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三十一至三十五回概要(红楼梦阅读提要)
第三十三回
手足耽耽小动唇舌 不肖种种大承笞挞
回目解释:①“手足”,兄弟,这里指贾环。
②“眈眈”,眼睛逼视着的样子。
③“唇舌”,这里指搬弄是非的话。
④“不肖”,没有出息,这里指贾宝玉。
⑤“笞(chī)挞(tà)”,拷打。笞,用鞭杖或竹板打。挞,用鞭、棍等打。
重点情节:①宝玉挨打的原因。 ②宝玉挨打后,王夫人的反应。 ③宝玉挨打后,贾母的反应。
④贾政“三哭”。
经典语言及解说:1、“方才雨村来了要见你,叫你那半天你才出来;既出来了,全无一点慷慨挥洒谈吐,仍是葳葳蕤蕤。”
这是贾政对宝玉说的话。贾政训斥宝玉,是因为不满他见贾雨村时的表现,“半天才出来”,“全无慷慨挥洒谈吐”,“葳葳蕤蕤”(垂头丧气,无精打采的样子)。贾政希望宝玉走仕途经济道路,将来能出人头地,光宗耀祖。而宝玉不愿意读书做官,讨厌与贾雨村这类贪赃枉法的“禄蠹”有往来。
这次父子间的思想冲突,成为宝玉挨打的原因之一。
2、“该死的奴才!你在家不读书也罢了,怎么又做出这些无法无天的事来!那琪官现是忠顺王爷驾前承奉的人,你是何等草芥,无故引逗他出来,如今祸及于我。”
这是贾政责骂宝玉的话。先简单介绍一下忠顺亲王和蒋玉菡。在清朝官制中,亲王是皇帝以下的最高爵位,只有皇帝的兄弟及皇子才有资格封为亲王,忠顺王爷就是这样一位亲王。贾府与忠顺亲王府“素日并不……来往”,说明贾家与忠顺王府关系疏远,属于不同的政治集团。蒋玉菡,艺名琪官,是忠顺王府戏班的小旦,也是忠顺王爷钟爱的娈童。第二十八回曾写到宝玉与琪官一见倾心,互赠汗巾。所以才有本回忠顺王府长史到贾府门上要人的情节。
得知事情的原委后,贾政“又惊又气”,宝玉“引逗”(引诱)蒋玉菡,干出“无法无天的事来”,势必会得罪忠顺亲王,而祸及贾政和贾府,为八十回后贾府被查抄埋下了隐患。这次事件,也成为宝玉挨打的主要原因之一。
3、“好端端的,谁去跳井?我家从无这样事情,自祖宗以来,皆是宽柔以待下人。
──大约我近年于家务疏懒,自然执事人操克夺之权,致使生出这暴殄轻生的祸患。若外人知道,祖宗颜面何在!”
这是贾政说的话。贾政听说淹死一个丫头,首先是怀疑、不相信,“自祖宗以来,皆是宽柔以待下人”,怎么可能发生有人跳井这样的事。接着推卸罪责,美化自己,认为发生这样“暴殄轻生”——突然自杀身亡的祸患,都是因为自己“近年于家务疏懒”。最后是担心,假如这件丑事败露出去,一定会影响到贾府的名声,让祖宗颜面扫地。
至于淹死的丫头是谁,她为什么会跳井,她的后事怎么办,等等问题,贾政根本不关心。反映了他虚伪自私、冷酷无情的性格。
4、“我母亲告诉我说,宝玉哥哥前日在太太屋里,拉着太太的丫头金钏儿强奸不遂,打了一顿。那金钏儿便赌气投井死了。”
这是贾环对父亲贾政说的话。因为贾雨村和琪官的事,贾政正在气头上。贾环又乘机打小报告,说宝玉“强奸不遂”,最后把金钏逼死了。贾环的消息来自他的母亲赵姨娘,可谓有其母必有其子!面对发生在宝玉和金钏身上的“丑祸”,这对心理阴暗的母子,幸灾乐祸,添油加醋,欲借贾政之手,而置宝玉于死地。反映了贾环与宝玉之间的嫡庶矛盾。
贾环的话虽然言过其实,有夸张诬陷的成分,但是金钏的死与宝玉的确有着脱不了的干系,这也成为宝玉挨打的一个原因。
5、“今日再有人劝我,我把这冠带家私一应交与他与宝玉过去!我免不得做个罪人,把这几根烦恼鬓毛剃去,寻个干净去处自了,也免得上辱先人下生逆子之罪。……素日皆是你们这些人把他酿坏了,到这步田地还来解劝。明日酿到他弑君杀父,你们才不劝不成!”
