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国后英烈(建国后唯一享元帅规格葬仪的抗日英雄)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麻烦手动点击右上方的“关注”。感谢您的支持和鼓励,希望能带给您舒适的阅读体验。


1940年2月23日,因三个亲信接连叛国,抗日名将杨靖宇被困在吉林省长白山的一个山坳里,以一人之力对抗百余名日伪军。

最终,杨将军身中数枪,壮烈牺牲。

后来一行人还直接将杨靖宇割颅剖腹,以此泄愤。

但在打开其腹腔之后,在场的日军竟然泪流不止。

为首的日军军官更是因为眼前的场景,羞愧自尽。

而可悲的是,杨靖宇的妻子到死都不知道丈夫的死讯。

他的儿女也是在11年之后才知其是亲生父亲。

建国后英烈(建国后唯一享元帅规格葬仪的抗日英雄)(1)

杨靖宇

杨靖宇的腹部究竟有什么能使日军动容?

他的妻儿又为何不知其真实身份?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回到杨将军就义的那天,回顾杨靖宇的传奇一生......

以身殉国,日军羞愧难当

1939年秋,由于日寇的经济封锁和毁灭性的“扫荡”,东北抗日联军损失惨重,整个部队只剩下不到两千人。

彼时,抗联第一路总司令杨靖宇正率领部队与敌人在荒山中周旋。

而这其中,有一路劲敌,便是去年7月叛变的一师师长程斌的队伍。

本以为这是场硬战,可没过多久,参谋长丁守龙叛变,将我军计划全部透露给了日军。

紧接着警卫排长张秀峰叛变,带走了部队所有的经费。

杨靖宇部就此陷入绝境。

1940年2月,为了掩护伤员撤退,他带着三个警卫吸引敌方火力,进入吉林省长白山蒙江县保安村三道崴子。

不料,途中三名警卫接连牺牲。

就这样,杨靖宇孤身被困在三道崴子。

可即便在这样的情况下,他也连续奋战了五天。

期间,其滴米未进,裹在脚上的麻布早就破烂不堪,整个人已经虚脱。

23日上午,他隐避在被雪覆盖的山坳里,忽而听见细碎的脚步声,眯着眼睛一看,竟是四个砍柴的农民。

杨靖宇看到了希望,向走在最后的那个人丢了一颗石子。

那人看起来十分机敏,找了个借口让同伴先走,而后独自走向传出动静的方位。

见他走近,杨靖宇将身上唯一的几个铜板递了过去,沙哑地开口:

“老乡,麻烦你帮我买点粮食和一双棉鞋上来,行吗?”

那农民捏着手里的钱,神情复杂地看着他被冻得青紫的脸,劝到:

“杨将军,我认得你,现下城里到处都是你的通缉令,日本人说了,只要你投降,他们会留你一命,还能让你当大官哩。”

闻言,杨靖宇淡淡一笑,他目光坚定地看着眼前地农民,反问到:

“老乡,如果我们中国人都投降了,那还有中国吗?”

听了这话,那农民身体一僵,拿着钱的手轻轻颤动了一下,脸也红了。

可他侧着身子,没再多言,只是承诺会很快回来。

建国后英烈(建国后唯一享元帅规格葬仪的抗日英雄)(2)

后来的故事,我们都耳熟能详。

那人根本不是农民,而是汉奸赵延喜。

当天下午,日军在他的带领下包围了筋疲力尽的杨靖宇将军。

接着,日军指挥官西谷喜代人勒令部队不许开枪,高声喊话:

“杨司令!只要你放下武器,我们既往不咎,你可以是我们日本人的朋友。”

话音刚落,杨靖宇斩钉截铁地说:

“不必多说,开枪吧。”

说时迟那时快,他用身边仅剩的3支手枪和250发子弹,与百余敌人战斗到了最后。

当时,杨靖宇手持双枪、左右开弓。

右臂中弹,他就坚持用左手开枪;

