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用了大量正反对比论证的文言文(文言文曹褒传挖空训练与实战训练)

运用了大量正反对比论证的文言文(文言文曹褒传挖空训练与实战训练)(1)

一、 原文整体感知

曹褒,字叔通。少笃志,有大度,结发传其父充业,博雅疏通,尤好礼事。常感朝廷制度未备,昼夜研精,沉吟专思,寝则怀抱笔札,行则诵习文书,当其念至,忘所之适。初举孝廉,再迁圉令,以礼理人,以德化俗。时它郡盗徒五人来入圉界,吏捕得之,陈留太守马严闻而疾恶,令县杀之。褒敕吏曰:“夫绝人命者,天亦绝之。皋陶不为盗制死刑,管仲遇盗而升诸公。今承旨而杀之,是逆天心,顺府意也,其罚重矣。如得全此人命而身坐之,吾所愿也。”遂不为杀。后征拜博士。会肃宗欲制定礼乐,褒乃上疏曰:“昔者圣人受命而王莫不制礼作乐以著功德功成作乐化定制礼所以救世俗致祯祥为万姓获福于皇天者也。今皇天降祉,嘉瑞并臻。宜定文制,著成汉礼,丕显祖宗盛德之美。”章下太常,太常巢堪以为一世大典,非褒所定,不可许。帝知群僚拘挛,难与图始,朝廷礼宪,宜时刊立。明年复下诏,褒遂复上疏,具陈礼乐之本,制改之意。拜褒侍中,从驾南巡,既还,以事下三公。永元四年,迁射声校尉。营舍有停棺不葬者百余所,褒亲自履行,问其意故。吏对曰:“此等多是建武以来绝无后者,不得埋掩。”褒乃怆然,为买空地,悉葬其无主者,设祭以祀之。迁城门校尉、将作大匠。时有疾疫,褒巡行病徒,为致医药,经理饘粥,多蒙济活。七年,出为河内太守。时春夏大旱,粮谷踊贵。褒到,乃省吏并职,退去奸残。澍雨数降。其秋大孰,百姓给足,流冗皆还。褒博物识古,为儒者宗。十四年,卒官。

(选自《后汉书·曹褒传》)

二、 实词挖空训练

曹褒,字叔通。少笃志,有大度,结发(束发,古时男子成年开始束发,故以结发表示年轻的时候)传其父充业(学业),博雅疏通,尤好礼事。常感朝廷制度未备,昼夜研精,沉吟专思,寝则怀抱笔札,行则诵习文书,当其念(念头;想法)至(到达顶点),忘所之适(到……去)。初举孝廉,再迁圉令,以礼理人(治理百姓),以德化俗(风俗受德教而发生变化)。时它郡盗徒五人来入圉界,吏捕得之,陈留太守马严闻而疾恶(憎恨坏人坏事),令县杀之。褒敕(告诫;告谕)吏曰:“夫绝(绝命;死)人命者,天亦绝之。皋陶(gāo yáo,上古传说中的人物,中国司法鼻祖)不为盗制死刑,管仲遇盗而升诸公。今承旨(逢迎意旨)而杀之,是逆天心,顺府意也,其罚重矣。如得全此人命而身坐(牵连治罪)之,吾所愿也。”遂不为杀。后征拜博士。会肃宗欲制定礼乐,褒乃上疏曰:“昔者圣人受命而王莫不制礼作乐以著(显露)功德功成作乐化定制礼所以救世俗致(达到)祯祥(吉祥;幸福)为万姓获福于皇天者也。今皇天降祉,嘉瑞(祥瑞)并臻(到,到达)。宜定文制(文教礼乐制度),著(写作)成汉礼,丕显(大显)祖宗盛德之美。”章下太常,太常巢堪以为一世大典,非褒所定,不可许。帝知群僚拘挛(拘束;拘泥),难与图始,朝廷礼宪,宜时刊(删改;修订)立(设立;建立;制定)。明年复下诏,褒遂复上疏,具陈礼乐之本,制改之意。拜褒侍中,从驾南巡,既还,以事下三公。永元四年,迁射声校尉。营舍有停棺不葬者百余所,褒亲自履行,问其意故。吏对曰:“此等多是建武以来绝(断,断绝)无后者,不得埋掩。”褒乃怆然,为买空地,悉葬其无主者,设祭以祀之。迁城门校尉、将作大匠。时有疾疫,褒巡行病徒(患病的民众),为致(送,送达;得到,买到)医药,经理(照料)饘粥,多蒙济(救助;帮助)活。七年,出为河内太守。时春夏大旱,粮谷踊贵(物价上涨 )。褒到,乃省吏并职,退去奸残。澍雨(时雨,应时的雨水)数降。其秋大孰(即“大熟”,大丰收),百姓给足,流冗皆还。褒博物识古,为儒者宗。十四年,卒官。

