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夫子现版本现状(看了这么多年的老夫子竟然是抄袭的)
上世纪60年代,
在香港有一个漫画形象横空出世,
它就是——老夫子。
《老夫子》漫画,
风靡华人世界近半个世纪,
漫画简洁而幽默,
大部分的题材是大时代的缩写及反映人性,
在时空上并没有受到局限。
今天《老夫子》漫画依然受欢迎,
原因之一是作品文字少、图画简单传神,
让读者在短短几秒中便能心神领会,
发出会心一笑或爆笑。
在读者的认知当中,
老夫子的创造者,叫王泽。
王泽在上世纪六十年代从天津移居香港,最初为教会刊物画插图。原本只会水彩、油画,没学过漫画的他,却因闲暇时投稿报章而被老编赏识,于是开始了《老夫子》的创作。1962年,与好友合作编辑出版第一集《老夫子、大番薯和秦先生》,一面世便集集畅销,搞到报贩要排队领货。
老夫子是我们童年记忆中很大的一部分。一本又一本的《老夫子》,伴我度过那么多个静好的岁月。对我们来说,它代表了一个安稳成长的年代,一个单纯快乐的年代。
然 而......
早在许多年前,
现任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执行副主席,
中国小说学会会长,
著名作家冯骥才
道出了一个惊天秘密!
王泽的“老夫子”是抄袭朋弟的!
老夫子:是一个极具时代特征的遗老遗少性质的平民形象,新旧事物与观念在其身上产生着强烈的冲突。朋弟正是通过这一人物的复杂性,折射出社会的斑斓与荒诞,并表达了作者对现实社会的批判精神。
上世纪三四十年代的中国漫画界,如果说在南方、在上海,影响最大的人物是张乐平的“三毛”和叶浅予的“王先生和小陈”,那么在北方、京津一带首屈一指的人物则是朋弟先生的“老夫子”和“老白薯”。
朋第的《老夫子》在1937-1943年最为流行,到50年代开始消寂。
俗语有云:
不怕不识货,最怕货比货...
王泽的老夫子,
无论是平顶瓜皮帽、小圆眼镜、脸型、三条额纹、传统长衫、有三个圆点的短披肩外套、扎脚灯笼裤、黑布鞋
都与朋弟在三十年代画的老夫子造型相似。
此外,朋弟有“老白薯”,王泽有“大番薯”,二者形象也十分接近。
除了人物造型高度像似,
连内容桥段都几近一致,
难道真是如有雷同实属巧合吗?
冯骥才透露,在1997年至1998年间,他曾在天津大树画馆接待过一位来自海外的画家,他自称王泽。
当时的王泽70岁左右,冯骥才问他“您是干什么的?”
他的儿子介绍说:“他就是画《老夫子》的王泽。”
冯骥才接着又问:“您认识朋弟吗?”
王泽顿了一下,说:“很熟,很熟。”
冯骥才说:“听到他矢口否认剽窃一事,心里实在气愤。只是当时气氛已经很紧张,
我就转到别的话题去了。”
当年有人问过王泽是怎样创作出老夫子的,他回答:不知道。
上世纪70年代,
那是王家禧的《老夫子》爆红的年代。
也是朋弟最苦、最惨、最悲哀的年代,
有人把香港的《老夫子》漫画带给他看,
那时候的他穷困潦倒, 卧病在床。
看到王家禧的漫画,
他一句话都没有说。
1983年,被视为老夫子电影系列最经典的《山T老夫子》在香港上画,轰动一时。
同年,《老夫子》漫画的原创者朋弟,在病床上孤寂地死去。
对于“老夫子”身份的公案,相信所有人心中都有一个自己的判断。
一个美好的事物,它可以被传承可以被发扬,所有添砖加瓦的贡献者都理所应当获得相应的尊重,但是不应该有任何人的辛劳被掩盖被抹消。尤其是对于那个曾经创造了它的人,更不应该被埋没被彻底遗忘。
朋弟他不像王家禧一样幸运,可以在自己的“老夫子”的陪伴下安度晚年。在世时,朋弟从未为自己发声,而今朋弟已故,逝者安息,也只怕这桩公案从此再无定论,但是至少,让我们不要忘了朋弟(冯棣)——这个老夫子最初的创作者的名字。
(cover:那一座城)
#冷知识# #漫画# #抄袭# #老夫子#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