大腿中弹,他就跪在地上开枪。

直到子弹穿过胸口,鲜血喷涌而出,他耗尽了最后一丝力气,才倒在地面。

这一年,他才三十五岁。

而日军听到没有动静后,却也迟迟不靠近,只敢趴在地上窥视。

足足过了半个小时,他们才畏畏缩缩地小步迈近。

等到日军确认将军牺牲后还特地找来一块门板,将其放了上去。

甚至变态地拍了一张所谓胜利的照片。

建国后英烈(建国后唯一享元帅规格葬仪的抗日英雄)(3)

日军与杨靖宇尸体的合照

之后,丧心病狂的日军割下杨靖宇的头颅,泡在福尔马琳中,还将其剖腹泄愤。

不过,等看清其腹腔后,在场所有日军都突然沉默了。

原来,杨将军的胃已经饿到变形。

其胃中也只剩下不能被消化掉的草根和棉絮,没有一点粮食。

负责解剖的日军头目谷隆一郎当场羞愧落泪,默立良久。

此后,谷隆穷尽毕生研究中国抗日将士的心理,得出了一个结论:

“天皇陛下发动这次侵略或许是不合适的,中国有杨靖宇这样的铁血军人,一定不会灭亡。”

随后,这个日军将领为自己犯下的罪行忧思多年,在毒死全家之后,自杀身亡。

值得一提的是,连日本人都心生佩服的杨靖宇,能练就出如此钢铁般的意志,离不开他生命中最重要的两个女人。

慈母善教,贤妻无私助夫

第一个是在杨靖宇心中种下革命火种的人,他的母亲张君。

张君生于河南确山的一个穷苦人家。

她从小吃着糠咽菜长大,后来嫁给劳工马锡龄,生育了一双儿女,大儿子就是杨靖宇。

杨将军原名马尚德,这个名字里承载着母亲对他所有的期盼和要求。

即,做一个崇尚道德的人。

1910年,杨家突遭横祸,顶梁柱马锡龄过劳成疾,不久后便撒手人寰,只留下孤儿寡母相依为命。

这一年,杨靖宇才五岁。

建国后英烈(建国后唯一享元帅规格葬仪的抗日英雄)(4)

杨靖宇遇害的报道

在这之后,张君柔弱的肩膀挑起了家中所有的重担。

她靠着种地和做苦工勉强维持着一家老小的生计。

而其是个良善至极的女人,辛苦挣来的粮食其实连自家都不够吃,却还要硬省下一些,给南来北往的逃荒者。

在母亲的影响下,杨靖宇从小便充满正义感,哪怕自己只有一个黑馍馍也会分出一半给受饿的小伙伴。

此外,他的开蒙第一课也是由母亲自教授。

和所有的农村妇女一样,张君大字都不识一个,可她知道很多历史故事。

因此,杨靖宇从小是听着花木兰、岳飞精忠报国的故事长大的。

不止如此,张君深信“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的道理。

杨靖宇八岁那年,全家节衣缩食,送他进了私塾。

在母亲的大力支持下,他一路从私塾读到确山第一高小,最终还成功考入开封河南省第一工业学校。

随着眼界的开阔,呈现在杨靖宇眼前的却是一个满目疮痍的社会。

横行霸道的军阀兵痞将手无寸铁的百姓踩在脚下,耀武扬威的洋人视中国人民为粪土。

这一幕幕,刺痛了他的心,也激起了他心中的愤恨。

建国后英烈(建国后唯一享元帅规格葬仪的抗日英雄)(5)

军阀混战中的百姓

1919年的巴黎和会上,国际社会竟然将中国山东划给日本人,全然不顾及同为战胜国的中国。

此消息传来,举国上下,群雄激愤。

年仅14岁的杨靖宇作为学生代表和领队积极参加抵制日货的斗争。

张君听儿子说起此事,眼里满是骄傲。

她摸摸儿子的头,温柔且坚定地鼓励道:

“做得不错,好儿郎当保家卫国。”