这是贾政说的话。因为贾雨村、蒋玉菡和金钏几件事叠加在一起,“一激再激”(脂砚斋语),真是把贾政气疯了,“眼都红紫了”。他大骂宝玉是“逆子”,如果任其发展下去,将来有一天会大逆不道,——“弑君杀父”。他责怪手下人平时把宝玉“酿坏了”(娇宠坏了),警告他们不得劝阻。他喝令把宝玉捆起来:“堵起嘴来,着实打死!”还严禁“传信往里头去”,即把宝玉挨打的消息告诉贾母和王夫人。
贾政责打宝玉,是耶非耶?众说纷纭,见仁见智。笔者不赞成用简单的贴政治标签的方法,把贾政和宝玉之间的矛盾冲突,夸大为不可调和的思想斗争。在这场冲突中,贾政就是父亲,宝玉就是儿子。贾政对宝玉就是“恨铁不成钢”,他信奉的教育方法就是“棍棒之下出孝子”。虽然贾政扬言要把宝玉“着实打死”,但是可以肯定,即使没有王夫人、贾母赶来劝阻,贾政也不可能真的会打死宝玉。
古语云:“子不教,父之过。”儿子干了荒唐事,父亲有管束的义务和责任。当然,这并不表示贾政有殴打宝玉的权利。
6、“宝玉虽然该打,老爷也要自重。……打死宝玉事小,倘或老太太一时不自在了,岂不事大!……老爷虽然应当管教儿子,也要看夫妻分上。我如今已将五十岁的人,只有这个孽障,……今日越发要他死,岂不是有意绝我。既要勒死他,快拿绳子来先勒死我。”
这是王夫人说的话。面对暴怒的贾政,王夫人“抱住板子”苦苦哀求。王夫人的话有下面几层意思:第一,劝贾政自我保重,不要为“孽障”(意为前世作孽而生下来的坏东西,这里指宝玉。)气坏了身体;第二,劝贾政顾及贾母的感受,万一老祖宗因为孙子的事而有个三长两短,岂不是大不孝?第三,劝贾政念及夫妻之情,王夫人已经年近半百,就宝玉这么一个儿子,打死他,等于要了王夫人的命。所以,王夫人说:“既要勒死他,……先勒死我。”最后,王夫人“爬”在宝玉身上保护儿子,要与宝玉同命。
有一种观点很奇怪,认为王夫人保护宝玉是出于自身利益的考虑,说什么宝玉一旦被打死,王夫人的地位就一落千丈,并将完全受制于贾环之母赵姨娘。笔者认为,这种说法牵强附会。王夫人保护宝玉,就是出于母爱和母性,跟利益无关。
不过,在教育儿子的方法上,王夫人和贾政一样都是失败的。王夫人只知道宠溺娇惯,贾政动不动就打骂斥责。结果是,“一打一护,到老不上路”。正是这种“严父慈母”、相互矛盾的教育方法,造就了青春时期贾宝玉的逆反性格。
7、“先打死我,再打死他,岂不干净了!……你的儿子,我也不该管你打不打。……你分明使我无立足之地,你反说起你来!只是我们回去了,你心里干净,看有谁来许你打。”
这是贾母说的话。宝玉犯了错,贾政责打宝玉,贾母不问青红皂白,前来干涉和阻止。她对贾政说:“先打死我,再打死他。”言下之意很明确,不许打宝玉!打他就是打我!贾政是个孝子,听了贾母的责骂后非常惶恐,他保证从此以后再不打宝玉了。贾母冷笑道:“你的儿子,我也不该管你打不打。”对贾政反唇相讥,不依不饶。并威胁要带着宝玉“立刻回南京去”,让人去准备轿马。贾母这番话,既骂贾政不孝,又讥讽贾政教育宝玉的方法,字里行间透露出对孙子的溺爱和袒护。
贾母溺爱和袒护宝玉,文本中有多处描写。如第三回黛玉曾听母亲说,“(宝玉)顽劣异常,极恶读书,最喜在内帏厮混,外祖母又极溺爱,无人敢管。”第十九回袭人说宝玉,“近来仗着祖母溺爱,父母亦不能严紧拘管,更觉放纵驰荡,任情恣性,最不喜务正。”第三十四回王夫人说宝玉,“老太太宝贝似的,要管紧了他,倘或再有个好歹儿,或是老太太气着,那时上下不安,倒不好,所以就纵坏了他了。”
毋庸讳言,在宝玉的成长过程中,贾母就是“保护伞”,她的隔代教育起了非常消极的作用。
第三十四回
情中情因情感妹妹 错里错以错劝哥哥
回目解释:①“情中情”,指宝玉送素帕给黛玉,黛玉在素帕上写了三首诗。
②“错里错”,指宝玉挨打,宝钗错以为是薛蟠告的状,以此劝哥哥好好做人。
重点情节:①宝玉挨打后,袭人、宝钗、黛玉的反应。 ②黛玉“题帕诗”解读。
经典语言及解说:1、“我的娘,怎么下这般的狠手!你但凡听我一句话,也不得到这步地位。幸而没动筋骨,倘或打出个残疾来,可叫人怎么样呢!”
