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画家徐玉静书画作品(邀请函徐忠平先生书画品鉴会7月3日在晗美术馆开展)
指即明月——
徐忠平先生书画品鉴会
策展人
施晗
主办单位
大米艺术
晗美术馆
展出时间
2021年7月3日—7月16日
品鉴时间
7月3日下午15:00
展览地点
北京市朝阳区酒仙桥万红路一号院晗美术馆
王镛先生题写“指即明月”
为徐忠平作品写几句话
文/程大利
我们评价一幅画,直接说“好”或“不好”很容易引起争议。就像当年毕加索,多数人骂他。在中国,也有人说黄宾虹“不会画画”。
艺术是见仁见智的事,没办法雅俗共赏。
对于徐忠平,我想说的是:喜欢他的画。因为,他的画面浮动着一种力量。这种力量就是拒绝。拒绝,实际上是文人画家的传统。米之颠、倪之迂、黄之痴,《隐逸传》中代不乏人。到了徐文长,八大山人更加痴迂颠狂,且倾尽悲痛。后人评价徐渭朱耷为画中之《离骚》,即是为一种拒绝的力量所感动。
世俗的力量是强大的,媚俗多受欢迎。若不愿媚俗,碰到的第一堵墙就是“社会认同”,很少有不碰得遍体鳞伤的。群体纲常的力量不断地制造平庸。而屈子、苏轼、徐渭、八大等都是怀才不遇的人,而恰恰是这样的人构成了艺术的高峰。
拒绝世俗往往是拒绝现实,拒绝既定的程序,拒绝活在别人的意识里。拒绝者的世界孤独且荒寒。其实,中国山水画的最高境界正是这个。这种萧寒气象正是中国文人画的精神传统,这恰恰又与西方美学中寒凉的悲剧色彩相一致,被称作崇高美。
徐忠平喜画荒原,他需要一个很大的空间让心灵去驰骋。荒草似乎成为他倾诉心声的知己,像鲁迅写《野草》一样去表达着内心的热忱,让一个个弱小而卑微的生命获得自我存在的尊严。他喜欢“呼啸着大风澎湃在荒野的海中”。实际上忠平也把自己作为荒草的一员,保持着自由的精神和人格。因此,每一笔都激情饱满又真实生动。尊重与人格和立场同在。
艺术家的意义在于自我审美意识的独特。这是人群中的极小部分。不受集体意识的催眠,难被世俗认同。渴求自由,渴求新的感受和新的表达。离经叛道和对抗集体意识下的更多状态是孤独,甚至是遍体鳞伤。恰恰是这种状态下,常会有不朽的作品出现。
这种二律悖反大约也是艺术规律的一部分。
艺术,本来就是用来弥补人类遗憾的。
辛丑夏初于紫庐师心居
荒 书
文/施 晗
“原生艺术”是法国大艺术家让·杜布菲上世纪四十年代正式提出的艺术概念,这和徐忠平先生的艺术主张不期而遇。在这个观点里,人人都潜藏着极大的艺术感知和创造能力,完全有可能激活深层的生命热情与艺术自觉,从而发出不可思议的巨大能量。
在以二王魏晋遗风为主流的审美世界里,徐忠平先生“原生艺术”理念的践行,似乎并不是开辟一爿荒地,而是邂逅了一个时代的真实。
艺术,于徐忠平先生而言,亦成为灵魂的再现,没有灵魂,艺术等于零……
有人以“原生”与“荒书”来界定或概括徐忠平先生的艺术特点,这似乎符合他“误入了美院教育歧途,懊悔不已”的反思。
于是,在野性的呼唤里,他久违了山林的自然之气,极力去放大人性原始朴素的本来面目,这使他的作品,有一种近乎残忍的“拙”态,也有一种无法无天的“荒诞”,冥冥中注定,这种平民意识的觉醒,天生会成为那些伪善面孔的对抗,也因这种对抗,创造了更多新生的语境,聚集了更多真理的追寻者。
也正是因为发乎于“荒”的东北土地里,徐忠平先生从五年前出走北京的“荒宴”走向今日重遇的“荒书”,肆无忌惮地开始“荒唐“地告别与归来,无视众人千面的冷眼与疑惑,也摒弃千面的程式与束缚,只身走进关照内心、直抒心迹的境地。
在他冷峻的面靥下,似乎只有那未经文明开发过的荒蛮状态,才是真正的艺术,真正的自我,那里面有灵魂的自由,也有艺术的出发和归途。
▼
徐忠平(1952—),又名子徐,号简公,生于中国黑龙江。1976年毕业于哈尔滨师范大学美术系。1985、1993年分别深造于西安美术学院、中央美术学院。现为中国民族书画研究院艺委会副主任、中国国画家协会常务理事等。
曾先后两次应邀赴日本北海道举办个人书画展;2005年法国里尔市“新地带”画廊举办个人书画展;2006年德国爱沙伦堡“久久画廊”举办个人书画展。著有《徐忠平书法集》上、下,《天籁的绘画》,《生活与梦想》,《徐忠平作品集》等。
致敬梵高
徐忠平先生部分品鉴作品
▼
书悬古木栖鸦影,琴谱平沙落雁声 260×30cm×2
周梦蝶《寻》 42×19cm
蕙兮深藏奥秘 140×75cm
霜露既下兮气清 170×48cm
野卉 230×51cm
[中国赞][微笑]更多精彩文章,请关注大米艺术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