有了母亲的鼓励,杨靖宇更加坚定了要如岳飞一样精忠报国的理想。

只是看着独自支撑着家庭重担的张君,他满心愧疚,若此后投身国家,估计就再难顾家人周全了。

也就在这时,另一个和母亲同等重要的女人出现在他的生命中,解决了杨靖宇这一心病。

1922年,在媒人介绍下,他与邻县的郭莲喜结连理。

郭莲十分能干,洗衣做饭、砍柴种地,样样拿手。

自从这个勤劳的儿媳进门,张君肩上的担子就轻了一半,杨靖宇也能安心投身报国大业。

次年,他在开封工业学校结识了共产党员贺光吾,初步接受了中共地下党组织地教育和培养,学习马克思主义。

从这之后,杨靖宇开始了为革命奔忙,不着家的日子。

1927年4月4日,他在确山成功领导了农民暴动,交了入党前的投名状。

八天后,蒋介石在上海发动反革命政变。

就在众人都避共产党人如蛇蝎之时,杨靖宇冒着生命危险,毅然决然入了党。

而后,他在确山秘密创立农工革命政权,组建确山县农民革命军。

就此,河南土地革命战争正式拉开序幕。

只是为了保密,也为了保护家人,杨靖宇从未主动跟母亲和妻子提及过自己的工作内容。

建国后英烈(建国后唯一享元帅规格葬仪的抗日英雄)(6)

蒋介石

但树大必然招风。

没过多久,一群凶神恶煞的官兵冲进杨家,将屋子里里外外掀了个底朝天。

张君将儿媳护在身后,挺直腰板站在那里,双眸透着威严,且毫无惧色,淡淡开口:

“敢问我家犯了何事?”

来人恶狠狠地回道:

“你儿子是‘共匪’,我们奉命来找证据!”

张君面上神色不变,心里却一惊,她不懂何为“共匪”,但知道被称为“匪”就绝非好人。

当晚待儿子归家,张君面沉如水,沉声问道:

“尚德,你老实跟娘说,你是不是去当匪了?”

杨靖宇被问得一头雾水,以疑惑的目光看向妻子。

郭莲也是神情复杂,斟酌了半响才开口,说了白天发生的事情。

杨靖宇沉默了一会儿,上前握住母亲的手,柔声开口:

“娘,您知道吗?世界上还有这样的国家,那里没有财主、也没有穷人、大家都过着平等自由的生活,我现在奔着实现这样的事在奋斗。”

张君看着儿子闪着光芒的双眸,不禁红了眼眶,心里有些后悔自己对儿子的怀疑。

她抬手摸了摸儿子粗粝的脸颊,仿佛看到了她想象中的花木兰和岳飞。

从这之后,她与郭莲再也没有问过杨靖宇的公事,只在背后操持好家事,让他没有后顾之忧。

可是这样一来,张君和郭莲就成了国民党眼中的“匪属”。

为躲避追杀,婆媳两人四处流浪,杨靖宇的一双儿女,也都是在颠沛流离中出生的。

建国后英烈(建国后唯一享元帅规格葬仪的抗日英雄)(7)

杨靖宇的铜像

1928年3月27日晚,郭莲在大郭庄生下小女儿的第五天,杨靖宇才乘着夜色,悄悄赶过来看母亲和妻女。

朦胧的月光下,他裸露在外的肌肤上布满了一条条狰狞的伤口,嘴角高高肿起,衣服也破烂不堪,整个人狼狈不已。

张君三步并作两步冲了上去,郭莲也挣扎着从产床上爬起,

婆媳俩叠声询问缘由。

杨靖宇将妻子和母亲都扶到床边坐下,笑着安慰道:

“来的路上摔了一跤,没有大碍。”

但实际上,他这些日子一直在河南、东北等地从事秘密革命工作,先后五次被捕,受尽了酷刑,刚刚才从牢狱里逃出来。

不过杨靖宇的谎言并不高明,张君和郭莲一眼便看出了端倪。

只是见他不愿多言,两人便没有多问。

革命年代里,这种无条件的支持和理解就是革命家属对革命最大的贡献。

张君抹干眼泪,将刚出生的孙女抱到儿子身边,强挤出笑容,问道:

“尚德,你闺女还没有名字呢,你给起一个?”

