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闲云玄学(吴全节闲闲看云)

《画人传》~第154篇

吴全节闲闲看云,竟成一代宗师。秘诀:常为他人着想!

文/卢秀辉

吴全节(1269~1346),元代著名玄教道士。字成季,号闲闲,又号看云道人,饶州(今江西鄱阳)人。

吴闲云玄学(吴全节闲闲看云)(1)

成吉思汗与丘处机相契投合,于是,全真教一时以国教自居,道众也因此跋扈,毁寺为观,一时,佛众怨声载道。

元宪宗蒙哥时,佛道发生了三次大辩论,皆因忽必烈等人袒护佛教,再加上道教辩论技巧的失误,导致一输再输,连输三场。尤以最后一场,输得最惨。

元宪宗1258年,参加辩论的高僧道众共有500余人,各出17人参加主辩,另有200多名儒士旁听作证,主裁判官为忽必烈,另有汉臣大儒为裁判官。

尤以当时的元朝国师八思巴问的最精彩,八思巴问:“老子的根本经是什么?”

道士回答:“《道德经》。”

又问:“《道德经》外,还有什么根本经。”

道士说:“《道德经》是源。”

八思巴又问:“《道德经》中有化胡之事吗?”

道士老实回答:“无有此事。”

又问:“既然《道德经》里没有,那化胡一说,从何而来?”

道士说:“从史书中来。”

忽必烈看着史书问:“这是什么书?”

道士说:“这是中国皇帝编辑的史书,叫《史记》。从古到今,都以此为凭。”

忽必烈说:“自古以来,皇帝只有中国才有吗?”

道士回答:“其他国家也有。”

忽必烈问道:“那其他国家的皇帝写的史书算数吗?”

道士说:“都一样算数。”

八思巴说:“天竺的史书说,佛祖诞生的时候,天竺的频婆娑罗王赞颂佛:‘天上天下无如佛,十方世界亦无比。世间所有我尽见,一切无有如佛者。’哪里看出‘老君化胡成佛’?”

道士说:“没有听说过。”

忽必烈怒了:“各地的史书都没有记载老子行化的事迹,只有这《史记》里有,《史记》不可信,烧了它!”

在场儒生一听,大惊失色。再辩论下去,连中国的正史都要遭劫,裁判官之一的姚枢赶紧宣判:“既然,‘都是史书,都一样算数’,那么,佛是胜者,道士输了。”姚枢为了保护正史经典,不得不弃道保儒。

最终道教被判定辩论失败,并接受了处罚,樊志英等17人,到龙觉寺削发为僧,焚烧道教45部经,收归被道教占据的佛寺共237座。

吴闲云玄学(吴全节闲闲看云)(2)

此为吴全节赝品

忽必烈继位后,至元十八年,下令禁道书,这对道教是个沉重打击。张留孙通过太子真金向忽必烈进谏,此事才得以缓和。忽必烈觉得佛道两家不能扬一抑一,于是,扶植张留孙,张留孙此人于道教有大功德,不仅救道教于颓势,而且,重新赢得了元世祖忽必烈的尊重。

元成宗铁穆耳即位后,张留孙积极活动,使道教重新得到统治者的重视。张留孙地位的不断上升,正是道教在元代政治生活中重新活跃起来的一个标志。他出自正一道,地位提高后,自立门户,称为玄教。并受到历代皇帝的尊宠,获得了极高的政治地位。当时玄教权力之大,在当时道教诸派中是独一无二的。从吴全节《登大茅峰》一诗中可得窥其一斑,诗云:

第一福地第一峰,

玉台积翠摩苍空。

大君成道二弟从,

还丹返老颜如童。

绣衣趣召淩天风,

此事万古将无同。

山高有仙水有龙,

龙腹如篆朱砂红。

蜿蜒变化理莫穷,

作霖济旱年屡丰。

神仙为市坛朝宗,

真人涣号芝泥封。

猿鹤相语千载逢,

葵心耿耿通宸枫。

万里六辔驰花骢,

香飘龙篆江云东。

瑞凝草木气郁葱,

稽首峰顶歌玄功,

他时归奉明光宫。

吴全节就是玄宗的第二代大宗师,张留孙与他的弟子吴全节参与了元朝的政治,这是一个很重要的节点。宗教参与政治,是旧有话题,如何全身而退?这是个大问题。中国的宗教从来没有绑架过政权,人主合意便用,不合意便斥。张留孙与吴全节能做到“朝廷有大谋议,必见咨询”,是件很不容易的事。他们必须坚持三点:一、绝对不能过度宣传宗教的作用;二、必须从皇权出发,同时兼顾相权的感受,否则,就越位了;三、必须笑对各方,而且要有刚柔并济的本事。

吴全节多次奉诏去江南访求遗逸,并向朝廷推荐官员,尤其是元朝前期没有科举考试的情况下,荐举更重要。官吏间发生矛盾纠纷时,他们师徒二人还会主动参与疏解。难得是,张留孙殁后,吴全节继续保持了从前的做法,并被宠遇八朝。他在《震灵方丈赠玉虚宗师》一诗中说:

