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叫做你的人生重新洗牌(反转与打破)
头枕宇宙星河,心系人间理想
在这又一个离别的季节
满怀着不舍与惜别
毕业生们踏上了新的征程
Hey!我们邀你驻足回眸
听年青人们讲述自己的故事
「 毕业特辑 」
第三期
2022届复旦大学MBA项目毕业生 蒋毅栋
2022届复旦大学IMBA项目毕业生 潘张婷
2022届复旦大学Aisa MBA项目毕业生 孙亚平
穿越疫情的学习之旅充满力量
「蒋毅栋」
2022届复旦大学MBA项目毕业生
“新篇章”与“新角色”
“一次答辩,将两年半的学习和成长浓缩成一个圆满的句号;一声啼哭,翻开了人生的新篇章,从此开始了为人父母的新身份。”
毕业于电子商务专业的蒋毅栋,赶上了国家大力发展电商的黄金时期。踏入职场后他从事着与中后台决策支持相关的分析工作。2016年,由于公司业务需要,他从一名“幕后”的分析人员被调派为“一线”的VP业务助理。怀着紧张、兴奋的心情,蒋毅栋打开了职场新世界的大门。2018年5月,他走进了复旦MBA项目的宣讲会,“我当即选择了报名,如今看来,这是一次非常正确的决定。”
在毕业之际回望这段求学经历,蒋毅栋无比感慨:“复旦MBA的课程全面而深入,涵盖了财务、人事、市场战略、金融等多个领域。这种知识体系的建立对我而言是十分关键的,让我在接触各类不同的商业项目时有了更大的底气。”
得益于学院组建的医疗健康俱乐部,蒋毅栋在听了多次讲座和校友分享后发现,伴随着医药领域新政策的不断出台与落地,顺势而起的相关新兴行业里正涌现出越来越多的新模式、新业务,而这一观察也进一步激发了蒋毅栋想要跳出舒适圈的决心。临近毕业,他毅然选择跳槽到一家跨国药企,希望以此探求更多行业机会,同时也发掘自身更大的潜力。
除了工作角色上的转变外,蒋毅栋还收获了家庭角色上的更新。2021年末,他在朋友圈分享着心中的喜悦,从此开始了为人父母的新身份。因为疫情隔离的缘故,“宅家”的蒋毅栋趁着“足不出户”的机会,正在学习成为一名合格的奶爸。尽管不得不面对因经验不足而产生的各种不便,但他依然乐在其中。蒋毅栋十分认同一句话——“哪有什么平衡工作和家庭,无非是家人的包容和理解。”他也希望能够借此机会,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表达对于家人的感恩。
“局中人”与“抗损力”
“管院于我,更像是一面旗帜。除了技能上的学习之外,我在这里获得更多的是在长期方向性或思维方式上的改变。这段学习生涯让我积累了更多应对不确定环境的能力,这些都是弥足珍贵的。”
作为此次上海疫情的“局中人”,蒋毅栋将这段时期的隔离生活看作是一次“反脆弱”的挑战。“疫情带来的影响将会是长期的,我们唯有不断地、持续地去观察和分析,尝试探索下一个阶段的发展趋势,同时去接受可能发生的任何变数。” 为了应对挑战,提高自身的“抗损害”能力变得尤为迫切。
蒋毅栋坚持不定期地与同事、校友展开线上的交流学习,希望跳脱已知领域、规避未知的风险,在社会层面发掘更多可能性,获得持续成长。求学期间,蒋毅栋结识了许多各行各业的校友,坦诚相待的交流让彼此的友谊逐渐深化,也碰撞出更多启发,“这些都是我在学习之余收获的‘隐性财富’。”
距离蒋毅栋结束MBA论文答辩至今,已有近半年的光景,但这段特殊的求学经历对于他的影响却仍在继续。每当遇到困惑时,蒋毅栋总会不自觉地关注复旦管院,看看学院最近的动向,关注学院正在努力的方向。在他眼里,母校复旦管院就是自己人生的“风向标”:他总是可以从学院了解到当下的社会发展状况,然后以更宏观的视角去重新审视自己的事业,去把握下一阶段的重点。
从职场回到校园已经不易,顶着疫情反复的压力潜心向学更是难得。总结自己就读MBA的心路历程,蒋毅栋希望学弟学妹们能珍惜和利用校园的各类资源,以百分百的投入去享受这段学习之旅,让每一分时光都产生价值。“我期待有更多同学能从复旦管院获得前行的力量,相信我们终将获得洞见未来的智慧,突破迷雾向梦想出发!”
