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弃疾一生几次旅行(探寻辛弃疾墓-醉里挑灯看剑)

春节期间,偷得数日空闲,和老友相约出去游玩。我把最终目的地定在了江西铅山(其中“铅”读作Yán)的辛弃疾墓。听说辛弃疾墓地地处偏僻,荒草丛生,人迹罕至,寂寞清冷,很少有人去看。即使很多研究历史的人都没去过。同为宋朝名人,辛弃疾墓的游人要比岳王庙差十万八千里。不过我最看重的是真情实景,对那些荒凉破败并不是很在意。毕竟这是距今八百年的辛弃疾墓地原址,而不是什么衣冠冢,空坟地之类,肯定值得游览祭拜。

首先从安徽芜湖市出发,先是穿越黄山,沿着“最美高铁”线路,驾车到了福建南平武夷山,在武夷山风景区周边绕了一通,然后直奔铅山县城,一路山势连绵,云蒸霞蔚,青山绿水,美不胜收。这些暂且不提。到了铅山县城附近,一眼就看到了辛弃疾文化园山头上巨大的辛弃疾塑像。

辛弃疾一生几次旅行(探寻辛弃疾墓-醉里挑灯看剑)(1)

辛弃疾塑像

辛弃疾塑像高达32米,比十层楼还高。脚下游人如梭。其整体形象威武雄壮,气韵饱满,壮怀激烈。一手紧握长剑,另外一手拿著书卷,眼神坚定忧患,姿态义无反顾泰然洒脱,背对滔滔信江繁华城镇,面向旷野天涯辽阔北方。这样的冬季,在凛凛寒风之间,辛老爷子是否看见了远方边界的狼烟,听见了战马的嘶鸣?又或者在宁静的晨昏,闻到了故乡的炊烟,收到了大雁的消息?所谓旌旗未卷头先白,斜阳正在,烟柳断肠处啊。

辛弃疾文化园整体沿着江岸排开,看起来规模不小,不过总体并未完工,也没有人卖门票。有很多本地外地游客在四处游览。写到这里,有必要简单介绍一下辛弃疾。辛弃疾,字幼安,号稼轩,山东济南人。其时山东被金朝占据,辛弃疾聚集人马两千,加入耿京的起义军。后耿京被叛徒杀害,辛弃疾立刻决定为主帅报仇,这是他人生历程上传奇的一幕,他亲率50名骑兵,到达有5万名敌军的占据区,众目睽睽之下,将正在饮酒作乐的叛徒擒获,并且对着军民做了一番慷慨激昂的演讲。辛弃疾随后押解着叛徒飞马投奔南宋,在建康城(南京)将叛徒问斩。这种痛快淋漓的英雄气概让南宋君臣大为诧异,一时传为美谈。

南宋君主虽然对辛弃疾的行为很赞许,但是内心对这种从敌战区南归而来的义士不是很放心。这也难怪,战争时期,难辨敌我,人心警惕,也是理所应当。另外还有一个重要原因,是辛弃疾的战争北伐主张与朝廷的修养身息方向不符。所以辛弃疾在南宋40年,没有受到南宋朝廷的重用,他做的官都不大。在上任期间,辛弃疾一方面竭尽所能时刻准备,另一面,现实与理想的巨大差异,让他一腔忠愤如火热岩浆,却又无处发泄。最终只有凝固在他的诗词作品中,成为了千古绝唱。

相比而言,或许辛弃疾的词作更为人们所熟知,下面列举几段名句供大家赏析,也可以看出有多少名句出自于他的口中:

《采桑子 书博山道中壁》

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

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

《菩萨蛮 书江西造口壁》

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江晚正愁余,山深闻鹧鸪。

《鹧鸪天 送人》

今古恨,几千般,只应离合是悲欢。江头未是风波恶,别有人间行路难!

《鹧鸪天 代人赋》

晚日寒鸦一片愁,柳塘新绿却温柔。若教眼底无离恨,不信人间有白头。

肠已断,泪难收,相思重上小红楼。情知已被山遮断,频倚阑干不自由。

《破阵子 为陈同父赋壮语以寄》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灸,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了却君王天下事,嬴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

《西江月 夜行黄沙道中》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

《青玉案 元夕》

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众里寻他千百度。

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永遇乐 京口北固亭怀古》

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

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

《贺新郎》

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情与貌,略相似。一尊搔首东窗里......

《南乡子 登京口北固亭有怀》

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

......

