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谁说的(人人都知道读书破万卷)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这是人们用得较多的一句话,几乎人人皆知。这句话的意思是说一个人只要博览群书,把书读透,这样落实到笔下,运用起来就会得心应手。但是却很少有人知道这是出自杜甫的《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中的一句,是杜甫非常自豪地夸耀自己早年具有出众的才学的一句诗。从这个角度来说,其实它下面的两句更为经典,更能够起到夸耀自己,令人叹服的目的。我们先来看杜甫的这首诗,全诗共22句,这里节选前8句。
读书破万卷
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节选)
纨绔不饿死,儒冠多误身。
丈人试静听,贱子请具陈。
甫昔少年日,早充观国宾。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赋料扬雄敌,诗看子建亲。
李邕求识面,王翰愿卜邻。
自谓颇挺出,立登要路津。
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
读书破万卷
这一段的大意是:富家的子弟不会饿死,清寒的读书人大多贻误自身。韦大人你可以静静地细听,我把自己的往事向你直陈。我在少年时候,早就充当参观王都的来宾。先后读熟万卷书籍,写起文章,下笔敏捷好像有神。我的辞赋能与扬雄匹敌,我的诗篇可跟曹植相近。李邕寻求机会要和我见面,王翰愿意与我结为近邻。自以为是一个超异突出的人,一定很快地身居要津。辅助君王使他在尧舜之上,要使社会风尚变得敦厚朴淳。
下笔如有神
这是杜甫困守长安十年,穷困潦倒,处处碰壁,有才难施,有志难伸,实在找不到出路,决心离开长安时写给曾任尚书左丞的韦济的一首诗。诗人主要运用了对比和顿挫曲折的表现手法,将胸中郁结的情思,抒写得如泣如诉,真切动人。开端的“纨袴不饿死,儒冠多误身”,把诗人强烈的不平之鸣,象江河决口那样突然喷发出来,开门见山,鲜明揭示了全篇的主旨,有力地概括了封建社会贤愚倒置的黑暗现实。然后,诗人对韦济坦露胸怀,以浓彩重墨抒写了自己少年得意蒙荣、眼下误身受辱的无穷感慨。节选的这段主要写诗人少年得意蒙荣,博学多才和自己的理想。
扬雄
诗人说自己早年充当过参观王都的来宾,先后读熟万卷书籍,写起文章,下笔敏捷如有神助。辞赋能与扬雄匹敌,诗篇可跟曹植相近。连名震一时的李邕都寻求机会要和诗人见面,名满天下的大诗人王翰也愿意与诗人结为近邻。凭着这样卓越挺秀的才华,求个功名,登上仕途,还不是易如反掌。到那时就可实现梦寐以求的“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政治理想了。当然从全诗来看,诗人这样写是为了与自己眼下的误身受辱形成鲜明对比,从而控诉黑暗现实。但诗人信笔写来,高视阔步,意气风发,大有踌躇满志、睥睨一切的气概。
曹植
从夸耀的角度说,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似乎许多人都可以做到,但是能够做到“赋料扬雄敌,诗看子建亲。李邕求识面,王翰愿卜邻”,却是不易。想那辞赋大家扬雄,千古无第二人;曹子建才高八斗,谢灵运都自愧不如。李邕王翰都是当世名家,在李杜成名之前,二人已经名满天下。所以在当时来说,这两句要比“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更经典。只不过世易时移,江山代有才人出,后来居上者比比皆是,他们的光芒已经逐渐暗淡下去了,倒是“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一句具有普遍意义的诗句流传了下来,一直到今天,成为了人人皆知的经典名句。
文中图片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如不慎触犯了您的权益,请联系删除。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