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八路诸侯袁绍(十八路诸侯盟主不是袁绍)

《三国演义》第五回讲了“酸枣会盟”的故事:曹操逃出洛阳,来到陈留(今河南陈留县),散尽家资,招募义兵,并向各州郡发出矫诏(假托皇帝的名义发出诏书),要求大家共同起兵讨伐董卓。十七路诸侯收到矫诏,纷纷起兵响应,前来与曹操会盟。十八镇在陈留附近的酸枣(今河南延津北)集合,然后各带兵马投洛阳而来,在关外(函谷关以东)安营扎寨。袁绍被推为盟主,正式成立了讨伐董卓的关东军事联盟。

十八路诸侯袁绍(十八路诸侯盟主不是袁绍)(1)

其实,这个故事是罗贯中将历史进行改编、挪接而形成的。那么“酸枣会盟”真是情况是怎样的呢?

第一,曹操不是在陈留起兵

曹操的确是首先起兵,曹操起兵的时间是中平年六年(189)十二月,地点是己吾(今河南省宁陵县),之前在陈留只是招募义兵。但罗贯中忽视了这一点,直接说曹操在陈留起兵。

第二,帮助曹操起兵的人不叫卫弘

曹操起兵的确得到了某人的帮助,这人叫卫兹,是陈留孝廉,而后他跟随张邈,并曾经帮助曹操去攻打董卓。但是罗贯中把此人姓名改为卫弘,也许是笔误。

第三,曹操起兵后没有发矫诏

曹操起兵后仅得五千人,兵力尚微,而且他此时威望也不高,史载没有文字表明他曾经向各州发矫诏。当时发矫诏的是东郡太守桥瑁。

第四,讨伐董卓的只有十二镇兵马

初平元年春,袁绍等人的确起兵,不过加上曹操只有十二镇(《后汉书》和《资治通鉴》记为十三镇,多张超一镇),而孔融、陶谦、马腾、公孙瓒、张扬等五人并没有起兵,刘备也没有跟随公孙瓒而来。孔融当时正忙于对付黄巾军,不可能分身去讨伐董卓;陶谦当时只是贡献一些金钱,并未参加战役;马腾当时尚未接受招安,怎么可以参加讨董的行列;但是公孙瓒正要对付乌桓,亦不可能参见讨董行列;至于张扬,当时和刘备一样,只是义军;而刘备当时只是跟随出征。

十八路诸侯袁绍(十八路诸侯盟主不是袁绍)(2)

第五,当时只有曹操一人领兵作战

虽然曹操没有起到召集诸侯的作用,但他当时“行奋武将军”,在其他诸侯都按兵不动的情况下,他一人积极踊跃的领兵出战。尽管兵微将寡,出师不利,还险些丧命,也算是名副其实的讨伐了董卓,对得起这个联盟了;对比那些胆小怕事的诸侯,更显出他的武勇。《三国演义》中把曹操出兵之事放在刘 关 张三人的“温酒斩华雄”、“三英战吕布”之后,大概是想把露脸的机会留给刘备等人吧。

第六,“酸枣联盟”的盟主不是袁绍而是臧洪

这年春天,张超、张邈、刘岱、孔伷、桥瑁等五人也确实在酸枣结盟。可是盟主并不是袁绍,而是一个级别甚低的广陵功曹臧洪。

这个臧洪是何许人也?

这里简单介绍下臧洪的个人梗概,他相貌英武,先是被举为孝廉做郎官,后与赵显、刘繇、王朗同时升任县长。灵帝末年,或许因为政局混乱,臧洪辞官了。而后,他遇到了广陵太守张超。张超十分赏识他,请他做了功曹。

董卓杀帝后,臧洪极力以“天下义烈报恩效命”劝张超讨伐董卓。张超认同他的观点,因为自己实力弱小,就与臧洪一同去陈留见兄长张邈。张超对张邈介绍臧洪为“海内奇士”,说他比自己还有才智谋略。张邈接见了臧洪,相谈甚欢,于是又把臧洪推荐给了兖州刺史刘岱、豫州刺史孔伷、东郡太守桥瑁等,结果很快臧洪就以自己独特的的人魅力和超群的才谋智慧征服了这些诸侯。诸方势力变联手结盟,共同推举臧洪做了盟主。

十八路诸侯袁绍(十八路诸侯盟主不是袁绍)(3)

袁绍为什么不是盟主?

酸枣会盟时,袁绍并不在那里,众人“遥推袁绍为盟主”。罗贯中很可能据此移花接木,把盟主由臧洪偷换为袁绍,因为袁绍当时实力最强、身世显赫,担任盟主可谓众望所归。在《三国演义》中,袁绍也曾多次派兵前去征讨董卓,应该算是后人对这个联盟愿望的一种体现吧。

但是诸侯结盟后,并没有采取什么行动,粮草食尽,就一哄而散了。而后的臧洪被袁绍所赏识,留以任用。张邈因擅立吕布为兖州牧,被曹操所围攻。臧洪请求袁绍前去相救,袁绍不听。张超死,臧洪与袁绍断绝关系。袁绍围攻臧洪,臧洪誓死不降,后被袁绍所杀。

十八路诸侯袁绍(十八路诸侯盟主不是袁绍)(4)

总之,历史上的酸枣会盟从产生之初就注定要失败,盟主的大小诸侯都是各怀鬼胎,心存二意。他们以保存实力、扩大地盘为真实目的,讨伐董卓只是虚张声势。推任盟主时,个个表面推让,实则是惧怕董卓,担心落得“首犯”的罪名,日后遭到报复,所以才共举一个级别不高的广陵郡功曹。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