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抗疫赢家(特稿美国抗疫躺平)

新华社洛杉矶10月11日电 特稿:美国抗疫“躺平”遗患无穷

新华社记者谭晶晶

随着北半球秋冬季来临,公众室内活动增多,最新疫情指标显示美国可能再次面临新冠疫情加剧风险。在逾百万美国人死于感染新冠病毒之后,美国媒体和专家表示,在抗疫问题上“躺平”的作法已对美国社会造成难以弥合的创伤。新冠疫情暴露了美国政府在应对公共卫生危机方面的缺陷,凸显美国疫情防控体系的深层次疴疾。

病毒传播显现加剧迹象

美国疾病控制和预防中心最新数据显示,目前美国7天平均日增新冠确诊病例约3.9万例,7天平均日增死亡病例约340例,7天平均日增住院病例近3300例。但专家表示,美国实际感染人数可能远高于官方统计数据,因为部分轻症感染者不再去做检测,部分感染者在家中检测后不再上报结果。

美国全国公共广播电台近日报道称,随着美国即将入冬,有迹象显示美国的新冠感染病例数可能再次激增。例如,一些地区从废水中检测到的新冠病毒水平有所上升,包括宾夕法尼亚州、康涅狄格州、佛蒙特州和美国东北部的其他地区。公共卫生专家认为,这可能是疫情反弹的一个早期预警信号。

美国抗疫赢家(特稿美国抗疫躺平)(1)

2022年8月5日,在美国加利福尼亚州洛杉矶县,居民接受卫生防疫人员的检测取样。新华社发

流行病学家还表示,新冠病毒变异比最初预想的更快、更广泛。进入秋冬季,室内活动增多,美国可能再度迎来新冠病例“激增潮”。

费城儿童医院政策实验室主任戴维·鲁宾表示,疫情监测显示,美国北部一些地区的感染病例数和住院病例数已经开始增加,开始呈现出新冠病毒传播加剧的迹象。“冬季疫情反弹正在开始。”

然而美疾控中心最新数据显示,目前仅有约68%的美国人口完成新冠疫苗接种,已接种疫苗人群中仅不到半数接种了一剂加强针。《华盛顿邮报》近日援引美国全国公民基金会一项分析预测,如果今年秋季美国的加强针接种未能达到预期效果,可能会有超过7.5万本不必要失去生命的人死亡。

“躺平”代价高昂

面对新冠疫情,美国政府过早取消口罩令、隔离感染者、追踪密接者等严格防控措施,造成大量人群感染,酿成100多万美国人死亡的悲剧。《纽约时报》近日报道说,美国为抗疫失败付出高昂代价。

美疾控中心8月31日发布的报告显示,2021年美国人均预期寿命较前一年缩短近1岁,这是该项数据连续第二年下降。过去两年美国人均预期寿命下降了近3岁,该降幅创二战以来的新高。报告分析认为,新冠疫情是导致美国2021年人均预期寿命缩短的首要原因。

美国抗疫赢家(特稿美国抗疫躺平)(2)

2022年5月12日,在美国纽约时报广场,电子屏上播放关于新冠逝者的新闻。新华社发(郭克摄)

受“长期新冠症状”困扰的人群正不断增加。美国媒体报道称,“长期新冠症状”对美国人健康的影响不容小觑,正在影响劳动力市场,美国政府却任由疫情蔓延。

据美疾控中心介绍,“长期新冠症状”涉及消化、呼吸以及神经等多个层面,主要表现为疲倦嗜睡、容易发烧,还有不少人会有头痛、呼吸困难、难以集中注意力等症状。

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医学院教授埃塞基耶尔·埃马努埃尔认为,“长期新冠症状”将是一个持续且非常严重的全国性问题,将拖累经济,对美国伤残保险体系造成严峻考验,并给民众带来悲剧。

公共卫生治理暴露缺陷

《纽约时报》报道称,美国是世界上最富有、最先进的国家之一,却完全没有为应对新出现的病原体做好准备。新冠疫情和猴痘疫情都暴露了美国疫情防控体系的深层次疴疾,这表现在公众信任度骤降、不实信息泛滥以及公共卫生官员与病患之间、联邦政府与各州之间都存在严重分歧等。这预示着美国将来应对新出现疫情时“几乎不可避免”会再次陷入混乱。

美国抗疫赢家(特稿美国抗疫躺平)(3)

这是在美国纽约布鲁克林拍摄的一处临时停尸场内存放新冠患者遗体的冷藏车(2021年9月6日摄)。(新华社记者王迎摄)

美国国家过敏症和传染病研究所所长安东尼·福奇近日指出,新冠疫情在美国如何发展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如何应对不断涌现的新变异毒株。新冠疫情暴发至今已经接近3年,而美国国内对于应该采取什么防控干预措施,依然没有统一的认识。

《纽约时报》的报道分析认为,面临重大疫情时,全美缺乏协调统一的应对措施,最大的障碍源自联邦、各州和地方政府之间对责任划分和资源分配存在严重分歧,以及公共卫生官员与实际治疗患者的医护之间沟通缺失。

美国斯克里普斯研究所病毒学家克里斯蒂安·安德森表示,自己曾以为美国应对新冠疫情暴露出的种种缺陷会随着问题日渐凸显而得到重视和弥补,但现实恰恰相反,目前的准备情况比新冠大流行初期更差。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