三、 重点实词积累

1. 此等多是建武以来绝无后者,不得埋掩。(属于120个文言实词,需重点积累)

①<动>断;断绝。《荆轲刺秦王》:“秦王惊,自引而起,绝袖。”

②<动>隔绝;隔断。《三峡》:“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

【又】<形>隔绝的;封闭的《桃花源记》:“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③<动>绝交;断绝往来。《屈原列传》:“楚怀王贪而信张仪,遂绝齐。”

④<动>停止;止歇。《与朱元思书》:“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

⑤<动>绝命;死。《孔雀东南飞》:“我命绝今日,魂去尸长留。”

⑥<动>横渡。《劝学》:“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⑦<形>到极点的;不能超越的。《与朱元思书》:“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⑧<副>完全;非常。《核舟记》:“佛印绝类弥勒。”

2. 如得全此人命而身坐之,吾所愿也。(属于120个文言实词,需重点积累)

①<动>坐。古人席地而坐,两膝着地,臂部靠在脚后跟上。《廉颇蔺相如列传》:“秦王坐章台见相如。”

②<名>座位。《鸿门宴》:“项王则受璧,置之坐上。”这个意义后来写作“座”。

③<动>犯罪;因……犯罪;犯……罪。《晏子使楚》:“王曰:‘何坐?’曰:‘坐盗。’”

④<动>牵连治罪。《苏武传》:“副罪,当相坐。”

⑤<介>因为;由于。《山行》:“停车坐爱枫林晚。”

⑥<副>空;徒然。孟浩然《望洞庭湖赠张丞相》:“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

3. 时有疾疫,褒巡行病徒,为致医药,经理饘粥,多蒙济活。

①<动>渡;渡水。《行路难》:“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②<动>成功;成就。《赤壁之战》:“若事之不济,此乃天也。”

③<动>救助;帮助。《赤壁之战》:“莫若遣腹心自结于东,以共济世业。”

④<动>停止。《淮南子·览冥》:“于是风济而波罢。”

四、 实战训练

¨ 题组一

1.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褒少笃志,有大度 笃:忠诚

B.今皇天降祉,嘉瑞并臻 臻:齐备

C.明年复下诏,褒省诏 省:看到

D.时春夏大旱,粮谷踊贵 踊:猛涨

【答案】A

【解析】“笃”指“确立”;“褒少笃志,有大度”的意思是“曹褒年轻时就确立了远大的志向,胸怀大度”。

2. 下列文句中加点的词用法和意义相同的一项是(3分)

A.昔者圣人受命而王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B.乃叹息不已 今君乃亡赵走燕

C.今承旨而杀之 择其善者而从之

D.其秋大孰 其孰能讥之乎

【答案】C

【解析】A项,第一个“者”是用在时间词后面的助词,不译,第二个“者”是用在主语后的助词,表判断; B项,第一个“乃”是副词,译为“于是;就”,第二个“乃”则译为“竟;却”;C项,均为连词,表顺承关系;D项,第一“其”是代词,译为“这”,第二个“其”是副词,译为“难道”。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曹褒年轻时就有远大志向,胸怀大度,从小接受他父亲曹充的教导,像“博雅”这种级别最高的考试,他都畅行无阻,尤其喜欢礼仪之事。

