着质的区别。

其实我们不需要那些甜言蜜语(说说甜言)(4)

日常生活中,甜言蜜语也会为一些所谓的“职业人士”自觉或不自觉地运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农村的一些“月下老人”(乡村婚姻的说媒人)在被介绍的男女双方见面之前,向男方介绍她或向女方介绍他的相貌、年龄、职业、家境,等等情况时,他(她)们往往把话说得“甜”而“蜜”,让被介绍的男女双方不但喜欢听,而且对对方产生倾慕和憧憬之情。不仅如此,“月下老人”还会将这种甜言蜜语延伸到双方的父母和家人当中去,因为,那个年代,“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在社会上还有着一定的影响。可见,乡村“月下老人”“讨人喜欢”的甜言蜜语,其目的动机主要是希望双方能结成“秦晋之好”,大多也没有什么 “哄骗人”的成分和害人的恶意,至多是有些话说得不无夸张和装饰的色彩。在农村工作期间,我曾见过家乡的一位说媒人给两个残疾人做介绍。她给女方及其家人介绍一位只有一只眼睛且又瘸腿的男方时,说:“哈哈,他(那男的)哟哎,是一眼观天下,独脚跳龙门呢!……”

至于恋人之间、夫妻之间的甜言蜜语,就更是不足为奇。它可以作为彼此间感情的润滑剂、精神之餐的“佐料”;有时还可成为打开彼此间“小疙瘩”之“锁”的轻巧又灵便的钥匙。

此外,当好友间的误解烟消云散,双方握手言和、重归于初时,同事相互间对对方某事某物或物质或精神的赞美,甜言蜜语也会被人们不自觉地使用。但这时候,它仅是“讨人(对方)喜欢”而已,不再有“哄骗”之嫌。

其实我们不需要那些甜言蜜语(说说甜言)(5)

甜言蜜语一般是口头上面对面的表达,但它有时也在一些人的笔头上得以表现。前者的情况是,说话人在注意自己言语的内容、口吻、语调、语音、语速的同时,还要留心听话人的情绪反应,所谓“察言观色”是也,说话人以便见机而“说”。后者则不然。他只是在心里想象着对方,在纸上“独白而已”。但这种“独白”也要考虑对方的心理承受、悦纳和阅读时的情绪反应。

不管是口头上还是笔头上的甜言蜜语,都不可一味地为甜而“甜”,为蜜而“蜜”。切忌“甜”过头,“蜜”过度;否则,就会使听者和读者感到“腻”,觉得“酸”;不仅让人不喜欢,相反,使人生厌、反感,甚至吐槽、作呕。

其实我们不需要那些甜言蜜语(说说甜言)(6)

说话的常识告诉我们,口头上的甜言蜜语如果出现了差池,还有一定的回旋余地,尚可当面及时补救、调整。但笔头上一有错误—— 白纸黑字地摆在对方眼前,就无法及时纠正。现在的电脑和手机当然便捷得很,但比起面对面的即时性更正,还是慢了“半拍”,况且,你的甜言蜜语一旦进入对方的视野里、脑海中,他(她)就立马产生了“晕轮效应”。

关于笔头上的甜言蜜语,我想起了上世纪七十年代中期的两个笑话。

有个男青年对同单位的一名女同事很有好感,但他却还没有确切地知道她的名字,又没有主动去打听,因而就更不便当面向其表白自己的情愫,为了跟姑娘套近乎,于是,他便贸然大胆地给那位女同事写了一封很“甜”的书信。信中的内容倒还“甜”得可以,没有什么差错。可问题出在了对收信人的称谓上,因为不知道对方的名字呀,就只好以“姑娘”相称,称女方为姑娘本也无可厚非,但他太粗心大意,也许是急于求情罢,把“亲爱的姑娘”写成了“亲爱的姑妈”。女青年拆开信件一看,顿时象打翻了“五味瓶”一样,啼笑皆非,当即给他回了信:

“怪你眼睛瞎,姑娘当姑妈。

若是嫁与你,丑死我一家!”

这男青年接到回信后,非但没有采取补救的措施或者保持男士应有的沉默和大度,而是雪上加霜地又寄去了信,写道:

“ 妈本就是娘,娘也就是妈。

姑娘实不错,姑妈又差啥?”

不消说,这原本双方(主要是男方)的“甜”就都变了味了。

其实我们不需要那些甜言蜜语(说说甜言)(7)

第二个笑话发生在一个知青农场。两个男女知青相恋了一段时间后,女的对男的总有些不放心,想试探一下他对自己的感情和态度究竟怎样,她采取了一个别样的试探方式:在一张白纸上写着“请在下面的几个答案中选择你愿选的其中一个,然后在后面的括号内打勾”,这有点象今天考试试卷上的选择法填空。四个答案是:

1、无情( ) 2、有情( )

3、友情( ) 4、爱情( )

然后把这张“试卷”夹在一本小说中间给了男的。男青年悄悄地看完“试卷”之后,思忖了一番,竟一个答案没选,一个勾没打,只是在后面附上一首诗,诗这样写道:

愿君多谅知识浅,

选题未答白卷还。

爱莫能助实有愧,

情愿送诗供君览。

他把这份“试卷”原封不动地也夹在书里,给了那女青年。女青年初一看,感到莫名其妙,真有些百思不得其解,但她反复“咀嚼”之后,很快就发现了其中“甜”的秘密:把每句诗的第一个字连起来读,岂不就是“愿选爱情”吗?!

毫无疑问,这两个笑话中的主人公都是想让对方喜欢自己,都力图把话说得“甜”一些,恨不得甜到对方的心底里去,但由于各自在“甜”的方式和程度上不一样,所以各自对方的心理反应和情绪当然就迥然不同。第一个想给对方“甜”,可惜的是,最后把“甜蜜”转变成了“苦涩”;第二个呢,把“甜”调配得十分新颖、恰到好处,使之变成了“爽甜”、“清甜”,让对方品尝不已,回味尤甘。他不仅“考试”合格,还不愧“甜”的高手。

我国有很多关于说话和形容言语的词汇和成语。象口吐莲花、口若悬河、巧舌若簧、甜言蜜语、花言巧语、口蜜腹剑……这些词汇或成语,在词义上,有褒贬之分,正反之别,而且随着时代和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其褒贬和意义也在发生着转移和变化。

其实我们不需要那些甜言蜜语(说说甜言)(8)

我喜欢那些直言妙语、诤言隽语,更喜欢实话实说。俗话说, “良言一句三冬暖”。对于听者来说,这话很有道理。所谓“良言”,就是听者愿听、喜听、乐听。我们无意把“甜”言“蜜”语拉进“良言”的阵营,更无意鼓励世人说起话来都去“甜”言“蜜”语。但只要甜言蜜语“甜”得适度, “甜”得有分寸;“蜜”得秀而慧、美而妙,它就不会“死”于人们的嘴上和耳边。

对于甜言蜜语及其说话者,如前所述,我以为,还是要看其具体内容和说话的场合、时间以及听话对象来做具体分析。一概地予以肯定或否定,都有失偏颇。记得法国著名思想家伏尔泰说过:我不能同意你的观点,但我誓死捍卫你说话的权利。对待甜言蜜语也一样:我们可以不同意其中的内容,但我们不能剥夺别人说话的权利。

其实我们不需要那些甜言蜜语(说说甜言)(9)

(图片来自网络)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