杨靖宇用内衬较为干净的衣服上擦了擦手,才小心翼翼地碰了碰女儿粉嫩的小脸,想了一想说道:

“革命处于低潮,我参加革命,全家遭累,闺女也是在东躲西藏中出生的,为了让下一代记住革命的艰辛,就叫马躲吧。”

这一晚,杨靖宇守在家人身边彻夜未眠,百般不舍地看着他们。

因为天亮之后,他就要远赴上海,参加周恩来在上海开办的中央军政干部培训班。

天近黎明,杨靖宇挥泪告别了母亲和妻子,又亲了一下熟睡地女儿和儿子后,恋恋不舍地转身离开。

直到他的背影远去,张君和郭莲才敢相拥而泣。

建国后英烈(建国后唯一享元帅规格葬仪的抗日英雄)(8)

杨靖宇塑像

那时,他们都以为这只是短暂的分离,总有机会再见。

万万没想到,这一个转身之后便是阴阳相隔,再无重逢之日。

英勇就义,妻儿苦觅二十载

杨靖宇走后,国民党反动派并没有停止对他家属的迫害。

当局放任卷土重来的地主豪绅欺压张君婆媳,轻则抢粮夺财,重则毒打虐待。

1936年8月,在又一次遭受地主阶级的毒打后,张君一病不起。

她整日躺在床上,痴痴地望着空无一人的门口,希望能见儿子最后一面。

到这时,其已经两年没有收到过杨靖宇的来信,连儿子是生是死都不清楚。

临终前,她缓缓抬起形同槁木的手,抚在儿媳的脸颊上,深陷的眼窝里写满了心疼和遗憾,颤颤巍巍地开口:

“以后家里就全靠你了,把两个孩子抚养成人,等他爹回来......”

话音刚落,她的手滑过郭莲的脸颊,垂落在床沿,气绝身亡。

郭莲伏在婆婆的病榻旁,哭晕了过去。

而时此,杨靖宇正在在东北的白山黑水之间与日军奋战,对家里的情况一无所知。

建国后英烈(建国后唯一享元帅规格葬仪的抗日英雄)(9)

杨靖宇画像

自1931年“九一八”事变之后,东北三省沦陷,日本人在这里建立了伪满洲傀儡政权,揭开了以武力侵华的序幕。

为响应党积极抗日的号召,杨靖宇身先士卒,于1932年只身来到南满,一手建立了东北抗日联军。

当时,东北抗日武装的前政委杨奠坤因伤离开了前线。

为隐藏身份,杨靖宇不能说出自己的真实姓名“马尚德”,就干脆继承了前政委的姓。

因此,游击队都叫他“杨政委”。

而他所在的南满正好有很多朝鲜族的群众聚居在此,朝鲜语中“杨政委”的发音听起来很像“杨靖宇。”

第一次听见这个叫法时,杨靖宇眼前一亮,一击掌,笑道:

“靖宇有平定乱邦之意,这是个好名字。”

从此之后,“杨靖宇”名震东三省,成了日军的心腹大患。

但也是由于这个原因,他与家人彻底失去了联系。

建国后英烈(建国后唯一享元帅规格葬仪的抗日英雄)(10)

杨靖宇领导的抗联第一路军警卫旅部分官兵

纵观整个抗战的历史,东北抗联所面临的艰苦环境都是前所未有的艰难。

当时的东北,遍地都是日军。

东北抗联的战士们相当于要在敌人的军营里逆风翻盘。

而且,他们已经与红军主力部队失联,并无后方补给支援,全靠自给自足。

更麻烦的是,当地很多群众长期生活在日军的刺刀之下,根本无力反抗,也不敢轻易相信抗日联军。

杨靖宇深知,只有坚持党的群众路线,真正做到以群众利益为行为准则,才有可能争取他们的信任。

一次,有两个日本军官住进了板岔围子,抗联便准备潜入围子将其绞杀。

但杨靖宇考虑到,事成之后,日军肯定会以屠杀当地老百姓来泄愤。

于是,他们取消了这一计划,而是选择将其引出围子,再伺机行动。

此外,抗联主要靠游击作战,没有稳定的后勤补给,杨靖宇只能带着部队去敌人那里去“取”粮食和枪弹。

而只要成功缴获米、面、布、盐等生活必须品,他都会分一大半给老百姓。

就是靠着这样以真心换真心的方式,沦陷区的百姓才终于将信任交付。

当抗联被敌人困在封锁线内,弹尽粮绝之时,是老百姓冒着生命危险,趴在齐膝深的雪地里,爬进封锁线,将粮食、布匹等物资,甚至是军事情报送给抗联的战士。

这也是为什么杨靖宇最后会相信那个农民的原因。

建国后英烈(建国后唯一享元帅规格葬仪的抗日英雄)(11)

