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铁各局指挥部(中铁有个洋调度)
47℃的高温下,33岁的艾布拜克·侯赛因在中铁十八局沙特公司承建的朱拜尔TS-8高速公路项目现场忙着调度指挥。他用一口流利的汉语和中国同事交流,要不是那张洋面孔,很容易忘了他“老外”的身份。在侯赛因的调度下,朱拜尔TS-8高速公路捷报频传。
一个“好师父”
“刚来的时候,我什么都不会,真的。现在出师了,也有了徒弟,但马老师仍是我认为最棒的老师!”揽着师父马兆国的肩膀,已是项目外籍劳工主管的侯赛因露出灿烂的笑容。
朱拜尔TS-8项目上的不少外籍劳务人员都懂一些汉语,而中方人员从项目部负责人到工长都能用英语、阿拉伯语和当地人交流。为加快属地化发展步伐,公司累计选聘了数千人次的当地外籍员工。在培养中方人员成为“沙特通”的同时,也培养“中国通”,不仅提高了属地化员工的技术与能力,更在“教”与“学”中与他们结下了深厚的友谊。
侯赛因就是其中的典范。在公司工作13年,他从一名钢筋工人逐渐成长为工班长、外籍劳工主管,从事的工作也从基础的体力劳动变成现在拿着图纸、带领他的外籍工班独立施工。13年里,侯赛因不光掌握了技术,还学会了一口流利的中国话,成为项目上有名的“中国通”。
侯赛因的师父马兆国来自山东菏泽,2001年就来到沙特,是最早一批“走进沙特”的中国专业技术工人。
“刚开始不好带,主要是语言,我说的他不懂,他说的我不明白。”马兆国说,为了带好自己的洋徒弟,无论基础的绑钢筋、泥瓦活,还是专业的水电安装、模板架设,每次他都手把手地演练,在纸上写下材料或部位的中文名称,再让侯赛因标注乌尔都文,不懂的时候就拿着纸直接解释。侯赛因就是这样渐渐从一名学徒变成了别人的“师父”。
“每名外籍工人都会配师父,这样挺好,是中国技术‘走出去’的好方式。‘传帮带’的过程中,我也能学到很多,比如英语就进步不少。”马兆国说。
一个“好平台”
中铁十八局集团沙特公司总经理陈德斌介绍,自2001年进入沙特,他们陆续参建工程项目20多个,业务覆盖房建、铁路、公路、桥梁等各个领域。
多年来,公司将“中国技术、中国标准、中国文化”与当地技术、标准、文化融合融入,先后参建了沙特第一条轻轨──麦加轻轨,获得鲁班奖的沙特最长铁路——南北铁路、世界沙漠地区设计时速最高的高铁──沙特麦加至麦地那高铁,推动共建“一带一路”倡议在沙特开花结果。
作为老员工,侯赛因参与了4个项目的建设,让他最自豪的是参建了麦麦高铁。当时,K2大桥是麦麦高铁的重难点控制性工程,体量大、设计难。为了抢攻进度节点,已连续工作14个月的侯赛因主动放弃休假,带领钢筋班突击作业。他发现以往工班的随机拆组影响施工效率,便提议由固定专业班组组成“专业队”。项目部认可了他的提议,陆续组建土建、钢筋、机械、模板等十几个专业班组,最终提前5个月完成了项目。
“很多人跟我一样,在公司我们能学技术,能多挣钱,家里很多人都很羡慕我。”13年里,侯赛因结婚、生子、升职,每一步都有“中国痕迹”。
“公司就是我的家。我的妻子是工友给我们介绍的,我的孩子小名叫做‘年糕’,我的技术是中国师父教给我的。用中国话讲,这里就像我的‘娘家’一样,大家都是‘娘家人’。”
一个“新梦想”
“如果可以的话,我想一直在这儿工作。如果可能的话,我想去中国发展。”侯赛因说。
经过13年的培养和锻炼,如今的侯赛因既是独当一面的专业技术达人,还成为了优秀的管理者。根据自己积累的经验,侯赛因在朱拜尔TS-8项目总结出了高效的人才招聘办法。
在现场劳工招聘上,他主动联系当地劳务公司,经过条件筛选,有针对性地进行技能面试,显著节省了招聘时间;在外籍工程师招聘上,除了发布广告招聘信息,他积极建立与外部同类企业人员的合作关系,拓宽渠道,极大提高了招聘效率。两年里,他共为企业招聘劳工人员超过300人,专业工程师超过40人,做出了贡献。
据介绍,近20年,公司先后招入外籍务工人员2000多人,中外务工人员比例从最初的1:1发展到如今的1:8,实现了“一带一路”工程企业在境外建设“专业技术工人孵化地”的目标,也让越来越多的“洋徒弟”成长为了侯赛因这样的“洋师傅”。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