打破“岁月静好”,发现更远处的风景
「潘张婷」
2022届复旦大学IMBA项目毕业生
为梦想跨界“出走”
“我希望自己的职场和人生拥有更多‘反转’和‘打破’,而不是一眼就能看到尽头。”
在复旦国际MBA项目的学生中,担任1班班长的潘张婷算得上是一个比较“另类”的存在。不同于很多职场人在重返校园时都抱有清晰的诉求、或是以明确的目标为导向,潘张婷所追求的,很大程度却在于“变化”本身。
潘张婷本科的4年是在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度过的,此后,俄语专业的她还曾到俄罗斯留学过一段时间。刚刚步入职场时,潘张婷从来不曾想到,语言文学背景的自己会在“机缘巧合”之下,进入到一个完全陌生的金融领域。
“当时中国银行全面拓展海外支行业务,也招聘了很多小语种工作人员,而俄语恰好入选了银行的小语种专项计划。”潘张婷就这样成为了中国银行的一名员工,并在接下来的日子随着行内岗位变动,再一次“机缘巧合”地调回了家乡温州。
潘张婷在温州工作了6年,在她看来,这是舒适且“平淡”的6年。但可以一眼望到头的职业路径却令她倍感焦虑。2018年,期望能够看到更大世界的她经过反复权衡之后毅然选择辞职,孤身一人来到上海。
初到上海,潘张婷还没来得及去感悟这座城市的底蕴和活力,就已经加入到求职大军中,并最终在一家公司财富管理的岗位上开启了全新一页。
融入复旦就融入了上海
“我早上从8点到12点基本都在上课,下午会去图书馆学习或者和同学们组织小组讨论;晚上吃过晚饭之后再开始一轮自习,间或抽出一、两个小时去处理一些学校的相关事务。”
谈到这次在职场打拼8年之后的重返校园,她不仅分享了关于自我提升、拓宽人生“边界”的想法和一些很真诚的职场规划,还着重提到了一个词:融入。 “融入复旦,就是真正地融入了上海。”
入学伊始,潘张婷便感受到了课业带来的压力。她直言在项目的第一年,自己几乎又找回了在高三时的状态。
用心都藏在细节里。潘张婷此前的住处距离学校比较远,入学后,她特意换到管院附近租住,以方便参加学院的一些公开课、学术讲座和其他活动。相比于住得远的同学要面对的通勤成本和种种不便,“随时回校”这一优势无疑为潘张婷拓展出了更大的学习空间。
在两年的管院生涯中,潘张婷拥有一个令她倍感自豪的头衔:班长。在那些和同学们一起笑、一起闹、一起成长的日子里,生活的底片上仿佛又重新映照出青春的色彩。
在复旦管院这个充满可能的崭新舞台上,潘张婷“邂逅”了很多个不一样的自己:她是管院“俱乐部发展促进委员会”的一份子;她也是一名志愿者,在管院很多大型的论坛、讲座的前期准备工作和活动进程中,都能够看到她忙碌的身影;她更是一个传扬聚劲精神、并践行“相信同行者的力量”的传承人,用自己的所学所悟向新来的学弟学妹分享对于自我认知和探索的宝贵体验。
优秀,不确定中的确定
两年的疫情为整体的求职环境增加了更多的不确定性,但她相信,无论什么时候,“优秀”都是每个人最牢固的保障。
毕业前,就在潘张婷进入论文准备阶段后,疫情所带来的种种不便进一步凸显了出来:因为封控,她只能在家里用VPN接入的方式完成论文,而Bloomberg、WIND等一些适用的金融数据终端又都是与学校机房的计算机绑定的;无法去图书馆查阅资料、在图书馆的学术氛围中撰写论文。对此潘张婷的总结是“只要能想到的困难,基本上全都遇到了”。
但回头来看,这一路的不易又何尝不是另一种磨砺?眼下疫情尚未结束,但一年一度的求职季还是准时到来,潘张婷也又一次加入到线上求职的队伍中。两年的疫情为整体的求职环境增加了更多的不确定性,但她相信,无论什么时候,“优秀”都是每个人最牢固的保障。“我现在已经拿到了几家公司的offer,所以紧迫感不是很强,可能还要考虑一下再做出选择。”
画出一道“硬核转型”的完美弧线
「孙亚平」
2022届复旦大学Aisa MBA项目毕业生
三地求学,突飞猛进的蜕变