晓起南窗看白云,

道心如水鬓丝银。

当时宣室前釐席,

此日仙坛得主人。

方外烟霞知有喜,

掌中雷雨信如神。

夜来亲见茅君说,

五百年间再世身。

吴闲云玄学(吴全节闲闲看云)(3)

吴全节出身是儒学之家,十三岁学道于龙虎山上清正一宫之达观堂,师李宗老。听说空山先生雷思齐深明《周易》、《老子》,吴全节遂前往拜师学习。后来,李宗老延请雷思齐至龙虎山,吴全节等多人同受其业。至元二十一年(1285),十六岁的吴全节拜天师张宗演的弟子张留孙为师,正式出家为道士。元世祖忽必烈召大宗师张留孙至大都时,吴全节伴随左右,被张留孙许为第一弟子。张留孙殁后,吴全节被授为玄教大宗师、崇文弘道玄德真人,总摄江淮、荆襄等处道教,知集贤院道教事。

金国以降,孔子之嗣失统已久,官方一直不予诏令,经吴全节于延祐年间,向仁宗力言,朝廷遂以其五十四代孙孔思晦袭封衍圣公。数年后,孔思晦殁,有人想乘机觊觎此位,吴全节又上书朝廷,袭封孔思晦之子孔克坚为衍圣公。当时海内之大儒,不少与吴全节定交,大儒吴澄称道:“吴真人全节寄迹道家,游意儒术,明粹开豁,超出流俗。”赵孟頫更与他诗词唱和,并请他在画上题诗。吴全节在《子昂诸贤赋天冠山五言诗二十八首模写已尽矣余遂作唐律一章题卷尾云》中吟道:

青山特地耸天冠,

闻说群仙驾紫鸾。

浮世黄金空白发,

倚云苍玉尚玄坛。

松根怪石千年化,

桧顶飞泉六月寒。

弘景定辞神武去,

鸥波浩荡锦江干。

吴闲云玄学(吴全节闲闲看云)(4)

吴全节因为出身儒家,修行道家。张留孙在向皇帝奏对或与廷臣议论问题时,有句口头禅:“全节深知儒学,可备顾问。”师徒俩从不互相拆台,并以大局为重,别人自是看在眼里,服在心里。自此后五十年间,吴全节历元世祖、元成宗、元武宗、元仁宗、元英宗、元泰定帝、元天顺帝、元文宗八朝,恩宠不但不减,反而愈见恩隆。吴全节的才气横溢,为人聪颖达悟,贞静文雅,一副大儒气派,没有一般宗教人士的宗教味。而且识大体,肯为皇权、政权谋事,深得朝廷上下的爱戴,所以成为皇权的重要心腹和政治谋臣。吴全节《延祐元年五月重祀茅山瑞鹤诗二首》,诗云:

其一

一雨三峰分外青,

岩华涧草共欣荣。

茅君闻道天香至,

先遣西山羽驾迎。

其二

图写丹青上九天,

秋风百鹤驻山前。

谁知六辔重来日,

又见排空十二仙。

元贞元年(1295),吴全节制授冲素崇道法师、南岳提点。大德二年(1298),吴全节制授冲素崇道玄德法师、大都崇真万寿宫提点。朝廷每有设醮祭祀,必请吴全节;或为天下苍生祷雨,亦或奉旨降御香于江南,并巡检人才。大德十年,制授江淮荆襄等处道教都提点。次年,武宗即位,制授玄教嗣师、总摄江淮荆襄等处道教都提点、崇文弘道玄德真人,佩玄教梁师印,视二品。至大三年(1310),封赠其祖及父,奉命归乡荣亲。至治二年(1322),继张留孙之后,任玄教掌教,制授特进上卿、玄教大宗师、崇文弘道玄德广化真人、总摄江淮荆襄等处道教、知集贤院道教事,佩一品印。其道履,置于同行中,置于历史长河中,十分难得。

晚年得御书“闲闲看云”,自号看云道人。能诗能画能书,其书法极尽高古,飘然世外,不食人间烟火气,一看便知,是方外高人之遗墨。吴全节《题米元晖画云山图二首》,诗云:

其一

溪上青山过雨浓,

分明倒满玉芙蓉。

令人却忆匡庐顶,

百丈银河下碧峰。

其二

雨外夕阳摇树明,

山云吞吐乱阴晴。

飞帆一点知谁子?

疑在元晖画里行。

《九龙图》是南宋画家陈容存世二十幅作品中最为著名的一幅,《九龙图》共画九条龙,分置于山石、云雾和急流之中。吴全节于此画后面有书法《题九龙图》,此画被美国波士顿美术馆收藏。吴全节《题九龙图》诗云:

雷雨天垂垂,

电火飞墨水。

解衣盘礡初,

神物听麾指。

雪茧起风云,

瞬息几万里。

用九赞干元,

犹龙师老子。

卢秀辉有《古风•赞吴全节》一首,诗云:

四海信步游,

道行遍九洲。

孔林念此老,

沐恩如水流。

一生道儒恪,

初心寄归舟。

为国持公论,

诸事催白头。

吴闲云玄学(吴全节闲闲看云)(5)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