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为什么把犯人发到千里之外(犯人最害怕经过的)

民间一直有关于鬼门关的传说,但是,我们都知道,所谓的地府不过是人们想象出来的幻境。世上根本就没有什么鬼域,丰都鬼城的故事不过人为了规劝世人弃恶从善而编造的。但是,阴间没有鬼门关,阳间却有一道“死门”!

传说,经过这道门的囚犯几乎都免不了要上法场,被砍头!那么,这究竟是一道什么样的城门呢?它到底有什么魔力才让囚犯们有来无回?其实,这道城门也非常寻常,并没有什么与众不同的地方。如果非要计较,那么唯一的特点就是这道门上刻着三个字:“后悔迟”。

古代为什么把犯人发到千里之外(犯人最害怕经过的)(1)

此门位于北京城中,原名叫做宣武门,是明朝永乐年间修建的。现泛指宣武门东、西大街;宣武门内、外大街交在正阳门西侧,与东侧的崇文门相对,为内城三个南大门中西面那个。此门在修建之初,它并没有被赋予死门的意义,反而是为了宣扬武功。明朝初年,刚刚修建成后的宣武门,甚至还有抵御外敌的作用。

我们经常可以在电视上看到这样的镜头:皇帝一怒之下,便将人扔进天牢,不久后便下令将其推出午门问斩。事实上,这个场景是经过艺术处理的。即使是古代,皇帝独揽大权,一般情况下也不会让犯人即时问斩,除非他们犯下的是斩立决的罪行。

古代,如果要判一个人死刑,也需要经过各种程序,皇帝不过是在最后一道文件上面“签字”罢了。

早在宋朝,犯人的确是被推出午门问斩的,因为午门之外便是菜市口。对中国人来说,杀人毕竟是一件非常恐怖的事情。杀的人多了,这个地方的阴气就会变重。所以,他们往往选择在人群集中的菜市口来杀人,因为此地人来人往,可以用生人身上的阳气来冲淡阴气。而且,杀人的时间也是选择一天中阳气最盛的午时三刻。

古代为什么把犯人发到千里之外(犯人最害怕经过的)(2)

我们听戏文中唱道:“推出午门斩首”,其实就是拉到菜市口“出红差”,砍头,犯人被杀后,尸体被人运走,血迹即被黄土垫盖上,尔后便有人在此卖菜,菜市生意兴隆,故菜市口由此而得名,而午门斩首是明代的规矩。还有就是,据史籍记载,元代以前,都没有发现有“午门”这一称呼。一直到1367年,朱元璋在南京当上皇帝后开始修筑宫室,他把皇城的南门命名为“午门”,这是“午门”在历史上第一次出现,但它是皇城之门而不是宫城之门。

但是,时过境迁,到了清朝的时候,午门的作用已经发生了改变。清朝的午门是专门迎接凯旋将士的地方,所以,死囚不再适合经过午门后被处死。在清朝,菜市场就是在宣武门外,所以犯人们被带出牢房之后,先会被带到街上游行。最终经过宣武门后,被带到菜市口的刑场上,而且在这段路上,百姓们通常会向囚犯身上招呼臭鸡蛋、烂菜叶等东西。

古代为什么把犯人发到千里之外(犯人最害怕经过的)(3)

因为宣武门是犯人们经过的最后一道城门,而且,也是必经之路。所以,后人渐渐将宣武门称为死门,政府也特意在城门上刻上了“后悔迟”三个字。这三个字高高悬在城门上,囚犯们经过时,往往百感交集,很多人都会后悔自己为什么不好好珍惜生活。当然,这个时候的忏悔已经没有什么用了,等待他们的只有一条路--死亡!

再这样的情况下,人们说宣武门邪性也无可厚非。毕竟太过人经过这道门之后便一命呜呼,甚至身首异处,难免不会对这道门产生坏的影响。愚民们也难免会将恐怖气息一再渲染,死门的出发便是这种愚昧的产物之一。

历史上,很多罪犯都是经过宣武门之后被处死的,但这并不意味着,这些人死前都会忏悔。

古代为什么把犯人发到千里之外(犯人最害怕经过的)(4)

事实上,清末的戊戌六君子死前就丝毫没有后悔的意思。相反,他们全都是慷慨就义,其中谭嗣同更是留下了千古名句:去留肝胆两昆仑。他们选择用鲜血为代价去贯彻变法,虽然变法最终还是失败了,但他们的气节毕竟永远流传了下去。

由于岁月的变迁,北京城经历了太多的风风雨雨。

清朝末年以后,北京的城墙慢慢就被拆掉了不少,由于交通工具的发展,原本的城门已经渐渐不能满足人们出行。清政府为了修建火车站就拆除了一段城墙,后来民国期间,北京的城墙慢慢被拆了不少。新中国建立以后,人们在出行便利和保存古建筑两个选择之间为难了很久,最终忍痛将很多城墙拆除。这其中包括宣武门在内的很多城楼都被拆掉了,剩下的城墙仅前门而已。

古代为什么把犯人发到千里之外(犯人最害怕经过的)(5)

半个世纪弹指一挥,如今的宣武,不仅是古都新貌,简直是翻天覆地的历史巨变。宽敞整洁的广安门大街,这是从京石高速入口六里桥一直延伸到崇文区的一条通衢大道,一眼望不见尽头的车辆行人各行其道,井然有序,畅行无阻。当然,我们不得不承认,宣武门等城墙的拆除也成就了如今的北京。

在新中国成立以后,“死门”就已经被历史淘汰了。政府再也不会用砍头这种暴力血腥的方式来向百姓示威。所以说,这也不失为一种文明的进步,毕竟,所谓的明正典刑就是统治者为了震慑百姓而特意的做法!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