“疫情让我感到活在当下是最重要的。你永远都不知道明天会怎样,有想法就要去实现。”
“我就是个工作狂,一工作起来就异常执着。”电话那头孙亚平的爽朗、利落,令人印象深刻。本科毕业后就进入银行工作的孙亚平,在一路高歌猛进的过程中,却意外地突然遭遇了一次健康危机,这令她不禁开始思考自己“究竟希望拥有怎样的人生?”带着这样的问题,她选择重返校园求学,在专业知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上取得了前所未有的突破,最终成功从金融跨界医疗,实现了期待已久的职业转型。
谈及求学的初衷,孙亚平笑言是因为“不喜欢一成不变的工作和生活”,想要不断发掘自己的潜力。“我原本想出国念书,但放心不下家人和孩子。而复旦管院S3 Aisa MBA项目却能让我不出上海,接受国际化的管理教育,我立刻就被它吸引了。”在孙亚平看来,全英文的授课、国际化的教研资源,都有助于她对亚洲经济产生深刻的理解,并且练就敏锐的把握能力。“在三所学校展开联合学习,还让我有种‘一举三得’的感觉!”
虽然遭遇新冠疫情的影响,求学过程一波三折,但孙亚平却认为自己很幸运地把握到了项目提供的资源和机会。入学的第二学期,她与班级里的其他两位女同学一起赴韩国首尔高丽大学进行了一个学期的深造。“因为疫情的关系,我们只能在宿舍里隔离上网课。但学到新知的快乐冲淡了每天的焦虑和压力,最终我们还是平安地回来了。”
从首尔回国后,孙亚平只休息了一个月,就马不停蹄地奔赴新加坡国立大学展开另一段学习生涯。上海、韩国、新加坡,辗转三地精彩又丰富的学习之旅,让孙亚平收获满满:在国际化的课堂上,她不断强化和扩充着专业知识,也在深入探究的过程中增强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原本被行业和岗位所“束缚”的视野也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拓展:“以前我在银行工作根本接触不到供应链方面的知识,注意力都集中在了客户身上;但是自从学会了产业链上下游的交叉验证,我们学会了以多维度的视角和观点去看待行业,并从中提炼出最契合投资主线的逻辑和判断。”
变换思维,找到热爱的方向
她用“热情似火、包罗万象、自由平等”这三个词来形容学院带给她的深刻感受。“在这里求学,是一种难能可贵的享受。”
上海疫情期间,面对不确定的未来,孙亚平不仅没有荒度时间,反而顺利地完成了线上实习,最终收获了一份医疗行业的工作机会。
面对危机,她总是能够快速转变思维、调整心态,从而抓住机遇,不失时机地促成事业人生的飞跃。更重要的是,在疫情期间收获的全新工作经验让她看清了自己真正的兴趣所在。“我觉得医疗卫生事业是造福人民的事业,关系人类的切身利益和千家万户的幸福安康,也与经济社会和国家民族的未来息息相关。”此时的她,已下定决心告别金融业,深耕医疗行业,在全新的领域创造价值。
眼下,孙亚平即将再度离开校园回到职场,心中充满了对复旦管院的留恋和不舍。
“每次碰到什么难事,我都能获得来自同学前辈、学院老师的指点。这份热情与关爱,让我永远难忘。”在孙亚平看来,学院的老师们学贯中西、知识广博,学生俱乐部举办的活动各种各样、精彩纷呈。同学之间、同学与老师之间都可以充分交流,“无论名头多么大的教授,你都可以直接去找他们聊天。”这种自由平等、包容开放的氛围充分展现出“以学生为中心”的特点。
对于尚未毕业的学弟学妹们,孙亚平给出了看似“矛盾”的建议:她希望大家做到“多想但又不多想,快准狠但又不快准狠”。也就是说,无论做什么决定,都要三思而后行,力求让自己更加客观全面。制定行动战略和做决策的时候要快速出击,可对待朋友或者对手却要始终抱有“温柔而坚定”的态度和立场。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