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弃疾五首最著名的诗(辛弃疾奇思妙想)
中秋已至,咏月怀思成了天下游子共同的主题,赏月观花亦是团圆之人期盼的美好,千百年来永恒的月,它究竟接收了多少吨的思念?又映照了多少人的心?或许月亮从来不知道,人间的八月十五日已经离不开它。
古往今来,中秋诗词一直是佳节必备,在这一天文豪们绝对不会吝啬才华,纷纷倾囊而咏月。然而宋代词龙辛弃疾却一反常规,他没有去咏叹,而是创造性地采用通篇问月的形式,把月亮都问蒙了,借此抒发对宇宙的思考与神话的理解,堪称古代科学幻想的高峰。
《木兰花慢》
可怜今夕月,向何处,去悠悠?是别有人间,那边才见,光影东头?是天外。空汗漫,但长风浩浩送中秋?飞镜无根谁系?姮娥不嫁谁留?
谓经海底问无由,恍惚使人愁。怕万里长鲸,纵横触破,玉殿琼楼。虾蟆故堪浴水,问云何玉兔解沉浮?若道都齐无恙,云何渐渐如钩?
辛弃疾在小序中写道:"中秋饮酒将旦,客谓前人诗词有赋待月无送月者,因用《天问》体赋。"《天问》是屈原的名篇,通篇都是疑问句,一共连问170多个问题,是该类题材的鼻祖。辛弃疾致敬屈原,便创作了这一首极具浪漫气息的词作。
事实上,"问月"并不是辛弃疾首创,李白就曾有"青天有月来几时,我欲停杯一问之"的名句,苏轼也有"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的佳作,但是他们都只是在开头一提,问句并没有贯穿全篇,而辛弃疾此词却大胆创新,一问到底,空前绝后。
更为神奇的是,辛弃疾的这些疑问并非胡猜乱想,他对客观自然现象所作出的猜测,与现代科学有很多重合,比欧洲的哥白尼还要早三百多年,辛弃疾可称为大宋科学探索第一人。下面我们就一起看看他对月亮的神奇猜测。
第一句,辛弃疾将月拟人化,它娇媚可爱,步履阑珊,辛弃疾问它:你在向什么地方慢悠悠走去?月亮是随时间迁移的,这是月球的公转,辛弃疾观察到了这一点,便说月也是能行走的。
紧接着第二句,辛弃疾展开奇思妙想:是不是在另一头还有一个人间,那里的人刚刚看到月亮从东边升起?月球围绕地球自西向东公转,人们看到月亮的时间必定有早有晚,而辛弃疾说的一点没错,月亮辉映下的人间不止中国一处,其他大洲的上空,月亮的确刚刚升起。
"但长风浩浩送中秋",辛弃疾认为是秋风吹动月亮前进;而"飞镜无根谁系",辛弃疾又问:月亮无根无系,是谁用绳索拴住了明月?现在我们都知道,是地月引力使然,而引力是看不见摸不着的,这对古人而言的确是未知难题,辛弃疾的好奇心正是一种科学探索精神。
"姮娥不嫁谁留",更体现了辛弃疾那丰富多发的想象力:嫦娥多少年来都居住于月宫,是谁把她留在那儿?难道她都没人追吗?这个问题非常新颖,文人都知道月宫里有嫦娥,却没人问嫦娥为何待在月宫,又为何不离开那孤独寒冷的地方,而唯有胆大的辛弃疾。
"谓经海底问无由",是说月亮是经由海洋运转的,但却找不到证据。谁能想到,宋代的人就已经觉察到了月球与海洋的微妙关系!地月之间的引力形成了潮汐,看起来海水的涨落就对应着月亮的明灭。
后面几句皆带有浓郁的神话色彩,辛弃疾认为月亮是漂浮在海洋之上的,因此他才会害怕鲸鱼撞坏了月上宫殿,才会疑惑玉兔如何在海洋里生存。"若道都齐无恙,云何渐渐如钩?"辛弃疾认为月亮之所以有阴晴圆缺,正是因为海里的生物与月宫之间发生了碰撞或推搡,月牙儿或许是被撞坏的宫殿?月圆兴许是又修好了?
读完之后,不禁要为辛弃疾这巧妙的奇思妙想点赞。前人的中秋诗词,无非咏月、思人、思乡、怀古,而辛弃疾思考的却是月亮的本质,富有哲理性,却又不失诗意,创造出了神奇多姿的浪漫主义艺术形象,自然成为千古绝唱。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