这是袭人对宝玉说的话。宝玉被打得伤痕累累,袭人看了又心疼又责备。“心疼”好理解。袭人虽然是丫头,但她和宝玉毕竟有肌肤之亲,无论从男女角度,还是主仆角度,袭人对宝玉都有一份感情和责任。“责备”有三层含义:一是对贾政的责备,下手太狠;二是对宝玉的责备,平时不听劝告;三是自责,觉得自己没有照顾好宝玉,辜负了老太太、太太的期望。
此外,“可叫人怎么样”一句中的“人”,一般解释为“袭人”,认为她与其说是担心宝玉,不如说是担心自己的未来。其实,这里的“人”也可以解释为“老太太”“太太”或者“宝玉”。如果宝玉被打成“残疾”,对谁都没有好处,包括贾政,也包括宝玉自己。
2、“早听人一句话,也不至今日。别说老太太,太太心疼,就是我们看着,心里也……”
这是宝钗对宝玉说的话。宝玉挨打后,宝钗是众姐妹中第一个来探望的,她还带来了活血散瘀的药丸,由此可见宝钗的细心和对宝玉的关心。
“袭为钗副”,宝钗和袭人虽然身份不同,但是“三观”却惊人一致。她们都曾劝说宝玉要好好读书,走仕途之路。她们都心痛宝玉挨打,却又认为宝玉该打。在她们看来,宝玉的离经叛道行为是错误的,不可原谅的,挨打是理所应当的。
宝钗对宝玉有没有真感情?这个问题见仁见智,众说纷纭。但是此处宝钗情急之下说的话以及“红了脸”的表情,还是暴露了她掩藏在内心深处的秘密。
有人说,宝钗来看宝玉是虚张声势,是有功利心的,是做给别人看的。这种解读是在设定主题的前提下推断出来的,难以让人信服。
3、“我不过挨了几下打,他们一个个就有这些怜惜悲感之态露出,令人可玩可观,可怜可敬。假若我一时竟遭殃横死,他们还不知是何等悲感呢!”
这是宝玉的内心独白。宝钗来看宝玉,情急之下“失言”了。宝钗说:“别说老太太,太太心疼,就是我们看着,心里也……”把省略的内容补出来,就是“疼”“难过”之类的意思。说白了,就是宝玉挨打,宝钗也心疼。作为大家闺秀,宝钗意识到自己“失言”,就“咽住不往下说,红了脸,低下头只管弄衣带”,宝钗“失言”后又“失态”。
然而,这些却成了治疗棒伤的灵丹妙药。宝玉“心中大畅,将疼痛早丢在九霄云外”,甚至幻想出自己“遭殃横死”时的情景。我们不禁联想到甄宝玉的“止疼法”:“急疼之时,只叫‘姐姐’‘妹妹’字样,……便果觉不疼了。”两位“情种”的感受何其相似。
4、“你从此可都改了罢!”
这是黛玉对宝玉说的话。宝玉挨打,黛玉哭肿了眼睛。她避开众人来看,一方面是怕别人取笑,另一方面也是想和宝玉倾诉一下心里话。但是纵有千言万语,却“不能说得”,她不知道如何安慰身体上“疼痛”、精神上“孤独”的宝玉,最后违心地说了一句,“你从此可都改了罢。”
短短的一句话,却婉转情真,意味深长。既有对宝玉行为的理解,又有对宝玉处境的担忧;既包含着对宝玉伤情的关心,也包含着一种深深的无奈之情。这句话可谓由“心血淋漓酿成”(脂砚斋语)。
5、“你放心,别说这样话。就便为这些人死了,也是情愿的!”