B. 曹褒上书皇帝,建议兴作礼乐,但太常巢堪看到奏章后,没有答应曹褒的建议。后曹褒再次上书,全面陈述礼乐的根本、制改的意愿。

C. 曹褒做圉县县令时,以理治人,以德教化。进入圉县境内的别的郡县的五个强盗被抓住后,曹褒对他们只进行了一番教育,并没有杀掉他们。

D. 曹褒体恤民情,安葬、祭祀没有子女的人;他关心百姓疾苦,疫情发生,亲自巡察并为病人请医送药;他精简机构,辞退奸人,从而使百姓不再愁吃穿。

【答案】B

【解析】A项,“像‘博雅’这种级别最高的考试,他都畅行无阻”错误,原文“博雅疏通”意为“学识渊博、通达事理”;C项,“曹褒对他们只进行了一番教育”错误,由原文“褒敕吏曰……”可知,曹褒只对抓捕强盗的官吏阐明了礼治和德化的道理,并没直接对强盗进行教化;D项,“他精简机构,辞退奸人,从而使百姓不再愁吃穿”错误,由原文“褒到,乃省吏并职,退去奸残。澍雨数降。其秋大孰,百姓给足,流冗皆还”可知,“精简机构,辞退奸人”与“百姓不再愁吃穿”没有直接的因果关系。

4.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 如得全此人命而身坐之,吾所愿也。(5分)

(2) 褒乃怆然,为买空地,悉葬其无主者,设祭以祀之。(5分)

【答案】(1)如果能够保全他们的性命,就是我本人受到株连,我也是愿意的。

(2)曹褒心中很悲伤,为(这些人)买了空地,全部安葬了这些没有家人的人,并设立祭坛来祭祀他们。

【解析】(1)采分点:“全”,保全;“坐”,牵连治罪;“所愿”,所字结构,译为“愿意的”;各1分,句意2分。

(2)采分点:“怆然”,悲伤的样子;“悉”,全,都;“设祭”,设立祭坛;各1分,句意2分。

¨ 题组二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昔者圣人受命/而王莫不制礼作乐/以著功德/功成作乐/化定制礼/所以救世/俗致祯祥/为万姓获福于皇天者也

B. 昔者圣人受命而王/莫不制礼作乐/以著功德/功成作乐/化定制礼/所以救世俗/致祯祥/为万姓获福于皇天者也

C. 昔者圣人受命/而王莫不制礼作乐/以著功德/功成作乐/化定制礼/所以救世俗/致祯祥为万姓/获福于皇天者也

D. 昔者圣人受命而王/莫不制礼作乐/以著功德/功成作乐/化定制礼/所以救世/俗致祯祥为万姓/获福于皇天者也

【答案】B

【解析】“受命”“王”之间是承接关系,不应该断开,据此可排除A、C两项;“世俗”是世人的意思,中间不应该断开,“救世俗”“致祯祥”都是动宾结构短语,根据对称原则,两者之间应断开,据此可排除D项。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结发,指扎结头发,古代男子自成童开始束发,因此称童年或年轻时为“结发”,此意与《孔雀东南飞》中“结发同枕席”的“结发”不同。

B. 举孝廉,“孝廉”即“孝顺父母、办事廉正”,汉武帝时将它设立为察举考试科目,以后,“举孝廉”就成为朝廷任用官员的重要来源。

C. 博士,古代对博学之士的通称。他们不仅研习各类经书,具备多面才能,还能教授生徒。

D. 三公,中国古代朝廷中最尊显的三个官职的合称。不同朝代所指官职不同,东汉指太尉、司徒、司空。

【答案】C

【解析】C项,“古代对博学之士的通称”错。“博士”是古官名,秦汉时是掌管书籍文典、通晓史事的官职,后成为学术上专通一经或精通一艺、从事教授生徒的官职。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曹褒潜心向学,研习不辍。他睡觉时怀里抱着纸笔,走路时也背诵文书,思考专注时,竟然忘记了要到哪里去。