辛弃疾词作很多,现存有629首,而在上饶铅山县写成的就有200多首。如果范围扩大一点,他在上饶地区创作的诗词,达到总量一半以上。辛弃疾在江西,福建,湖南,湖北,江苏,安徽都当过官,按说也是风景看遍,见多识广,但是他独爱上饶山水,罢官期间,长期流连此处,先在上饶带湖居住,后有在上饶铅山瓢泉自建庄园。去世后,也葬在了铅山,可以说他与上饶铅山缘分深厚。

辛弃疾一生几次旅行(探寻辛弃疾墓-醉里挑灯看剑)(2)

建议居住地区

从辛弃疾文化园逛了一趟出来,信江对面就是铅山县城,沿江有一条干净宽敞的马路(龙门大道),我们在这条路上找到了住宿的地方-善水商务宾馆,一百多元价格不贵,我看了一下,房间设施齐备,最主要的是从旅馆窗户就能看到流淌的信江和对岸的辛弃疾雕像,风景很好,就住了下来。建议后来者最好是能在这条街上住,具体住哪家自己选择,不过最好是订沿江的房间,景色和空气都很好。顺带说一句,这条街上还有一个当地老字号饭店-大碗菜,走几分钟就到。味道不错,价格实惠,份量较足。吃饭的时候门庭若市,听口音有很多本地人也是去那里吃饭喝酒。晚餐可以在那里小酹几杯。

住宿安顿下了,已是午时,和老友稍稍休息片刻,便即出发。都说辛弃疾墓难找,出发前,我用酒店房间里的电脑又仔细查对了一遍。我们已经试过,用车载导航找“辛弃疾墓”是找不到的,对照网上地图,我们将地点确定在墓地附近的陈家寨,在车载导航上定下的具体位置为“江西省上饶市铅山县陈家寨中学”,路线为穿过鹅湖镇,永平镇,在永平镇快到尽头的时候,根据导航提示,拐入乡村小道,这时如果遇到对面车辆,两部车要降速才可以错车。到达陈家寨附近时,终于发现了“辛弃疾墓”的路牌,在鸡飞狗跳的路上提心吊胆又开了一截,最后出现了一个Y型的岔道,岔道中央又有个“辛弃疾墓”的路牌,指向右侧。顺着路牌进入一个山坳,最终看见了“辛弃疾墓”景区的大型规划图。将车掉头停下,感觉总体上是有惊无险,找到这里还是比较顺利,路上也没有问人的必要。

辛弃疾墓位于一个较大的山坳深处,我不懂风水,但此地山谷环绕,中间开阔,确有归宿感,空谷林间,有溪流之声,长流不绝。鸟儿啼鸣,不见影踪,更显幽静。沿着新建好的台阶而上,绕过转角,就能见到辛弃疾墓地位于山腰之上处。我看过介绍,原先是没有这样台阶的,都是黄土路,现在经过修整,还是方便不少了。

辛弃疾一生几次旅行(探寻辛弃疾墓-醉里挑灯看剑)(3)

江西省文物保护单位

沿着台阶能一直走到辛弃疾墓前,首先印入眼帘的是一块铭碑,上刻“江西省文物保护单位,辛弃疾墓,江西省人民委员会1959年11月30日。江西省文化局委托铅山县文化馆重修一九八二年三月竣工”等字样。可见辛弃疾墓被列入江西省文物保护单位的时间还是很早的,只是因为路途不便,游客难至,所以一直没有作为景点开发。据说更久以前,这里有石狮、石马,规模很大,还有高大雄伟的仪门,神道牌坊,可容纳近百人,可惜这些古建筑都陆续被毁了。目前只留下古墓原址。古墓用麻石垒就,沉稳圆形,占地面积约为十几平方米,辛弃疾就安葬于此处。

辛弃疾一生几次旅行(探寻辛弃疾墓-醉里挑灯看剑)(4)

古墓遗址前面有一块墓碑,上书“显故考率公稼轩府君之墓”,根据落款,能知道这块墓碑是清朝乾隆年间,辛弃疾的后裔所立。如此看来,只有古墓本身是南宋原迹了。墓前青苔寂寂,空中雁声离离。一代文豪,笑傲古今,爱国词人,胸有烈火。最终意气散尽,碧血丹心凝结此处。那些雄浑豪迈,细腻婉约的思绪灵感,都化为了山间雾霭,滋润着周遭的野草细树,又盘绕升腾入云,袅袅不绝。只是不知每当夜幕降临,是否还有纵横剑气,吹角连营,在这山谷间隐隐回荡?这拍遍阑干的异乡人安眠于此,沉重的叹息应已消逝,豪迈的气概也随同书卷落入世间。尘归尘土归土,周遭只有一片空廖寂静。不过也无需感伤,虽然墓地清冷,安息又何尝不是最好的归宿?