东北抗联

有了百姓的掩护和支持,杨靖宇的部队如有神助,几乎来无影去无踪,挫败了日本关东军的多次“讨伐”。

但每一次的胜利之后,便是日军变本加厉的封锁。

尤其是进入冬季之后,抗联的战士们被困在荒山野地里,经常十天半个月都吃不了一口饭,只能靠吃雪、啃树皮和草根充饥。

没有鞋穿,他们就只能用麻片裹住脚,在雪地里行军。

那时,许多战士不是死在敌人的枪下,而是活活冻死在这漫天的冰雪之中。

这样艰难的环境中,杨靖宇和东北的军民坚持了整整八年。

可恨的是,意志不坚定的叛徒将杨靖宇和将士们所有坚持毁于一旦。

1940年,杨靖宇的得力助手程斌、其警卫排排长张秀峰、以及参谋长丁守龙先后叛变。

杨靖宇部的驻地位置、作战战术,以及行动计划全部被日军知晓。

自此,他们无处遁形,被逼入了绝境。

之后,便发生了文章开头的那段将军英勇就义的壮烈场面。

建国后英烈(建国后唯一享元帅规格葬仪的抗日英雄)(12)

杨靖宇雕像

而与此同时,他的妻子郭莲还在遥远的河南,带着一双儿女艰难度日。

得空她便站在村头,盼着远行的丈夫归家。

这一等,便是整整十八年。

她唯一的念想只有丈夫少年时期的一张照片。

为了防止反动派和日军将其销毁,郭莲只好将这张照片缝进女儿的棉袄里。

好不容易到了1945年,抗战迎来胜利的曙光,长期受到迫害的郭莲却患上了重病。

她撑着一口气,但始终等不到故人归。

那一年的农历九月十三,郭莲带着遗憾病故。

临终前,她叮嘱一双儿女:

“好好藏着恁爹的照片,等红军打回来了,拿着它去找恁爹。”

1949年,淮海战役打响,解放军的部队进了确山县城。

杨靖宇将军的女儿马躲和儿子马崇云两人便赶紧抓住解放军问:

“同志,你们部队里有叫马尚德的人吗?”

可整整两年过去,他们都没能等到一个肯定的答案。

直到1951年,东北调查组查到了杨靖宇将军的真实身份,主动找到了兄妹俩。

至此,马躲和马崇云才知道那个大名鼎鼎的“杨靖宇”竟然就是自己的父亲。

两年后,兄妹俩在东北烈士纪念馆终于“见到”了母亲和奶奶念了一辈子的人,只不过那是一个被日军装进玻璃罐子里的头颅。

建国后英烈(建国后唯一享元帅规格葬仪的抗日英雄)(13)

少年杨靖宇

1958年,党中央以元帅的规格,为杨靖宇将军举行了公祭仪式。

毛主席敬献了花圈和“靖宇同志永垂不朽”的挽联。

这也是新中国成立之后,毛主席唯一一次向烈士敬献花圈。

后记

后来,马躲和马崇云兄妹拒绝了政府的特殊照顾。

马崇云在37岁那年因公殉职,马躲则一直过着普通人的生活。

杨靖宇将军用自己的一生谱写了一首爱国史诗。

其流传下来的精神感染着自己的儿女,也深深触动着我们这些后人。

参考:

共产党员:《白山黑水铸忠魂——东北抗日联军第一路军总司令杨靖宇》

新长征:《杨靖宇壮烈殉国》

中国博物馆通讯:《杨靖宇将军身后的女性》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