演员片酬高看法(演技烂片酬高真的不合理吗)
最近爆出了一张名为#2017中国明星片酬权力榜TOP100#的图。
有“电影皇后”之称的胡蝶
这是个什么概念?
当时大米的市价,一石(59.2公斤)也就14个银元。
而胡蝶在上海税务部门供职的父亲,月薪也不过60块大洋。
1960年代,香港最红的顶级明星谢贤,也就是谢霆锋的老爸,片酬最高,每部2万。
年轻时候的谢贤,感觉比谢霆锋帅呀
就是说他拍一部片,就能在香港最好的地段,买一套公寓楼。
这个数字持续到什么时候?
1980年代,香港物价飞升,凭TVB《鹿鼎记》里的康熙一角,被捧为“一线鲜肉”的刘德华,拿着生平第一次高片酬,才买下这辈子第一套房:大约60平米,首付加装修,11万。
TVB版《鹿鼎记》中的刘德华与梁朝伟
在自传里,刘德华对这事儿引以为傲。
单从数字看,片酬飙升到千万,似乎很寻常。
但在金钱的膨胀游戏里,在薪资与房价相互飙升的博弈里,片酬不过是个跑不快的瘸子。
在这个大背景里,2017年刘德华3000万一部的片酬,恐怕也不比1930年代胡蝶的2000个大洋富裕多少。
不过人们通常不这么类比。
比较流行的看法是:
日本或韩国的顶级明星,片酬比国内明星低很多。
比如今年早些时候流出的日本顶级女明星新垣结衣的电视剧片酬,每集才10.3万。
紧随其后的是深田恭子和真木阳子,每集是9.8万。
熟悉日剧的人都知道,日剧通常篇幅精悍。这样算下来,这些日本顶级艺人拍一部电视剧的毛收入,也不过一两百万。
而国内顶级女明星拍一部剧,片酬早已上亿了。
就因为这个,人们常夸赞日韩明星。尤其喜欢夸韩国明星,说他们身体力行地支持本国的电影事业,有“民族风骨”。
持这种观点的人,既没正视影视作品的商业属性,又看不到日韩影视市场的局限性,更没注意到国内明星产业机制的野生状态。
日本明星片酬合理,是因为日剧产业被各大民因电视台和NHK垄断;韩国明星片酬合理,是因为他们的市场就那么大。
中国明星片酬昂贵,是因为电视剧的制作、销售和播放,几乎是分开的。在这条产业链里,影视作品等同于金融产品。简单的商业交换逻辑,根本无法衡量它的价值。
这就相当于说:
别老跟我提日本、韩国或美国。
在我们国家,意识形态都能打上“特色”俩字,它们行吗?
其实我们深知,你我这样的普罗大众,对着片酬指指点点,真正介意的不是高。
很多人真正介意的,是那些“片酬高、演技低”的明星。
比如所谓的“小鲜肉”们。
而对那些公认有演技的明星,人们就会觉得“物有所值”。
比如孙俪在《那年花开月正圆》里片酬过亿上热搜,不少人就留言说“她值这个价”。
在大家心里:
小鲜肉们片酬高却演技烂,就跟拿钱不办事一样,纯属耍流氓。
与之相反的,孙俪在《那年花开月正圆》里片酬过亿上热搜,不少人就留言这个逻辑太视觉化,完全浮在表面。
它的真实情况是:这是由市场经济的供需关系决定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
所以前段时间4个国家相关部门联合发布意见,剑指明星高片酬。
关于明星天价片酬,相关部门出台的相关意见
结果怎样呢?明星都跑去玩儿综艺了。
否则这么萌的阿拉蕾,也不会被孙红雷给“吓哭”了。
与相关部门的相关意见形成反差的,就是这几年越发火爆的“应援文化”。
比如王俊凯的18岁生日,粉丝搞了个“全球化、海陆空”的生日派对。
粉丝愿意花钱捧爱豆,就像片方愿意掏钱给明星,背后都是经济学原理在作怪。
比如我们看《寒战2》里的周润发,片酬高到8000万,但戏份并不重,而且也不关键。
那片商为什么不找片酬500万的王千源来演这个角色?既省钱还有同样的演出效果。
但这账真不是这么算的。
投资商往里砸钱的时候,考虑更多的是明星的“边际效应”。
假设500万的王千源能挣1个亿的额外收入,那周润发肯定能挣1亿2000万。多出来的这2000万,就是明星的“边际效应”。
这就像话剧《喜剧的忧伤》。
一场由何冰和陈道明主演,一场由不太知名的艺人主演。
这中间的票房差价,就是明星的片酬和价值。
明星片酬高,这是事实,但是否合理,这是争议。
问题的关键是:我们不能用自身的情感逻辑,去框定高片酬背后的经济逻辑。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