我和老友相继在墓前鞠躬,聊表敬意。我们没有贡品也没有香火,但这份跋涉千山万山的诚心,相信辛老爷子会担待。微风拂过旁边的树枝,发出婆娑之声,就像冥冥之中的抚慰与点头,那一定是带着温和的微笑。肃立了一会,我想起网上曾经看到这里应该还有一幅郭沫若写的石刻对联,就左右找了一下,不过没有看到。没有就没有吧,依我个人看法,那幅对联的水平也不怎么样,原句是“铁板铜琶继东坡高唱大江东去,美芹悲黍冀南宋莫随鸿雁南飞”,比较牵强生硬,无非是引经据典,但是欠缺意境缺乏气韵,与辛弃疾本身的文学水平相差太远,所以看不到也不觉得可惜。而且苏东坡辛弃疾两人在词坛上是并列的,苏词豪放,辛词雄放,并不存在对联中的继承意味。

辛弃疾一生几次旅行(探寻辛弃疾墓-醉里挑灯看剑)(5)

墓地细节图

关于墓地有个轶闻,《宋史·辛弃疾传》记载了一件事,那已是南宋后期,史馆校勘谢枋得,路过辛弃疾墓,住在旁边的庙宇。他听见了悲愤的呼声传来,像在鸣发心中的不平,从傍晚到半夜一直不停。谢枋得秉烛作文祭奠辛弃疾,一直到文章写成后,呼啸的声音才停止。后谢枋得将此事奏报朝廷,朝廷闻之动容,加赠辛弃疾为少师,少师为太子的老师,多为虚职,从一品官,主要是一种很高的荣誉。谢枋得就是上饶本地人,刚直忠臣,他听到的呼声应该是山风,不过内心一定有与辛弃疾的强烈共鸣,才会有如此联想,并最终促成加封辛弃疾一事。南宋灭亡后,谢枋得四处组织抵抗,被俘后宁死不屈,极其刚硬,在被元朝软禁后,他绝不答应在元朝做官,绝食五日而亡,也是个很有骨气的人。他和辛弃疾,文天祥,岳飞等人一样,都堪称南宋时代民族之脊梁。

转过头来,群峰环绕,如拱如抱,层层梯田如同台阶,满坡青绿俯首摇曳,抬望眼有数朵白云,点缀蓝天,一派山间悠然风光。八百年斗转星移,数千次季节更替,见惯春花秋月,闻遍清茶花香,或许辛弃疾早已和这赣北山地融为一体,在这片挚爱的土地上,得到了轮回永生。古往今来,参拜辛弃疾墓地者,眼见清冷凄凉,荒草蟋蟀相伴,多有不平之声。我觉得确实应该加以修缮,保持整洁稳固,这是对中华历史文化起码的尊重。但是想开发成景点有难度,因为不仅是墓区问题,最主要是道路难扩。其实目前这样也好,难得还有一方净土,没有被商业污染,而来往者可以说俱是有心人。准备下坡的时候,远远看见有一个年轻的女孩走了上来,后面跟着一位穿着儒雅的中年男子。经过时听称呼,大概是父亲带着上大学的女儿,一起来拜祭辛弃疾墓。又看见一群男女老幼,没有开车,应该是本地人,踏行而来,兴致盎然。看来春节期间,虽零零散散,参拜的人倒也络绎不绝,辛公有知,应该不会寂寞了。

我们不忍就此离去,就在路边的石阶上多坐了一会。清风拂面,虽然略有凉意,但春日和煦空气清新,还是比较畅快。说到辛弃疾后半生,其实他也有做大官的机会,在他65岁左右,朝廷多次下诏,招其入京,委任他为兵部侍郎,相当于国防部副部长了,只是其时辛弃疾英雄迟暮,已经是有心无力,同时也看透官场的无常,请辞并未上任。最后在67岁时去世,抱恨入地。据称临死前高呼“杀贼!杀贼!”依然壮志未泯。辛弃疾死后第二年又遭到弹劾,再过十几年,朝廷又追赠辛弃疾为光禄大夫。反反复复,可见他最后不去上任是对的。无论世间如何变化,辛弃疾早已超然,青山忠魂已成定论。而直到明朝,他的驱除胡虏恢复中华,故乡家园之梦才划上了一个圆。

离开的时候,我们回首最后看了一眼这深深的翠绿山谷。老友忽然有了新发现,他说:你知道为什么辛弃疾说“蛙声一片”吗?这里都是山地,回声很大,夏夜之时,青蛙的声音就显得格外的响亮了!我笑了笑,或许确如其说。我倒是觉得,优秀文字的生命力极其长久,直达永恒,辛弃疾的词作是他被人缅怀的重要原因。无论是灯火阑珊处,还是烽火扬州路,都已成为流动的画卷,而他作品中的沉郁雄浑的家国情怀更是国人最易共鸣的情结,虽然当时辛老感叹无人理解,但毕竟此心日月可鉴,终为后世连绵传诵,为其“嬴得生前身后名”。八百年后的今天是如此,再过八百年,大概也不会有多大的变化。当年辛弃疾吊祭朱熹时说了四句话,其实用在他自身上更为合适,就用作此次凭吊结语吧,这四句是:所不朽者,垂万世名。谁谓公死,凛凛犹生!过客离去之时,得到的何止是一声叹息,眼神中的肃然敬意和充盈胸怀的家国情思,这样的心灵激荡就是辛公带给后人最好的洗礼了。

附注:相对于辛弃疾名声而言,去过的人实在是太少了。所以文字比较罗嗦,从生平介绍到吃住行提示,只为后去者可以借鉴一二,少走弯路,顺利到达。望读者见谅。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