稻田养鱼发展模式(年赚600万的稻田养鱼)
曾经年赚百万的稻田养鱼,如今为什么没什么人做了?
农广天地曾经报道过一位农民, 他靠稻田养鱼赚了600多万 ,不知道看过的朋友有没有心动呢?其实稻田养鱼真的没有想象中那么美好!很多养殖户都没能坚持下去,这又是为什么?
稻田养鱼的历史
其实稻田养鱼并不是一个新的创意项目,它的历史非常悠久,几乎和我国水稻种植的历史持平。考古学家发现早在5000年前,良渚的先民就知道在稻田里放鱼了。先秦的诸子典籍中也有记载,陶朱公范蠡曾经劝诫百姓在水田里放鲤鱼;汉代时期有人将稻田鱼的图案绘制在了陶罐上。在CCTV7做稻田养鱼项目的报道之前,我国西南一些省份的农民早就在稻田里养起鱼了,在那里,稻田鱼有个富有诗意的名字——禾花鱼,南方很多人从小就是吃着禾花鱼长大的。
稻田养鱼为什么能火?
稻田养鱼这个项目火爆一时,CCTV7的农广天地功不可没,当时有位记者采访了一名养殖户,他靠稻田养鱼赚了六百多万,经过电视节目的宣传后,巨大的经济效益经吸引了很多跟风者。
在水稻田里养鱼确实有很多好处,“稻鱼共生”将稻田里的剩余空间很好的利用起来了,可以增加农民的收入,农民卖鱼的钱要比卖水稻多好几倍。另外,在稻田里养鱼减少了农药和化肥的用量,稻田里的鱼可以捕食水稻根部的害虫吃稻田里的杂草,鱼粪作为上等的肥料也可以被水稻吸收,可谓是一举两得。
但是人们只看到了利益却忽视了稻田养鱼所需要的条件,很多养殖户不仅没赚到钱还把老本赔了进去!
稻田养鱼为什么会没落?首先一点就是投入太高。在稻田里养鱼看起来很轻松,鱼苗的价格也不贵,一亩地的鱼苗价格只需要一百元左右。不过稻田养鱼后期的管理成本是很高的,保持水田里的水量需要很大的投入,鱼离开了水就会死,这是自然界不变的定理,在水田里放了鱼就必须维持一个较高的水位。
按照专家制定的标准,水田里的水位要维持在30cm左右才能保证稻田鱼正常生长。这就要求养殖户需要不断地给水田灌水,这会消耗大量的人力和物力。
有过水稻种植经历的小伙伴都知道,正常情况下稻田是不需要时刻保正时刻有水的,在水稻种植的整个周期内只有插秧、抽穗、灌浆这几个阶段需要进行灌溉,其余时间田里只要保持土壤湿润就可以了。
放了鱼之后就不一样了,需要时刻保证田里有水,所以只有雨量充足,且能自流灌溉的水田才适合养鱼,但是符合这个条件的地方很少。
其次就是稻田养出来的鱼肉质不好,很难卖出高价。禾花鱼在古代是很有名的,稻花落到水里被鱼吃了,这样养出来的鱼味道很鲜美,但是现代人的水田里养不出这样的鱼。现代水田里养的鱼肉质土腥味很重,还有一股怪味,没有江河池塘里出来的鱼好吃。
原因其实很简单,古时候没有农药和化肥,稻田里施的都是纯天然的农家肥,所以养出来的鱼肉味道鲜美。现在的水田里都是着氮磷钾化肥,养出来的鱼味道自然是比不上的了。鱼不好吃就卖不出好价格,养殖户的热情慢慢就降了下来。
其实最让养殖户头疼的还是产量上不来,稻田鱼长不大,体型要比池塘里养的鱼小了一大圈。因为稻田的水很浅所以鱼的体型就上不去,只有深水才能出大鱼。
另外我国的水稻大部分地区都是一年一熟,从下秧到收割的时间周期为4到5个月,晚熟品种的水稻要长一些,能达到6个月。这就意味着稻田里的鱼的生长时间只有这么长,从下秧到收割只有5个月左右的时间留给它们长肉,这样的鱼怎么能长得大?而且在水稻收割前半个月,地里是不能留水的,这样一来留给稻田鱼的生长时间就更少了。我们在电视上看到稻田里养出的大鲤鱼很多都是“洗澡鱼”,这其中的套路和阳澄湖的大闸蟹差不多,都是放的大鱼苗。
此外,极端天气对稻花鱼的影响也很大,一场大雨就能让自家田里的鱼变成别人家的。大暴雨会让田里灌满水,水位一但超过田埂,鱼就会跑到别人家的田里。这样的情况很常见,稻田养鱼有的时候就是在做“慈善”。
禾花鱼听起来很美好,但不是什么地方都能养的,天时地利人和一样都不能少,农村的养殖业需要因地制宜不可盲目跟风。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