这是宝玉对黛玉说的话。看到黛玉伤心难过的样子,宝玉安慰她,说自己“并不觉疼痛”,“只装出来哄他们”,让黛玉放心;并表示就是“为这些人死了,也是情愿的”。表明宝玉不屈服,对自己选择不后悔的决心。
宝玉挨打,是因为贾雨村、蒋玉菡、金钏等人的事情。说宝玉是为贾雨村去死,显然说不通,因为在宝玉眼里,贾雨村就是个“禄蠹”,他是耻与为伍的。剩下的就是蒋玉菡和金钏。那么,这两个人是什么人?蒋玉菡是个戏子,在冯紫英宴请时初次相识,之前与宝玉根本没有交集。宝玉见蒋玉菡“妩媚温柔”,心中便十分留恋,分手时两人互赠汗巾。金钏是王夫人身边的丫头,和宝玉属于主仆关系,两人偶尔有调情行为,仅此而已。
为了这样的两个人,宝玉却“情愿”去死,而且黛玉也默认和支持宝玉的做法,这已经让人费解。有些文章还把宝玉的“荒唐”行为提升到“三观”的高度,与贾政相对照,认为他们父子之间的冲突,实际上是“两种世界观两种价值取向两种文化思潮的斗争”,更是让人不可思议。宝玉“在外流荡优伶,表赠私物,在家荒疏学业,淫辱母婢”的行为,随性甚至任性,不知道他代表的是哪一种“先进”的世界观、价值观和文化思潮。
6、“论理,我们二爷也须得老爷教训两顿。若老爷再不管,将来不知做出什么事来呢。”
这是袭人对王夫人说的话。王夫人向袭人求证宝玉挨打的原因,袭人乘机向王夫人进言。“我们二爷也须得老爷教训两顿”,“二爷”指宝玉,袭人认为,宝玉的做法是有错的,老爷(贾政)应该教训。“若老爷再不管,将来不知做出什么事来呢。”袭人的话并非危言耸听,因为宝玉的所作所为,客观上已经让父母蒙羞,给家族带来了危害。
袭人向王夫人进言,是“心地纯良,克尽职任”的表现。正如脂批所言:“袭卿之心,所谓良人所仰望而终身也。”就是说,袭人的做法是“良人”的做法,是可以令人敬仰终生的。
7、“我只想着讨太太一个示下,怎么变个法儿,以后竟还教二爷搬出园外来就好了。……如今二爷也大了,里头姑娘们也大了,况且林姑娘宝姑娘又是两姨姑表姊妹,虽说是姊妹们,到底是男女之分,日夜一处起坐不方便,由不得叫人悬心。”
这是袭人对王夫人说的话。袭人对王夫人进言,建议让宝玉搬出大观园,与黛玉、宝钗等姑娘们保持距离。虽然有点“奴操主心”,但在本质上并没有错。
第一,这是她的职责所在。贾母之所以把袭人“与了”宝玉,就是看好她能“竭力尽忠”。如果袭人明哲保身,凡事视而不见,听而不闻,做个好好先生,那就是失职。
第二,袭人的话有一定道理。随着年龄的增长,宝玉和黛玉、宝钗等姑娘们“日夜一处起坐”,的确不太方便。别说他们之间是姨亲表亲关系,就是亲兄妹、亲父女关系,也应该保持一定的距离。毕竟“男女之分”“男女有别”。
王夫人对黛玉本来就有成见,袭人的一番话,使这种成见进一步被固化和强化。但是这与袭人无关,袭人无意去“陷害”黛玉。
8、“二爷素日性格,太太是知道的。他又偏好在我们队里闹,倘或不防,前后错了一点半点,不论真假,人多口杂,那起小人的嘴有什么避讳,心顺了,说的比菩萨还好,心不顺,就贬的连畜牲不如。……我们不用说,粉身碎骨,罪有万重,都是平常小事,便后来二爷一生的声名品行岂不完了。”
这是袭人对王夫人说的话。袭人这样做,首先是为宝玉考虑。她深知宝玉“牛心左性”的性格,脾气固执,行为古怪。而贾府又是大家族,矛盾错综复杂,人多嘴杂。她担心万一出了点差错,宝玉就会被贬得“连畜牲不如”,“一生的声名品行”也就彻底完了。
其次,袭人也是为自己考虑。她希望伏侍“二爷”能“落个平安”,否则就是“粉身碎骨”,恐怕“连葬身之地都没了”。何况袭人还把宝玉当作自己的终身依靠,做着有一天能成为“宝二姨娘”的美梦。
袭人这番表达自己日夜“悬心”,为宝玉“远忧近虑”(脂砚斋语)的话,让王夫人听后非常感动。
9、“我已经快五十岁的人,通共剩了他一个,他又长的单弱,况且老太太宝贝似的,若管紧了他,倘或再有个好歹,或是老太太气坏了,那时上下不安,岂不倒坏了,所以就纵坏了他。……若打坏了,将来我靠谁呢!”