B. 曹褒不畏权势,以礼治人。太守要求杀了从别郡入境的五个强盗,他认为有违天意、刑罚过重,最后抗旨不遵。

C. 曹褒重视礼乐,勇于进言。年少时尤好礼事,常常觉得朝廷制度不完备,为官后更是积极上疏,主张制礼作乐。

D. 曹褒体恤民情,治政有方。河内大旱,粮价猛涨,他到任后便裁减冗员,辞退奸邪凶暴之徒,从而让百姓不愁吃穿。

【答案】D

【解析】D项,“从而让百姓不愁吃穿”错,结合“澍雨数降。其秋大孰,百姓给足,流冗皆还”分析可知,“百姓不愁吃穿”是因为时雨数降,秋天粮食大丰收,而非曹褒到任后裁减冗员,辞退奸邪凶暴之徒。

4.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明年复下诏,褒遂复上疏,具陈礼乐之本,制改之意。(5分)

(2)时有疾疫,褒巡行病徒,为致医药,经理饘粥,多蒙济活。(5分)

【答案】(1)第二年(皇帝)再次下诏令,曹褒于是又上奏,详细陈述礼乐的根本,以及制定修改的意义。

(2)当时有疾病、瘟疫流行,曹褒巡视病人,为他们请医买药,料理粥食,很多人因受到他的救济而活了下来。

【解析】(1)采分点:“明年”,第二年;“具”,详细;“本”,根本;各1分,句意2分。

(2)采分点:“巡行”,出行巡察,巡视;“致”,得到,买到;“经理”,照料;各1分,句意2分。

附:参考译文

曹褒,字叔通。年轻时就志向坚定,胸怀大度,年轻时就继承父亲曹充的学业,尤其喜欢礼仪之事。常常觉得朝廷制度不完备,于是早晚研究,潜心思考,睡觉时怀中抱着书札,走路时也诵习文书,当他想得入迷时,竟然忘记了要到哪里去。曹褒起初被推举为孝廉,后又升为圉县县令,他以礼治理百姓,以德改变风俗。当时别的郡县有五个强盗进入圉县境内,官吏抓住了他们,陈留太守马严听说后非常痛恨,叫县里把他们杀了。曹褒对官吏说:“杀害他人性命的人,上天也会诛杀他。皋陶不给盗贼制定死刑,管仲遇上强盗而把他们迁升为公臣。现在听命杀掉他们,是违背天意,顺从上级的意思,这惩罚也太重了。如果能够保全他们的性命,就是我本人受到处罚,我也是愿意的。”于是就没有杀掉强盗。后来,曹褒被征召做了博士。恰逢肃宗想制定礼乐,曹褒就上奏说:“过去圣人接受天命而成为王,没有不制作礼乐,来彰显功德的。功成后作乐,统一后制礼,是用来解救世人,招来吉祥,替百姓从上天那里获得福祉的。现在皇天降下恩泽,福祉与吉祥都已齐备。应当制定文治制度,写成汉礼,大显祖宗的盛德。”奏章转到太常那里,太常巢堪认为制定一世大典,不是曹褒一个人能定下来的,没有应允。皇帝知道群臣百官很拘束,很难和他们商量出头绪来,而朝廷的礼制宪章,必须适时订立下来。第二年,(皇帝)再次下诏令,曹褒于是又上奏,详述礼乐的根本以及制改的意愿。皇上授予曹褒侍中官职,跟着御驾南巡,回来后,把制礼之事下达给三公。永元四年,曹褒升任射声校尉。里面放了没有安葬的棺材的营房有一百多所,曹褒亲自去察看,询问事情的原委。官吏回答说:“这些多是建武以来没有子女的人,没人安葬。”曹褒心中很悲伤,为这些人买了空地,把这些没有家人的人全部安葬了,并设立祭坛来祭祀 他们。不久升任城门校尉、将作大匠。当时有疾疫流行,曹褒探看病人,为他们请医送药,料理粥食,很多人被救活。永元七年,曹褒出任河内太守。正值春夏大旱,粮食价格猛涨。曹褒到任后,就精简机构,裁减官吏,辞退邪恶凶暴之徒。之后时雨接连降下,这年秋天获得大丰收,百姓给养充足,不愁吃穿,流亡的人也都返回了。曹褒知识渊博,识古通今,是儒家的宗师。永元十四年,他死在官任上。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