这是王夫人对袭人说的话。王夫人溺爱宝玉,有两个原因:一是为自己考虑。王夫人生有三个子女:贾珠、贾元春和贾宝玉。贾珠早亡,元春嫁进了后宫,身边只有宝玉。王夫人不是不管孩子,她对袭人说,“我何曾不知道管儿子,先时你珠大爷在,我是怎么样管他。”贾珠的死,让王夫人心里有阴影,她不太敢管宝玉,怕宝玉再有什么好歹,“若打坏了,将来我靠谁呢!”
二是为贾母考虑。文本中多处写到贾母对宝玉的溺爱。第二回写宝玉衔玉而生时,贾母就“爱如珍宝”,当作“命根”一般。第三回写黛玉听母亲说,贾母对宝玉“极溺爱,无人敢管”。第十九回写袭人内心感受,宝玉“仗着祖母溺爱”,连贾政、王夫人“亦不能严紧拘管”。第二十三回贾母对宝玉说:“好宝贝,你只管去,有我呢,他(指宝玉的老子贾政)不敢委屈了你。”第三十三回宝玉挨打时,贾母对儿子贾政挖苦讽刺羞辱,差点拼了老命。
等等。所以,王夫人不太敢管宝玉,因为害怕把“老太太气坏了,那时上下不安”。
古语说,“严家无悍虏,慈母有败子。”意思是威严的人家没有凶悍的奴仆,慈祥的母亲会有败家的儿子。正是王夫人、贾母等人的溺爱,造就了宝玉无法无天的叛逆性格。
10、“我的儿,你竟有这个心胸,想的这样周全!……你今儿这一番话提醒了我。难为你成全我娘儿两个声名体面,真真我竟不知道你这样好。……你今既说了这样的话,我就把他交给你了,好歹留心,保全了他,就是保全了我。我自然不辜负你。”
这是王夫人对袭人说的话。王夫人原来对袭人有误会,认为她只会“在宝玉身上留心”,“或是诸人跟前和气”,都是一些“小意思”。听了袭人一番掏心掏肺的话后,王夫人改变了看法,她先后三次称袭人为“我的儿”,夸赞袭人“竟有这个心胸,想的这样周全”,说的话都是“大道理,”感谢袭人“成全我娘儿两个声名体面”。
王夫人投桃报李,表示“不辜负”袭人。她不仅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第三十六回,王夫人从自己的月例中拿出银子给袭人,而且吩咐凤姐“以后凡事有赵姨娘周姨娘的,也有袭人的”,实际上就是公开宣布了袭人“准姨娘”的身份。
11、“宝玉这番苦心,能领会我这番苦意,又令我可喜;我这番苦意,不知将来如何,又令我可悲;忽然好好的送两块旧帕子来,若不是领我深意,单看了这帕子,又令我可笑;再想令人私相传递与我,又可惧;我自己每每好哭,想来也无味,又令我可愧。”
宝玉让晴雯送来两条旧手帕,黛玉开始不解,后来大悟。这段话就是描写黛玉“大悟”后的心理活动。
黛玉悟到了宝玉哪些用意呢?概况起来说有两方面:一是实写。黛玉性格多愁善感,经常伤心流泪,宝玉送给她手帕,既是用来擦眼泪,也是希望她别再流泪。一是虚写。手帕在古代是定情之物,用来寄予思念之情。明代冯梦龙编辑的《山歌》里收了一首民歌:“不写情词不写诗,一方素帕寄心知。心知拿了颠倒看,横也丝来竖也丝。这般心事有谁知。”其中“丝”与“思”谐音,“横也丝来竖也丝”,就是“反正都是思”的意思,把主人公因日夜思念而辗转反侧、寝食不安的神态,刻画得非常生动。
《红楼梦》中有多处因手帕而生情、借手帕而传情的情节。第二十四回“痴女儿遗帕惹相思”,小红丢失手帕,被贾芸捡到,最终成就了两人的情缘。这一回里,宝玉送给黛玉两条带有自己体味和汗渍的旧手帕,表达他对黛玉的爱一如既往,没有丝毫改变。
黛玉悟到宝玉“这番苦心”后,“神魂驰荡”,“一时五内沸然炙起”,喜、悲、惧、愧,各种感受交织在一起。随后黛玉在旧手帕上题诗三首,用来抒发她睹物思人、互通心曲的深情。
12、“难道宝玉是天王?他父亲打他一顿,一家子定要闹几天。那一回为他不好,姨爹打了他两下子,过后老太太不知怎么知道了,说是珍大哥哥治的,好好的叫了去骂了一顿。今儿越发拉上我了!既拉上,我也不怕,越性进去把宝玉打死了,我替他偿了命,大家干净。”
这是薛蟠说的话。宝玉挨打,薛姨妈和宝钗误以为是薛蟠告的状,就责备薛蟠。薛蟠气急败坏,就说了这番话。
薛蟠的话从一个侧面反映了贾府教育上存在的问题。宝玉在家里有着特殊地位,属于“天王”(神话传说中的天神)级的人物;贾政教育方法简单粗暴,对宝玉动辄动手,而且不止一次;贾母溺爱宝玉,任意迁怒别人,已经到了几近没有原则的地步。
这段话也表现了“呆霸王”的性格特点:凭感情说话办事,弄性尚气,不计后果。
13、“好妹妹,你不用和我闹,我早知道你的心了。从先妈和我说,你这金要拣有玉的才可正配,你留了心,见宝玉有那劳什骨子,你自然如今行动护着他。”
这是薛蟠说的话。他反唇相讥宝钗,心里装着宝玉,“如今行动护着他”。那么,薛蟠的话值得相信吗?笔者认为不可信。
首先,薛蟠是在气头上说这番话的,说的自然是气话。目的是要“堵回他去”,就是堵住宝钗的嘴,不让她再抱怨自己。
其次,宝钗对宝玉没感觉,根本不像薛蟠说的那样。第二十八回,端午节元妃赐物,宝钗见自己的礼物和宝玉的一样,想到往日母亲说过“金锁是个和尚给的,等日后有玉的方可结为婚姻”等语,“心里越发没意思起来”,“没意思”意即没趣、难堪。后来宝钗嫁给宝玉,实是情非得已,只是屈从于母亲和姨妈之命罢了。
宝钗不是“第三者”,她不仅没有主动去破坏宝黛感情,反而不止一次成全和祝福他们。一次,宝钗去看黛玉,见宝玉走进潇湘馆,她怕打扰他们,就转身离去。(第二十七回)宝玉从魇魔中“省了人事”,黛玉连忙叫了声“阿弥陀佛”,宝钗善意地打趣道:“我笑如来佛比人还忙……又管林姑娘的姻缘了。”(第二十五回)一句玩笑话,却真诚表达了对宝黛爱情的美好祝福。
再次,宝钗听了薛蟠的话,反应为什么会那么强烈?笔者认为,宝钗生气,是因为哥哥不懂自己,感到“满心委屈气忿”;宝钗哭泣,是因为选秀失败,这是她无法对别人明言而只能深藏心底的苦痛。否则,她怎么会“整哭了一夜”呢?请问,有人会相信宝钗是为了宝玉挨打而“整哭了一夜”吗!?
14、“姐姐也自保重些儿。就是哭出两缸眼泪来,也医不好棒疮!”
这是黛玉说的话。宝钗是个大气、淡定、稳重、隐忍的女孩子,很少有大喜大悲的时候。不过有两次例外。一次是在第三十回,宝玉一句搭讪的话,“怪不得他们拿姐姐比杨妃,原来也体丰怯热”,惹得宝钗大怒。另一次就是这一回,哥哥薛蟠被冤枉后说的气话,“好妹妹,你不用和我闹,我早知道你的心了。……见宝玉有那劳什骨子,你自然如今行动护着他”,惹得宝钗“整哭了一夜”。笔者认为,宝钗这两次一反常态的行为,都是因为一件事——选秀失败。
可惜,早已被爱情蒙蔽了慧心慧眼的黛玉,她根本就不懂宝钗的心。黛玉为了挨打的宝玉而哭得“满面泪光”,“两个眼睛肿的桃儿一般”。她以为宝钗会和她一样,为了宝玉挨打而“哭出两缸眼泪来”。爱情,让黛玉变得敏感、弱智、刻薄,每每具有挑衅性和攻击性。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